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停頓的隱喻(2):慾望梗阻

一個人什麼情況下會有消化不良、心肌梗塞?這並非僅是醫學的話題,而更是一個人文哲學的問題。

有個來訪者講到,他自從高考那年患上腦血管痙攣,之後每當遇到考試或執行重要任務,都會復發腦血管痙攣的痛苦,儘管現在成就不大,但他從來不服輸的精神令他不停地進取着。若用精神分析學說“症狀是掩飾問題的謊言”來解讀,腦,象徵人的理性;血管,象徵慾望,他的腦血管痙攣,非常隱喻地表達着:他強烈的強者慾望,被他強大的理性,或叫逞強的超我壓迫得不成形;痙攣,象徵執著慾望的梗阻,(長期被高壓的神經通過痙攣,迫使人令大腦休息)反覆的痙攣,象徵着強迫性重複的(慾望)受驚、顫抖,象徵慾望躁狂之後處於非正常的停頓、休整狀態。

其實呵,人的症狀是恐懼“不好”的投射,是對不安全恐懼的防禦。說好聽一點,症狀並非掩飾問題的謊言,而是對真實慾望的婉言。比如,一個人總是哮踹,他其實在婉言表達“給我自由吧,我被你控制得快要窒息”,一個人總是肩或背痛,他其實在委婉表達“我揹負的太多”“我好想依靠你的肩”。

問題是,我們爲何不能直言願望,又爲什麼需要追求和停頓呢?

我很盲目這個提問。但我總是似是而非地認爲:人有停不下來的衝動,其背後是湧動的對完美的渴望,對確定感的迷戀,對穩定感的求索.....這背後又是那永不消停的對諸多不安全感的恐懼。人們經驗的痛苦,正是因被困在——追求穩固但始終不確定、追求控制感但總是失控的無限循環中。

我們何時需要停頓,何時能夠停頓,或許是取決我們對慾望滿足的質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