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需要一個花園

爲了給一個即將赴日探親又熱衷自然氣息的同學餞行,我們一行五人來到位於南海里水的萃豐花園。

來到花園門口,剛下過雨的清新空氣撲擁而來,滿目嫩綠卻被一座大棚收納,引領你步入神祕之所。

好客的花園主帶着我們一路參觀。我們如同放野的孩子,徜徉在方圓十畝多的田間,觀賞綠頭鴨獅頭鵝;在蔗林、蕉林還有木瓜樹叢中隨意漫步,擡擡獨輪斗車,扯扯豆角花蕾。木薯也能引發驚呼~太想喫啦,兒時的味道~蒸熟蘸白糖!最睿智的某總率先發現並跳上鞦韆,平時不拘言笑的他笑開了花。幸虧因爲下雨沒把蹦牀打開,不然更歡樂的場面都hold不住,哈哈哈~


“打理花園的員工每天要走三萬步”,張總說這話的時候,我們正喝着香茅紅茶。透過薄雨,我看着對面大棚門口的紫雲藤上,嬌豔的花朵上下跳躍,身邊的蒿草也在風中搖曳呼應。


午餐全部取自花園的有機食材,女園主的自制辣椒醬尤其驚豔,香檳酒爲餞行掀起一波高潮,飯後的甜點更令人無法自抑。當你爲自己滾圓的肚皮感到懊悔的時候,一杯薄荷檸檬蘇打水又適時端到面前。

飯後雨歇,天色越發清亮,流連在園中稍息,一步一景緻,轉身是驚喜。“明天我們要栽種一棵這麼大的香樟樹!你再來的話,園子裏更好看。”正在工作的園丁喜滋滋給我比劃。

香樟樹可是江浙一帶的常栽綠植,被我視爲庭院中的“福祿壽”。其散發的味道可以防蟲驅蟲,樹葉中提取的香精可以製作樟腦丸;樹幹可以作爲木材使用,我家的定製衣櫃都要求加一塊香樟木板。香樟樹屬於常綠喬木,將其種植在園林中,可以美化環境,淨化空氣,比起細葉榕更具風姿。

“園子裏最熱鬧的時候是冬天,那時候小番茄熟了,就有好多人來摘。”

“這裏提供自助燒烤,做團建最適合不過了。” 園主說道。

屋裏屋外,別有心思的小物件也令我着迷。肉肉,肉肉!在廣東最難打理了,只有在開闊碩大的花園裏,才能讓她們呼吸暢順~

今天我們在花園裏如此歡欣開朗,這可與平日的飯局應酬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我們爲什麼需要一個花園,我們爲什麼喜歡園藝?

人類對花園的渴求、打造與使用,由來久矣。阿里士多德的學府--呂刻昂學園,擁有世界上第一座植物園,和柏拉圖學園一直是地中海知識分子生活的中心。伊壁鳩魯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希臘主義批評家之一,他蟄居雅典家中,過着簡樸寧靜的生活。他的學園被稱爲“花園”,這是他心中獨立的象徵,也是實現獨立的手段。普菲力歐斯引用伊壁鳩魯的話說:“追隨自然的人,總能自給自足。”羅馬的文人雅士也將花園作爲學習和交談的場所,此舉往往是在向他們的希臘前輩致敬。(此段摘自《應向花園安放靈魂》)

法國著名畫家莫奈,就是在位於巴黎以西70公里的吉維尼小鎮上打造花園,建湖設景,將他早年最重要的兩個主題:水和花卉集合在一起,使天光水影構成心目中最理想的“印象”,畫出令人驚豔的著名作品《睡蓮》系列和《日本橋》系列。

澳大利亞哲學家、作家達蒙·揚在《應向花園安放靈魂--從自然到自我的追尋之旅》寫到:花園,不僅僅是休憩或體育鍛煉的場所,其本身就能激發人的思想,因爲它融合了兩個基本的哲學原理:人性與自然。從用於宗教祭祀的園林開始,每座花園都是這樣的結合體:人類對自然進行了切割、包圍和改造。人類一直在激進地改造自然,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這就是技藝的定義--實現自然界中無法自我實現的可能性。但是在藝術和製造業中,自然與人性的貢獻與結合往往是看不見的。例如,樹木變成木材,礦石變成金屬,浮游動物和藻類變成石油後又成爲塑料--它們源於自然,但卻不再“自然”,大自然被當成遙遠的“他者”。而人類的勞動也是無形的--我們看到的是產品和服務,但不一定是生產者。花園克服了這種雙重的異化,呈現了人與自然的結合。植物還是植物,石頭還是石頭,但它們經過了巧妙的安排、栽培與維護。它們展示了我們與自然的獨特關係--我們在外觀和思想上對自然的改造。在花園裏,這個通常被隱藏或遺忘的現實變成了引人注目的景觀:一種展示或一份呈現。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這種原始的關係就是在花園中得以實現的那個可能性,它展示了我們的身心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花園使人性化的自然變得清晰可見。(摘自《應向花園安放靈魂》)

花園是心靈生活的伴侶。在美學上,花園迎合了人們不同的品位:豔麗多彩或淡雅柔和、幾何規整或蜿蜒曲折、喧囂熱鬧或清冷寂靜。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加速前進、充滿過度刺激和干擾的現代社會,花園能給人一個放慢腳步、仔細觀看並大膽思考的機會,它是治療分心的一劑良藥。(摘自《應向花園安放靈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