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治療與諮詢—現實、因果關係和創造社會現實1

系統:任意一組成分,通過多種關係相互聯繫在一起,並通過邊界與外部環境區分開來。 一個系統是通過觀察者系統的視角才形成的。因爲首先觀察者決定,他想把哪些成分,哪些關係和哪些邊界歸入這個系統。“系統的”是一個認識論的(我能認識什麼),而非本體論的(什麼是真實存在的)概念。                                        系統理論:對系統內或系統間大量的、同時或連續發生的過程的複雜性儘可能給予恰當的描述。

      系統治療是以認識論爲前提:什麼是真實?如何看待因果關係?語言在前兩個問題上起到什麼作用?

      現實:何謂真實?

        “一個系統不是被呈現在觀察者面前的那個東西,而是被他所認識的那個東西”

      這句話裏隱含着系統理論在認識論方面的一個精闢判斷:一個系統並不是某種現實裏“存在”的東西,而是被某個與之有某種關係的人認識到,並用有意義的語言說出來的那個東西。而那個觀察和講述此事的人可以決定,如何來把這個高度複雜的生態系統劃分成小一些的整體並表述出來,比如,“人”“家庭”“行爲”。對事物進行觀察的時候,如果脫離了觀察者,事物的真實與否就無從談起。並不是說客觀現實並不存在,而是,在我們談論現實時,如果忽視了觀察系統和被觀察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切就顯得毫無意義。系統認識系統。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以爲我們是獨立的個體,獨立自主的選擇着自己的選擇。我們很少意識到我們自己是多麼緊密地和他人聯繫在一起,不斷地共同建構着現實。我們渴望這個世界上“存在”着簡單的可以解釋的事實直相,可以確定並證實其真實性。建構主義的核心命題是:我們,無論以何種方式,總會在建構我們自己經驗世界的過程中加入我們自己的東西,正如同我們自己(和其他人一起)製造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秩序、穩定性和可預見性。由此看來,世界的秩序是在通過區分得出認識後才形成的。我們不斷地致力於理解和掌握周圍世界,創造一些概念,畫出關於這個世界的“地圖”,以便自己能更輕鬆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身的處境。其實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詞彙,諸如心理、身體、疾病、家庭等,也屬於這些概念中的一部分但不要把這些概念與“外部的現實”混淆:“我們在感知這個世界的時常常忘記了我們自已在感知的過程中都做了些什麼:以及爲什麼會以這種方式來感知。馮·弗爾斯特的表述更加極端,他認爲我們所感知到的周圍環境,其實只是我們的發明。

      建構主義的基石在於康德的一個經典命題:理性的規則並非源自自然,而是做出規定。任何理論始終都是關於視察者的理論。即使看似牢固的認識的支柱,如時間和空間,也不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不可避免地要用我們的理性來觀察,並用概念系統來描述。概念的應用使理性和客觀現實之間出現偏移。如果時間和空間是我們的體驗的座標或秩序原則的話,那麼我們根本無法想象超越體驗世界之外的事物,因爲形式、結構、事情的經過和任何一種方式的規定在沒有這些最真實的座標系統的情況下是無法想象的。我們所謂的知遲,因此也只能是一個基於體驗的“現實”的寫照或體現。

      現實其實是某種具有功能(元素間的相互作用)的差異(?)。這句話的意思是:紛繁複雜的世界,原則上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簡化的。而我們稱之爲“真實的”或者“真的”這樣的東西,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個人化並且各自爲其準確性負責的事物。一個人所選擇的模式很難簡單地用“正確”或者“錯誤”來加以評判,最多隻能從某種角度出發來評價其正確與否。此外,正確與否還不可避免地會帶上從某些標準出發衡量其恰當與否,或從某種倫理的角度來評價現實的色彩。因此,從系統治療的世界觀出發,就總會去嘗試將複雜的世界變換着角度來將其簡化到自己的觀念系統中,使得內在地圖能爲自己的行動提供有效的導向。

        我們也只能接納這種關於現實的概念。比如我是否“真的”很愛我的太太或只是裝作如此,旁人很難非常“客觀”地評價(但試圖證實這一點的人卻並不少)。現在我寫字所用的到底是一張桌子還是一塊牛排,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一且慢,真是這樣嗎?20世紀物理學領域裏的相對論對此就有自己的說法,那就是許多我們認爲穩定不變、無可爭辯的東西,其實都是一種過程,並且它還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穩定性原本只是出於解釋需要的特例情況,而變化卻始終在意料之中。

一對夫妻在一次令人感動的會談之後,過了14天又來了,並報告說“我們之間完全沒有改變”治療師可以問他們“您二位是如何做到的?”而不是繼續花精力去搞明白,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當然,不僅要關注到對這一過程的個性化的理解,我們也應該重視帶有共性的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對現實的理解不能陷入唯我論的泥沼之中,還應該強調具有同一性的一面。我們稱之爲“現實”的東西,存在於對話和交談之中,通常是一個漫長的社會化和語言化的過程。在紛繁多樣的現實觀中,不同的系統都在於建構和統一關於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所謂公理。而大家所公認的現實觀,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我們是否感到幸福和滿意。但這並不意味着家庭中的所有成員看待事物的觀點是相同的或應該是相同的。建構主義看待社會系統的觀點是,“理解”更確切地說只是例外,而“誤解”纔是常規。如果現實和客觀並不“存在”(尤其是沒有“客觀的關係現實”)這樣的觀點能被接受的話,那麼其他不一致的看法就會被好奇地接受而不是被評價。“他/她怎麼會看待事物如此不同?這表達了什麼意義?”或許更恰當的問題是,“撒謊的人恰恰知道事情並非如此!”“生病的人恰恰很清楚我描述得有多正確!

      不要讓以上所述的立場導致你把建構現實看成隨意的和掌握在當事人自已手中的。現實建構也關係到社會環境條件,而不僅僅是家庭本身。軟性的現實建構(?),同樣也可以創造硬性事實,而這隻有當人被送進監獄後纔會發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