《明暗之間:魯迅傳》09: 寫作《狂人日記》

1912年3月,袁世凱盜取革命成果,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首都也從南京遷至北京。

如此一來,魯迅、許壽裳等在政府中任職的人,也大多從南京遷往北京。此時的魯迅,內心感到非常沮喪。

自去往日本留學以來,他一直熱衷於革命事業,並渴望着中國能夠推翻封建統治,辛亥革命的成功也一度讓他看到了希望,可袁世凱的出現,卻宣告着革命的失敗。

爲了向袁世凱表達抗議,蔡元培、宋教仁等四位出身同盟會的內閣成員遞交了辭呈。

與此同時,魯迅的同鄉好友範愛農去世的消息,從紹興傳來,既痛失好友、又事業受挫的魯迅再次回到紹興,靠抄錄碑文聊以度日。

此後的幾年時間裏,整個國家的局勢風雲變幻。袁世凱暗殺了國民黨的領袖宋教仁,鎮壓革命組織,最終,袁世凱開始明目張膽地表露自己的野心,1916年1月,袁世凱稱帝。

但在護國運動的討伐下,袁世凱在稱帝83天后便宣佈取消帝制,並很快鬱鬱而終。

可亂局並未因袁世凱之死而終結,很快,張勳復辟。魯迅從教育部辭職,抗議“復辟”。直到張勳戰敗,魯迅纔回到北京復職。

一日,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同學錢玄同來拜訪魯迅,他看到魯迅書桌上的古碑抄本,問魯迅做這些有什麼意義,魯迅回答說沒什麼意義,於是,錢玄同便邀請魯迅寫一些文章出來。

原來此時,錢玄同正在參與《新青年》雜誌的工作,他們急需像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用文章喚醒國民。

魯迅答應了,不久之後,他寫出了一篇文章給到錢玄同,這篇文章便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由他母親的姓氏“魯”與他在留學時期的筆名“訊行”中的“迅”字組成,也包含了“魯鈍而迅速”的意思。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對中國舊社會進行了猛烈的批判,雖然篇幅不長,卻揭示出中國人4000年來被束縛精神、壓抑自由的根本,就是封建禮制。

《狂人日記》發表後,魯迅又先後在《新青年》的專欄“隨感錄”中發表了27篇短評文章,以及《孔乙己》《阿Q正傳》《藥》《故鄉》等多部小說,這些小說後來被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

魯迅的這些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評論,無一不傾注着他對國家的赤子之心。

“喫人”的社會、“蘸血”的饅頭,歸根到底都是仙台“幻燈片事件”的進一步放大。而魯迅正要通過這一聲吶喊,喚醒沉睡中的國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