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正確的急救措施,是一種責任的體現

上一篇文章已經推薦過的這本《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今天剛剛讀完。越讀越是讓人後背發涼,光看書名,很容易誤解書中的內容,會以爲一提到“急救”,大概都是要命的事,可能十有八九不會發生在身邊。

但其實在生活中,人們的許多日常行爲都會導致意外或急症的觸發。

比如喫隔夜菜的習慣可能會導致食物中毒;魚刺卡喉時許多人會選擇用醋或是饅頭等食物自以爲是地去處理,而不是及時就醫;對於不需要做胸部按壓的患者進行心肺復甦的操作;當身體面臨急症發作時,常常忽略不計、而是擅自服用止痛藥以單純減緩疼痛感等等。

以上提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行爲,許多急症都會給患者帶來難忍的疼痛感,有時是絞痛、有時是刺痛,不同的病症,其痛感也完全不同。最笨的方法就是記錄患者疼痛的時間、部位、及伴隨症狀,使其不要受到更嚴重的傷害、或是延誤其搶救時間,同時及時撥打120,等待專業救治,而不是以消除其疼痛感爲目的。

止痛藥的確能夠起到消除疼痛的效果,但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擅自用藥也會隱藏患者的真實病情,延誤最佳治療時間,甚至會給醫生診斷增加難度。

誤處理導致患者加重病情、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後果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如流鼻血時仰頭或是用紙巾、棉花等去堵鼻孔,這樣做並不會起到止血的效果,反而使血液倒流,令其流到食道或是胃部、還可能導致誤吸、進入氣道等,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窒息。

說起這樣的案例,大概每個人都能講出不少被民間療法“治療”的真實案例。

對於我們現在依然健康的人來說,這些事情似乎可以當作笑話來分享,但是請記住,不論那些民間療法傳到今天的原因有多麼“可信”,我們依然要時刻提醒自己及身邊的人,醫學、科學一直都在進步。

如果你在某一刻會成爲施救者的角色,那麼一定要用科學的急救措施去救人。

書中所涵蓋的溺水、電擊、利器、骨折、撞擊、高空墜物所引發的種種意外,在許多人看來似乎和自己扯不上什麼關係。

不過,之所以會被人稱之爲“意外”,也正是因爲你無法提前預知它會不會發生、以及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因此提前學習一些急救方法,在關鍵時刻,定是自救、及挽救他人生命的福音。

除了,對急救知識嚴重匱乏導致的悲劇之外,書中提到的非人爲的意外事件也足夠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了。

例如,一個9歲女孩被自行車撞了之後回到家中,其母親檢查了她的頭部,由於沒有外傷也就沒有在意,結果這個孩子在晚飯時因頭暈提出想睡一會,卻沒能再次醒來。

頭部碰撞可能會出現外傷、也可能會出現內傷,頭部受到撞擊後的患者如果因爲沒有外傷,就不再關注,那麼患者如果出現一些異常反應,家屬也很難快速感知。

再比如,兩名學生打鬧時,其中一名學生隨手扔出去的一把三角尺,直接扎到對方旁邊的一名同學的右眼。誰也不能保證孩子們的行爲時時刻刻都是無害的,誰也不願意在學校發生這樣的悲劇。

然而,就是這樣突如其來的、讓人不知所措的意外,在專業急救醫生的眼中,卻並非是不常發生的特殊事件。

意外事件值得每個人關注,至少不要忽視“意外”的存在。幾年前的一次出差經歷,我的頭部就曾被高鐵行李架上滑落下來的保溫杯砸過。一名乘客在往行李架上放揹包的時候沒有檢查好拉鍊,導致一個裝滿水的不鏽鋼保溫杯直接砸在了我的頭上。

我記得那次車程大概是三個小時,被砸後頭部有明顯紅腫,於是我直接請好假,並向那名乘客提出下車後,和我一起去醫院做個檢查,全程陪同、且支付全部檢查費用,在那之後,留下了對方的手機號碼,以便後續有任何因此次意外導致的狀況,可以隨時保持聯繫。

每個人都不喜歡意外出現,但是意外並不會因爲我們對它沒有任何好感而遠離我們。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加強防範意識,以保證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一方面我們也要保證自己的行爲足夠成熟、穩重,家長朋友們也要持續對孩子做好安全教育,同時以身作則,以增強孩子們的安全意識。

畢竟公共環境、社會環境是大家共同作用的產物,對自己和孩子、甚至是老人多一點安全常識教育或引導,這個共同環境也就更安全。

這背後其實是一種自我意識和社會責任的體現。 

在沒有學習急救知識和常識的情況下,不要給予患者錯誤的急救方法,也不要給患者擅自用藥,救人一定要救到點上,不然很可能釀成大錯,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最後再次提醒所有的朋友,危險、意外、疾病(包括慢性病和急症)總會出現,那麼當有患者發病或遇到意外時,如果身邊恰好有人瞭解正確的急救方法,他就多了一份活下去的可能。

曾就職於北京急救中心的作者賈大成被稱爲“中國急救科普第一人”,他將38年的急救經驗彙總在這本《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中,爲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急救科普知識。

書中詳細介紹了針對不同人羣(如老人、成人、兒童、嬰兒等)、不同場景及症狀等做出了詳細的分析,以及如何正確施救。

其中大量篇幅針對如何止血、包紮、如何處理心臟驟停、骨折、猝死、心梗等狀況,此外,對於急症、慢性病、及其相關的併發症也都有提及,基本囊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急救場景了,實用性極強。

因此,別嫌我嘮叨,我真心希望這些方法大家一輩子都不上,不過作爲急救知識儲備,的確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老人表達能力、感知力等都會逐漸退化,而兒童也常常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症狀、精準地描述自己的疼痛感等,所以當意外發生時,他們最需要的是在救護車到來之前,得到來自專業人士以外的基本救助。

願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起急救知識,當意外來臨時,能夠確保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得到相對專業的救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