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都必備的急救指南

本書的作者賈大成在60年代時,曾自學中醫鍼灸,並經常爲鄰居、朋友、家人進行鍼灸治療,療效和口碑都非常好,後來他也如願考上了大學,1983年,正式進入北京急救中心工作,2009年退休。

至今距離退休也十年有餘了,但退休後的作者依舊在爲急救知識的科普宣傳忙碌着。

他被稱爲“中國急救科普第一人”,他曾受邀於《健康時報》而對醫療劇中的不當及錯誤的操作進行了糾正,他會隨身攜帶自動體外除顫儀。

如今,他將自己在急救一線所積累的能夠救命的知識都梳理成了這本《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只爲讓更多的人瞭解急救知識。

在遇到意外時,我們除了撥打急救電話之外,還可以把握住急救的黃金時間,在急救中心的醫生來之前,提前採取一些正確的急救措施,以延長患者寶貴的生命、或是爲急救爭取一些時間。

我國平均每天猝死的人就有1500人,每分鐘就有1人猝死,用作者的話說“治病救人,做錯了不如不做。唯有心肺復甦,做錯了也比不做強,不做肯定死,做就有可能活。”而心肺復甦(即胸外心臟按壓)就是使猝死患者恢復心跳最關鍵的急救方法。

90%的猝死都發生在醫院之外,而最佳搶救時間是發生猝死的10分鐘內。這就意味着這類患者在送往醫院之前必須得到相對專業的急救。

當然,並不是只有猝死纔算是緊急狀況,很多意外都會讓人們束手無策,只不過猝死是所有意外中最兇險的狀況。

在醫院以外的場合,普通人也可以按照書中的詳細指導對患者進行救治,書中對大量的急症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同時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羅列了相關的急救操作及其原理。

比如發生怎樣的緊急狀況,作爲施救者,我們需要讓患者及自己保持怎樣的體位,以及當下我們需要立即做些什麼、怎麼做、爲什麼要這麼做、以及絕對絕對不能做什麼,與此同時,還需要令他人配合我們做些什麼等等。

具體情況包括:猝死、心梗、昏迷、暈血、骨折、燙傷、燒傷、溺水、中毒、觸電、癲癇、醉酒等。

由於本書作者賈大成醫生以及和他一樣多年來一直在堅持對急救知識的科普工作,才使得公共場所也開始陸續安裝了急救設備,當然這其中一定也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因素和可能性,但急救科普事業地推動卻不可忽視。

2019年,北京地鐵2號線上一名男乘客心臟病發作,經搶救無效身亡。

作者在書中提到這樣一組來自2020年8月份的數據,“平均每10萬人中,美國擁有AED700臺、日本276臺、而中國每10萬人中,深圳17.5臺、海口13臺、上海浦東新區11臺、杭州5臺。”

2020年11月底,北京地鐵1號線進行了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器)設備的鋪設,這種設備就是給非專業人士使用的,只要按照該設備的語音提示和圖示進行操作,就不會出問題。

除了對於目前醫療現狀與大環境的分析、以及醫療知識科普之外,書中還介紹了許多醫學常識及急救措施。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爲對於如何處理意外狀況知之甚少,而進行了錯誤的操作,導致患者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嚴重的甚至引起一些無法挽回的後果。

例如,書中提到在某救火視頻中,一個消防員對根本沒有必要做心肺復甦的人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的操作,作者嚴正地指出視頻中的誤操作之處在於,一是沒必要做心肺復甦、因爲被救的男子有呼吸、有心跳;二是施救者按壓的位置不對。

有些搶救措施做得不夠正確,體位不對、程度不對等都有可能令患者更加痛苦,嚴重的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救人不是光有心、有力就行,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專業急救知識的儲備。

再比如許多人都有喫隔夜菜的習慣,這樣的習慣導致食物中毒成爲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急症。作者提到“當食物溫度降到60°C以下,就開始有細菌生長;30°C~40°C之間的溫度,是細菌最喜歡的溫度。細菌大量繁殖,很容易引發腸胃炎、食物中毒。”

就拿喫隔夜菜的習慣來說,我身邊的朋友、家人大概無一倖免,也許輕度的食物中毒並不會引起大家的關注,許多人的做法都還只是停留在自己一邊瞎猜一邊憑感覺處理的做法上,比如喝熱水、或是去藥店諮詢後購買一些不知道會不會起作用的藥回家服用。

實際上,擅自服用任何藥物,或是引導他人服用一些我們並不瞭解的藥物,都是自己和患者不負責任的表現。

儘管我內心非常希望這些分享,大家永遠都用不上,但我們都清楚這只是個美好的願望。以往我只是分享自己的閱讀筆記而已,但這次提到的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個人認爲它是每個家庭都必備的急救指南。

由於其內容的特殊性,我不想像以往一樣,把書中的內容梳理得特別細緻,很多朋友因爲自己不願花時間看書,所以就會選擇在刷手機的時候順便收藏一些書評或是讀書筆記,但在這之後,他們也未必會真的關注這些內容,不論這些內容有多關鍵、多重要,都無法免於被忽視的命運。

而這本急救科普之書,只是“收藏”是遠遠不夠的。再次重申,我希望它能夠走進每一個家庭,讓更多的人真正地看進去,瞭解到正確的急救知識、醫學常識、以及具體的操作步驟等等。

沒有人能免於一死,區別就在於其導致死亡的原因是慢性病、急症、併發症或是意外罷了,而在意外狀況中,又有許多常見狀況,而在日常生活中,當意外來臨時,人們的做法往往都是一邊大呼小叫、束手無策、一邊焦急地等待專業人士出現,或直接將患者送往醫院救治。

然而許多急症發作時,都有最佳急救時間,如果這個時間非常短,那麼不論是等待救護車出現或是送往醫院急救,都會存在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風險。我相信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所以,能讓普通人也有機會學習到專業的急救知識的科普書籍,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深入學習和了解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