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自然山水境域的中國園林藝術

除了自然山水之外,山水園林也是人們普遍偏愛的旅行休閒勝地。徜徉在優美的園林之中、觀山覽水,品味造園者精心營造出的一景一物,總能讓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無論是北方園林的宏麗闊大,還是南方園林的精巧雅緻,都是中國園林創作的代表。

山水園林營造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也是一種巧奪天工的創作藝術,既要運用精巧的人工、奇妙的構思去創作山水,又要令其貼近自然、避免斧鑿的痕跡。北宋皇帝趙佶在《艮嶽傳》中曾這樣形容北宋山水宮苑艮嶽,“岡連阜屬,東西相望,前後相屬,左山而右水,沿溪而傍隴,連綿而彌滿,吞山懷谷”。

《吞山懷谷》是新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創始人汪菊淵所著的一本講述中國山水園林藝術的小書。全書分爲兩部分,上篇梳理了從西周素樸的囿到明清文人山水園的園林特徵變化,講述中國山水園的歷史發展,下篇從園林整體佈局、掇山、理水的原則和手法等方面,講解中國古代園林的藝術傳統。


所謂山水園,即將山和水之景同時收入園中,互相映襯,形成百般變化,供人遊覽。在《洛陽名園記》中,作者道出,“洛人云: 園圃之勝不能相兼者六,務宏大者少幽邃,人力勝者少蒼古,多水泉者艱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園而已,予嘗遊之,信然”。可見,一個建造成功的湖園,能夠把宏大、幽邃、人工、蒼古、水泉、眺望等諸多不同特色的景物形態包羅其中,令遊人一次領略不同風格的景緻、充分得其趣味。

最早的山水園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囿,就是把一片地域圍起來,建有高臺可登臨觀賞、池沼可豢養魚類,草木鳥獸都養在囿中,確實比較素樸。到秦漢時代,講究“一池三山”的模擬仙境,對圓中包含池和山的組成更加明確起來。

南北朝時代開始,對自然山水園的追求逐漸興起並不斷強化,到唐代形成自然園林式的別業山居,至唐宋的寫意山水園,園林的設計更加複雜精巧,注重對自然真趣、詩情畫意的境界的追求,迎合士大夫文人的風雅生活方式。發展到明清的文人山水園,更加強調主觀的意興、文學趣味等感觀因素。

從西周時期的囿到明清的文人山水園,山水園的發展始終在不斷適應不同時代的需求。反過來說,山水園的風格演變也體現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徵,比如秦漢時代迷信神仙、追求長生不老,南北朝時期山水詩人自成一派,唐宋時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山水田園的風雅等,在山水園的風格發展過程中都留下了顯著的時代文化印記。


山水園是創造山水、自然的生活境域,是錯落有致、豐富多變又渾然一體的綜合園林景觀。雖然山和水是其主要構成,但絕不只是有山有水那麼簡單。

《吞山懷谷》中這樣描述,“山水園不只是山水泉石的園景而已,它包括了雲煙嵐靄(氣象條件)、晨昏四季(時間條件)、樹木花草(植物條件)、魚禽鳥獸(動物條件)、廳堂廊榭(園林建築)等多方面題材綜合融成的一個美的自然和美的生活的境域”。

要創造如此複雜的園林,必然需要造園者精心設計、巧妙佈局、運用純熟的技藝來實現。《吞山懷谷》的下篇重點從佈局、掇山、理水、植物等方面,介紹山水園林藝術的傳統經驗和方法。

想要讓山水園的所有景觀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佈局上就要精心構思,要注重相地合宜、景以境出、巧於因借、起結開合。粗略來說,就是整體佈局要基於原有的自然條件,景物設置要服從總體佈局,善於巧借近景遠景、因循基勢,不同景物之間通過起結開合自然地過渡,融爲一體。障景、隔景、借景、對照、框景等,都是佈局時常用的手法。

掇山也有許多講究。大山、小山、掇山小品因規模不同,其堆疊方式也各有千秋。峯巒山谷各有姿態,洞府的構造各遵其法,理石、點石、堆石、選石,都有前人總結的寶貴經驗。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根據石性,“源石而生,辨石之態,識石之靈”,選擇適宜的方式堆疊,取勢爲主,趨於自然,合宜得體。

理水雖然具體方式有異,但同樣需要根據水源和地形的天然條件、在適應主題來設計。湖泊池沼、河流溪澗、曲水、瀑布、噴泉,各有設計和營造的手法,都要依從水形巖勢而定,要富於變化,更與其他景物和諧統一。

山水園林是大衆熟悉的景觀,休閒旅遊的好去處。這本《吞山懷谷》作爲中國山水園林藝術的科普書籍,能讓讀者瞭解山水園的發展簡史以及主要的營造原則和手法。通過《吞山懷谷》的講解,也能讓讀者在遊覽山水園林時,更進一步去體會園林建造的巧妙構思和所營造出的自然意境。


2021.10.06霧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