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九刺客》:士爲知己者死,世上已無君焉

文/小關平

作者立山,寫的歷史研究都是經過實地考察的,我喜歡這樣的寫作方式。

他的另一本《古來征戰地》我也已買來拜讀。

看完本書,去掉刺客鉏麑,我便以書中其他八位刺客爲題,作詞一首:

《念奴嬌·八刺客》

(紀念專諸、要離、曹沫、豫讓、朱亥、聶政、荊軻、高漸離)

豪情散去,魚腸劍,湖光誰來吟唱。東海漁民,浪拍夜雨,豈殺兩名豪傑。壯士會盟,憑吾勇氣,一怒驚天地。溷外橋邊,刺得幾回輕衣。

俠客北向,揮錘間,士爲公子死矣。求得共奏一曲,嘆廣陵終了,斷臂獨行。易水蕭然,秦廷兩千年,圖窮匕見。何人擊築,世上已無君焉。

————

目錄:

序章:九刺客

第1章:專諸(豪情散去,魚腸劍,湖光誰來吟唱。)

第2章:要離(東海漁民,浪拍夜雨,豈殺兩名豪傑。)

第3章:曹沫(壯士會盟,憑吾勇氣,一怒驚天地。)

第4章:豫讓(溷外橋邊,刺得幾回輕衣。)

第5章:朱亥(俠客北向,揮錘間,士爲公子死矣。)

6章:聶政(求得共奏一曲,嘆廣陵終了,斷臂獨行。)

第7章:荊軻(易水蕭然,秦廷兩千年,圖窮匕見。)

第8章:高漸離(何人擊築,世上已無君焉。)

附錄:鉏麑

———

序章:九刺客

我很喜歡《史記》中的《刺客·遊俠列傳》,武俠小說也一直以這篇傳記爲始祖,TVB還專門以古代知名刺客爲線索,拍了連續劇《大刺客》,撰寫他們波瀾壯闊的一生。

所謂的“波瀾壯闊”,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但就是那短暫的光輝,也足令他們流傳後世。

《大刺客》中有三人與本書中的三名刺客重疊,分別是專諸、豫讓、荊軻。這三人的故事也是本書的九位刺客中我最喜歡的(我喜歡專諸的故事,不代表我認同專諸此人),可見英雄所見略同,他們三人的故事最富傳奇色彩。尤其是荊軻和豫讓,是所有刺客裏我最敬重和佩服的。

專諸雖有很多缺點,但由於歷史背景是我喜愛的吳越爭霸,所以他的故事我還是熟悉的。專諸和要離可在同一個故事中登場,他們也都有相同的伯樂伍子胥。

鄭則仕飾演的專諸,樊少皇飾演的豫讓,徐錦江飾演的荊軻,都讓我印象深刻。還有梁小冰的聶隱娘,古天樂的煙花殺手,錢小豪的張文祥,我也都非常喜歡。

用武俠劇的方式來譜寫古代的刺客與俠客,可想這部劇有多精彩!

我在看鄭問的漫畫《東周英雄傳》時,也非常喜歡其中關於刺客的篇章,包括名字很難讀寫的鉏麑,漫畫中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本書作者立山是個寫作極其嚴謹並富有熱情的作家,他目前出的兩本書叫“走讀歷史”系列。《古來征戰地》是他探訪古代戰爭遺址而寫的歷史隨筆,而《九刺客》雖然不是以歷史戰爭故事爲主,但即便是寫刺客,他也走訪了他們的家鄉和活動之地。

這種行走與寫作相結合的創作方式,是我非常欣賞的。

九名刺客長相、性格、結局各有不同,但正是這些不同點,讓每位刺客個性鮮明,洋溢着獨特的魅力。

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做刺客之前一直掙扎於底層,都有着必死無生的勇氣,面對強大的對手一往無前,視名譽爲生命甚至高於生命,信守誓約,絕不背信。司馬遷正是懷着崇敬之情寫下了這些人的事蹟。

————

1、專諸

(豪情散去,魚腸劍,湖光誰來吟唱。)

鄭則仕飾演的專諸看上去像個憨厚的大廚,這個形象一直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專諸刺王僚是《大刺客》的第一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鄭則仕的外形和身材在TVB劇中也是比較有特色的。因爲專諸的身份是一位大廚,鄭則仕胖乎乎的憨厚形象,還挺符合我們對歷史的想象。以他這樣的外形去給吳王僚敬獻美食,纔不容易引起懷疑。

這個行刺的故事,像一本美食小說或美食劇,尤其是那香噴噴的蘇州烤魚,更是讓觀衆垂涎三尺。最美味的食物中藏有一把最可怕的兇器,通過專諸的致命一擊,完成了驚天動地的刺殺計劃。此處有一種極致的美感。

我不喜歡專諸和要離的地方,在於他們對家庭不負責任。刺殺的行徑我不反對,但專諸、要離和豫讓不同,他們並不是抱着酬報知己的態度去刺殺敵人,而是想籍此留名青史,纔在伍子胥的利誘下實施刺殺計劃。

他們爲了留名青史,犧牲了家人的性命和幸福,更讓我非常反感。從我第一次看到專諸和要離的故事,就覺得他們自私冷酷。

如果只是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幫他人奪取權位或復仇,我還可以理解。但若犧牲自己的家人去做這些事情,就是自私殘忍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力私自剝奪他人的生命,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子或子女。

從這點上來說,專諸和要離都不是一個合格的義士,雖然他們做出了轟轟烈烈、名傳後世的事情,被歷史所銘記,但我對他們的人品是極其不屑的。

————

2、要離

東海漁民,浪拍夜雨,豈殺兩名豪傑。

要離比專諸還差勁,乾的是毀滅人性的故事。他主動向吳王說,行刺慶忌如果想成功,只有出此下策,別無他法。

在此,我將要離的“下策”摘錄如下:

要離說,我聽說沉溺於妻子兒女之樂,而不能盡心侍奉君王,視爲不忠。貪戀妻室女色,而不能爲君王除禍去患,是爲不義。我要離不願做這樣的人,我將假裝負罪逃出吳國,請大王您殺掉我的妻子兒女,在國都的街市上焚燒她們的屍體,播撒她們的骨灰,然後以千金和百里之邑做賞賜,四處通緝我。如此,當我前往投奔公子慶忌時,才能博取其信任,然後伺機行刺。

想想黃蓋詐降曹操之前,讓周瑜使的苦肉計,只讓他一人挨板子,不禍及妻子兒女。而要離,有什麼權力可以隨意犧牲你妻子兒女的生命?還主動讓你的君王去殺死她們,完成你青史留名的刺殺計劃!?

在我看來,闔閭行刺吳王僚和慶忌就是權力鬥爭,根本不是什麼義舉!即便是義舉,犧牲你的孩子和妻子,更是違揹人性和法律的事情,後人也不會讚賞。

要離只是把女人當成玩物,什麼叫“沉溺於妻子兒女之樂,貪戀妻室女色”??你貪戀妻子和女色,你可以休了她,可以不跟他結婚,可以離婚,但是你沒有權力爲了你的事業而殺死她(在其之後的吳起殺妻,也是禽獸不如的行爲)。

爲了一己私慾,爲了他人稱王稱霸之夢,請求一個剛認識的人去殺掉自己的妻子和兒女,焚燒她們的屍體。這完全突破了人類的底線。

作者和我的看法相同:

縱然我們讚歎先秦那些不畏生死、視死如歸的精神,但只能止於赴死者自身,我們絕不會容忍替別人安排生死的行爲,不管那些犧牲者是親人還是敵人。

所以九大刺客中,我最討厭的就是要離。他說出這樣的話,主動幹這樣的事,簡直毫無人性,甚至不配去當刺客。

吳王闔閭真的按照要離的說法去做了,可能還求之不得,就算要離不說,估計他也會那麼做。從這件事來說,闔閭真是一個殘暴不仁、不講良心義氣的君王。一樣可恨。

尤其是專諸、要離的事件都和闔閭有關,就更加深我對他的反感,由此也降低了對伍子胥的喜愛度,畢竟他當時在場,沒有任何的勸阻或諫言,而且這兩人也是他推薦給闔閭的。從伍子胥後來復仇和鞭楚平王屍來看,對專諸和要離的親人下手,估計也和伍子胥本人的意願相符。

要離行刺慶忌之後,慶忌不願意一天之中殺死兩名勇士,饒了要離一命,還稱讚要離的神勇,可見慶忌的容人之量和大丈夫氣概。一向自視甚高的慶忌,不願殺死一個敢於行刺自己的人,我們似乎聽到了慶忌豪邁的笑聲,這是要離這種猥瑣小人無法達到的境界。

雖然要離最後選擇自殺而死,但他還是無法爲他妻子和兒女的死贖罪。作者說他是自我救贖,我並不認同,對我來說,要離依然是自私狠辣的小人形象。

    ————

3、曹沫

(壯士會盟,憑吾勇氣,一怒驚天地。)

這一篇,作者對於史書中出現的曹沫、曹劌這兩個名字進行辨析,認爲二者其實是同一個人,是魯莊公的重臣,多次參加對齊的戰役。

可能有人會持反對意見,認爲曹劌和曹沫在兩次對齊的戰爭中表現懸殊。之前的長勺之戰,曹劌指揮魯軍,大勝齊軍,還留下了“一鼓作氣”的典故,而過了幾年之後,曹沫卻連續三次敗給齊軍。這是爲何?

作者寫得非常明白,勝負乃兵家常事,何況曹沫即便有一鼓作氣的軍事佳話,他也只是利用兵法進行僥倖勝利,並不是一流的軍事家,不見得他統兵能力有多強。

以一次謀略的勝利,就認爲他是絕頂高手,那麼馬謖的南中攻心之策,豈不成了絕世無敵?可街亭之戰他還是大敗而回。

曹劌論戰時,齊桓公剛登王位,齊國在軍事上的改革還沒有得見成效,而這次大敗之後,齊桓公吸取了教訓,在管仲等人的輔佐下,大力推行富國強兵之策,軍事實力突飛猛進。所以後面的齊國三次伐魯,都做了充足準備,打敗魯國也不是什麼難事。

即便曹劌(曹沫)有天大的本事,對於具有強大軍事實力的齊國也是一籌莫展,何況他的能力本就不是白起、吳起、孫臏級別的,敗給此時強大的齊國根本不需驚訝。

按照作者的推斷,曹劌應該是參加了長勺之戰,也參加了柯邑之盟,並在大庭廣衆之下劫持了齊桓公,他的一生很具有傳奇色彩,既在戰場上當將軍打勝仗,又爲君主出謀劃策,還可以當刺客完成國家使命。

雖然齊桓公也是後人喜歡的人物,但曹沫的劫持行爲卻被稱之爲義舉,是以弱者的身份反抗強權的舉動。劫持和刺殺都是最後孤注一擲的反抗,哪怕沒有刺殺細節,他也可以和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人同歸爲刺客之列。司馬遷看重的是本質而非形式。

作爲一名理想主義者,司馬遷描寫的刺客也都有理想主義色彩。但可惜,這種劫持國君的行爲並不能真正做到富國強兵,曹沫雖然暫時爲魯國爭回了土地,但終究無法讓魯國逃脫向齊國臣服的命運。

————

4、豫讓

(溷外橋邊,刺得幾回輕衣。)

在TVB《大刺客》中,豫讓的扮演者是樊少皇,他能演北宋的小和尚虛竹,也能演春秋末年的刺客豫讓,而且很有磊落俠客的感覺。

女爲悅己者容,士爲知己者死,這句名言就出自豫讓之口。據《戰國策》所載,豫讓祖父本就是晉國俠客,雖然他的人生事蹟記載不詳,但豫讓有着祖上的這一光輝,自然想要繼承俠義的傳統。

可惜在晉國六卿中,豫讓先投範氏,後投中行氏,都不得重用。因爲豫讓並不只是想當混喫混喝混日子的食客,而是想要有一番作爲。範氏和中行氏這兩個家族都先後覆滅,都是不思進取、能力庸弱之人,怎麼有眼光用具有俠肝義膽的豫讓呢?

所以他又投奔到智伯門下,纔開始得到重用。智伯是個能力出衆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欣賞豫讓,並希望豫讓幫其施展一番政治抱負。豫讓和荊軻一樣,不僅僅是想當俠客,也想當卿客、士大夫,希望爲國效力。所以我認爲TVB拍得較爲合理,豫讓在智伯門下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

受到知遇之恩的豫讓,不會再去投奔另外三個勢力(趙魏韓),而是選擇爲主復仇。勝負乃兵家常事,豫讓本不需要行刺戰場上獲勝的趙襄子。那爲什麼豫讓會選擇用如此暴力的手段行刺他呢?

作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說,趙襄子殺了豫讓之後,不僅是結束了他的生命,還侮辱了他的尊嚴和靈魂。趙襄子讓人把智伯的腦袋割下來,清理一番,上漆做成了一個裝酒的罐子。日本的織田信長後來也採取這種方式對待他的政敵,這都對人的極大侮辱。

趙襄子在大宴賓客時,將酒罐子拿出來炫耀,不僅侮辱了智伯的頭骨、屍體、尊嚴,還讓此事衆人皆知。對於中國這個講究死者爲大的國度,如此羞辱一個死者,一個曾經的對手,趙襄子的做法的確過分,狂妄自大,蔑視人性。

雖然從後面的故事可以看到,趙襄子此人有一定的容人之量和智謀,可是他侮辱智伯的頭骨,的確會讓時人憤慨。如果我是趙襄子的門客,肯定會反對他這麼做。

於是這就招來了豫讓的仇恨。作者分析,智伯戰敗後,豫讓本無刺殺趙襄子的念頭,但當智伯的腦袋變成酒罐子之後,恩怨分明的豫讓產生了劇烈的內心轉變,決定向趙襄子復仇,以報答亡主知遇之恩,爲其雪恥。

作者說,豫讓復仇和之前的曹沫、專諸、要離等人都不同,他們都是受其他人的邀請或利用而去刺殺,並非初心本意。而豫讓是爲主復仇,是主動選擇了這次行刺。

而豫讓行刺的過程,以及中間遇到的艱難困阻,以及其自虐自殘的行爲,都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雖然豫讓的事蹟廣爲人知,我還是想複述一下這些艱辛的過程。豫讓先改了姓名,變作刑人,混入趙襄子的宮中,修葺廁所,幹着又髒又臭又累的活。當被趙襄子發覺之後,豫讓也不隱瞞迴避,直接亮出身份,誓死要爲智伯報仇。

趙襄子可能是爲了沽名釣譽,也可能是真的心胸寬闊,或者是不把豫讓放在眼裏,所以將豫讓放了。

而豫讓並沒有就此死心,他決定徹底改變自己的容貌,讓任何人都認不出自己。於是他將黑漆塗抹在身上,讓毒性慢慢侵蝕自己的軀體,導致身上長滿瘡疤,然後拔掉鬍子和眉毛,就像怪物一般。

自我摧殘之後,豫讓變得面目全非,他的妻子到處尋找豫讓,卻發現了這“怪物”和丈夫聲音很像。豫讓一不做二不休,又吞碳將聲音弄得沙啞,這下所有人都不認得自己了。這才展開他的第二次刺殺。

這裏我插說一句。與專諸、要離一樣,豫讓也有妻子,可是他在籌備行刺的過程中,對妻子如何呢?他自殘自虐自毀,以求爲主報仇,犧牲的只有自己,並沒有傷害妻子一根頭髮。

他唯一對妻子不好的地方,就是沒有和她共度餘生,也沒有將自己的苦衷告訴她。但他知道,如果告訴妻子的話,她一定傷心悲痛,甚至會拼命阻攔,還不如一直瞞下去。

不過豫讓死後,妻子也會知道此事的來龍去脈,也許會更加傷心。但至少豫讓不會去做喪盡天良的事情,像要離那樣讓君王殺掉自己的妻兒以求名聲,這是他跟專諸、要離不一樣的地方。

豫讓還說了一句名言:範氏和中行氏以衆人的方式對我,我也以衆人的方式回報他們。智伯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一樣報答他。

最後豫讓選擇了在橋邊等候趙襄子,瞅準時機行刺。而趙襄子這個有第六感的男人,又提前發現了豫讓。行刺再次失敗。豫讓知道此次必死,趙襄子問他還有什麼要說的,豫讓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請求。

他說,明主不掩人之忠誠,不礙士之成名。你既然已經寬赦了我,天下人無不讚頌你的賢明。今日之事,我固然應該處死,在臨死之前,我希望你能把衣服給我,讓我刺上幾劍,就算爲智伯報仇了,我也死而無憾了。

對於講究人的尊嚴與禮節的那個時代,趙襄子完全可以不答應豫讓的請求。這是對趙襄子的一種侮辱。但趙襄子和慶忌一樣,確實被眼前的對手所感動,對其肅然起敬。

像豫讓這種震撼人心的忠義之士,也是趙襄子想要收爲己用的人才。就像曹操欣賞關羽一樣,趙襄子其實也很敬佩豫讓,可惜他已成廢人,只有完成豫讓的忠義,讓他名傳後世,纔對得起這位義士。

於是趙襄子脫下外衣,讓人遞給豫讓。豫讓用劍刺了趙襄子的衣服三下,選擇伏劍身亡。

豫讓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不下於荊軻刺秦。這也是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中,最讓人最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和荊軻刺秦併成爲我最喜歡的刺客傳記。

豫讓復仇的終極目的是爲了爲智伯討回尊嚴,還報他的知遇之恩。爲此,他願意付出所有,包括自己的性命。但其實,趙襄子第一次放了豫讓之後,豫讓殺趙襄子的念頭已沒那麼強烈了。

畢竟趙襄子的義舉,獲得了自己的尊重。所以豫讓的第二次復仇,其實也就是形式上的爲智伯討回尊嚴即可。

作者說,復仇終於成了一種形式,敵對雙方以完美的配合,完成了一世的偉大勝利。

就像關羽義釋曹操一樣。其實這兩組對手在某一剎那都是互引爲知己的。

這是荊軻和嬴政的故事中不具備的感人之處。畢竟在荊軻的故事裏,還有燕太子丹這樣行事不擇手段的王公貴族,不如豫讓的事情純粹、絕美。

荊軻的故事因有着宏大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傳奇人物而精彩,而豫讓僅是和趙襄子的對手戲就足以令人神往。能和豫讓結爲知己,把盞暢談,絕對是人生一大快事。

————

5、朱亥

(俠客北向,揮錘間,士爲公子死矣。)

作者說,曹沫劫盟、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豫讓刺趙襄子、聶政刺俠累,這些故事中,刺客都是絕對的主角。

但朱亥的故事,主角則是竊符救趙的信陵君,朱亥只能作爲配角登場。不過朱亥所發揮的作用,雖在轉瞬之間,卻足以影響歷史。

爲了寫朱亥篇,作者去了信陵君的故宅大相國寺,我也去過此地,感到十分親切。

開封、洛陽這些古都我都很喜歡,尤其是看了《水滸傳》《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這些作品,再去開封旅行,真能感受到開封當年的繁華與喧鬧。尤其在清明上河園中游覽,讓人彷彿置身北宋。

作者年紀不大,卻有着自來熟的魅力,經常和古蹟附近的老百姓談天說地,而這些老者偏偏又很懂歷史。到哪都能遇到懂歷史的人,這點就讓人驚歎了。我也很愛跟人聊天,但尋訪古蹟時未必能找到對當地風俗人文那麼瞭解的人。

除了朱亥之外,信陵君的另一位門客侯嬴也很令人感動。在信陵君到達晉鄙軍營的當天,侯嬴選擇了面向北方,自刎而死,用生命爲公子踐行。所以我在寫《八刺客》這首詞時,也把這位睿智老者寫入其中。

我對侯嬴的喜愛比朱亥更高一些。寫朱亥的“俠客北向,揮錘間,士爲公子死矣。”那句中,“俠客北向”和“士爲公子死矣”都是在說侯嬴。

除此之外,寫聶政的“求得共奏一曲,嘆廣陵終了,斷臂獨行”,其中 “斷臂”的並非聶政,而是指要離。雖然我並不喜歡要離,但他的故事還是頗有傳奇色彩的。我的這首詞中,這兩句都有相近或相似人物之間的互文。

《東周列國志》寫了朱亥的結局。當時秦王子楚誘使魏無忌入秦,飼機殺之。魏無忌知其陰謀不願前往,所以遣朱亥爲使。秦王聽聞朱亥乃魏國勇士,有意封其官職,朱亥堅辭不受。秦王大怒,命人將朱亥放入虎圈之中,以此來脅迫朱亥就範。誰知朱亥令猛虎趴在地上,不敢亂動,可見朱亥的勇猛與霸氣。

最後,秦王將朱亥囚禁於驛館之中,想斷其飲食。朱亥選擇了和侯嬴一樣士爲知己者死,先是頭撞屋中木柱,卻將屋子震倒,自己毫髮無傷,最後選擇飲劍自殺。

這段傳奇故事記載在《東周列國志》裏,雖是小說筆法,卻極爲壯烈。所以說,“士爲知己者死”除了可以說侯嬴之外,也可以用來讚揚朱亥,這位爲了信陵君而死的義士。

————

6、聶政

(求得共奏一曲,嘆廣陵終了,斷臂獨行。)

聶政刺俠累的故事發生在韓國陽翟,這也是三國天才謀士郭嘉的家鄉。作者不管是寫歷史人物,還是古戰場,都喜歡親臨其境進行考察,在歷史古蹟上駐足研究,這也是我最敬佩的一點。

很喜歡和這樣的人一起遊覽歷史古蹟,共談古人與歷史,也給自己的創作帶來很多靈感。

雖然現在很多古蹟都已找不到古時的感覺,但和當地的老百姓聊聊天,聽他們說起曾經發生在這裏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聶政的故事並沒有其他幾名刺客精彩,而且充滿着更多的暴力與血腥,但其武功卻是這本書的九位刺客裏最高的。不僅有驚人的潛入速度,還有遇強則強的勇力,不僅殺死了刺殺對象俠累,而且還憑一己之力,當場擊殺了包圍自己的數十名持刀侍衛,可見聶政的勇力在荊軻等人之上,是最具實力的俠客。

但因援兵還在不斷出現,聶政也受了傷,所以他纔有了驚心動魄、恐怖殘忍的自殘行爲。聶政割下自己的麪皮,挖出雙眼,剖腹而死。他徹底毀壞了自己的容顏,讓人無法認出,從而保護了背後的主謀。

要不是其姐聶榮爲了讓弟弟名揚千古,可能聶政的事蹟真的成了千古之謎,他也不會名傳後世。

很有意思的細節是,作者和聶政祠附近的居民聊天,他們說起聶政,都說他是將軍,而不是刺客。這句話令人動容。證明這些刺客或遊俠,或維持道義,或視死如歸,在後人的心目中,對他們是極其敬仰的,並沒有覺得刺客是低賤的職業。

在一些聶政的傳說或故事中,他還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琴師,最早這樣的記載出現在蔡邕的筆下,聶政雖爲刺客,卻懂得音律和撫琴。

而瑞典女性漢學家林西莉的《古琴》一書中,記載了嵇康習得《廣陵散》的過程,聽起來更加詭異。嵇康在洛陽以西的某處夜宿時,遇到一個鬼魂,與之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所談內容與古琴和音樂理論有關。最後鬼魂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並傳授給了嵇康,並囑託其絕不可傳於他人。

這樣一個荒誕不經的恐怖故事,如果記載在《搜神記》中,倒是有模有樣,卻不知道這位西方學者從何聽來。

嵇康在洛陽以西的某處竹林夜宿,我的劇本《案發洛陽城》中一處靈異的案發現場,也是在洛陽以西的竹林。而我在寫這段故事時,還沒看到《古琴》裏的內容,只能說是巧合。

案件裏的竹林下埋着一具女屍,她還託夢給自己的舅舅,說自己被人殺死的情況。似乎《陸氏異林》記載的鐘繇遇到的女鬼,也在這片竹林。看來這些詭異的事件都彙集到了這裏。

據歷史記載,自嵇康之後,《廣陵散》琴譜一直不見蹤跡。但在明代的一本《神奇祕譜》中,卻又驚奇地出現。金庸可能就是根據這一段《廣陵散》的來龍去脈,創作了《笑傲江湖曲》,時間點也完全對得上。

在呂頌賢版《笑傲江湖》中,仔細聆聽胡偉立作曲的《笑傲江湖曲》,能聽出來具有戈矛殺伐之氣的音色和旋律,《聶政刺韓傀曲》可能就是這首曲的創作之源。雖然我也很喜歡黃霑,但他的笑傲江湖曲《滄海一聲笑》,我實在沒聽出來有多少美感,跟胡偉立的《笑傲江湖曲》一比較就高下立見。

————

7、荊軻

(易水蕭然,秦廷兩千年,圖窮匕見。)

荊軻刺秦之前,他的遊俠生涯很有趣。

比如說,荊軻找到了當時天下聞名的劍客蓋聶,與他論劍,雙方話不投機,蓋聶對荊軻怒目而視,荊軻便揚長而去。

蓋聶覺得荊軻這人好沒意思,我瞪你一眼,你就走了?派人去找,也都找不到。如果荊軻留下來,和蓋聶成爲朋友,可能後來的故事乃至歷史格局都會改寫。

很多書籍都說,荊軻的志向是像蘇秦、張儀一般,遊說天下諸侯,出將入相。雖然荊軻與蓋聶產生了對武學方面的不同意見,但他對自己的劍術並不是很在意,也不準備當遊俠或刺客。

荊軻似乎很愛招搖惹事,他後來與另一劍客魯勾踐玩六博遊戲時,也發生過爭執,魯勾踐怒斥荊軻,荊軻又選擇了默不作聲地離開。

作者分析,荊軻默然離開蓋聶或魯勾踐,並不是因爲膽怯。他不是膽小之人,只因覺得前路渺茫,跟這些人聊天也變得煩躁和厭倦。對他來說,人生就如同六博遊戲,輸贏有什麼要緊?

他想一展抱負,建功立業,卻無人賞識,故而產生出虛無主義的思想。

荊軻遊蕩到燕國之後,與高漸離成爲知己。高漸離擊築,聶政彈琴,這兩位都是懂音律的刺客。也有傳說,說他二人是屠狗之輩。雖說仗義每多屠狗輩,但我這個愛狗人士,還是很難將音樂與屠狗聯想在一起。

也有一種說法,說狗屠另有其人,與荊軻、高漸離爲友。“荊軻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悲歌,旁若無人。”。不同的版本稍有出入,但這並不妨礙荊軻故事的精彩,反而更詳盡地描繪了荊軻刺秦前的朋友圈,完善了他豐富的人生經歷。

荊軻與高漸離等人爲伴的那段日子,狂歌痛飲,瀟灑自如。只不過,荊軻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內心隱隱作痛。

荊軻後來被燕國處士田光發現,田光以誠相待,與其結友,把荊軻從個人的苦悶中拽了出來。對荊軻來說,田光算是解救自己心靈痛苦的恩人。

但荊軻本以爲田光推舉自己去幫燕國建立功業,沒想到太子丹交給自己的卻是一件刺殺任務。荊軻憑藉與兩位劍客爭鋒的膽略和名氣,而被太子丹看重,但對荊軻來說,這種任務並不是他想要的。

田光此時已是垂垂老者,他與荊軻算是忘年之交。之前的蓋聶也好,魯勾踐也罷,不知他們的年齡,可能也比荊軻年長一些。畢竟君子之交併不在乎彼此的年紀。

燕太子丹從年少玩伴嬴政那裏逃亡回來,四方蒐羅人才,準備報復嬴政。他更多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仇恨和復仇之心,所以派荊軻刺殺秦王,並沒有站在謀取天下的政治立場。

太子丹明知無法劫持秦王,就算刺死嬴政,刺客也會命喪當場。這是九死一生的冒險,而且有去無回的可能性極大。

但太子丹嘴上不能這麼說。他忽悠荊軻,說我們可以學曹沫劫持齊桓公的行爲,劫持秦王令他歸還諸侯的土地,如果他不答應,再殺了他,這樣秦國就會大亂,東方諸侯還可以再度合作,擊敗秦國,天下大勢就會扭轉。

這套說辭鬼都不信。曹沫劫持齊桓公是什麼樣的狀態?是齊魯兩國的君王勇士聚集在會盟現場。而荊軻只有兩個人孤身入秦,在守衛森嚴的秦國宮殿面對手段狠辣的虎狼之君。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怎可相提並論?

如果是秦燕會盟的時候,荊軻有此行爲,還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荊軻此行是深入虎穴,根本就很難生還。可見燕太子丹有多虛僞。

但荊軻聽到太子丹的這番說辭,還是很熱血沸騰的,畢竟讓他參與了政治事件。但同時他也對燕太子感到失望,以荊軻的智慧和見識,不可能看不穿太子丹的私心與狠辣。

荊軻的理想是想成爲遊說諸侯的縱橫家,或領兵出征的將軍,可是姬丹卻希望他做一名刺客,以生命爲代價,去完成一項難以完成的危險任務。

正是因爲太子丹和田光都看到了荊軻的猶豫,所以田光爲此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太子丹又剁了一位美人的手,以這樣殘忍的方式道德綁架荊軻,讓他感受到太子丹和田光的“知遇之恩”,以求荊軻的報答。

這樣的犧牲換來的是荊軻良心上的過意不去,作爲一個講義氣和有俠義之心的人,荊軻決心完成這項任務,哪怕自己死了,也要報答這兩位的大恩。這些政客網羅刺客、收買人心的方式讓人看得心寒。

姬丹剁美人之手,來討好荊軻的行爲,就和當年專諸、要離事件一樣,爲後人所唾棄。吳起殺妻、張巡殺妻,也都是違反人性的道德污點。

人在生死關頭選擇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我是敬佩和贊成的。金庸小說裏郭靖和黃蓉夫婦堅守襄陽,與城池共存亡,來換取國家大義,。自殺殉國這樣的行爲,我也不會反對。

現代很多愛國將領,如邱少雲、黃繼光、董存瑞這些英雄,我都是極其佩服的,因爲他們選擇犧牲的是自己,而不是犧牲別人。

而太子丹、石崇、吳起等人的行爲,並不是在關鍵時刻因國家而犧牲小我,而是爲了自己的私慾犧牲他人,做出不必要的殺戮。

太子丹砍斷那位美女的手,只是因爲荊軻誇了一句這姑娘的手真美,那麼你把姑娘送給人家不行嗎?你爲什麼要砍別人的手呢?他說手美,那麼她這個人就不美了嗎?那我說她的臉美,你把她的頭也砍下來嗎?太子丹不顧一切去討好荊軻,乃至着魔的狀態。

吳起爲了在魯國拜將,與齊國交戰,爲防止魯人起疑,就殺了出身齊國的妻子,良心過得去嗎?既然你只是想建功立業,當初何不帶着妻子去投齊國呢?或者離開魯國,去投其他國家也可以啊。後來他還不是又投了魏國、楚國嗎?這也是我很難理解的。

很多可以變通的方法,你不去使用,卻心狠手辣地殺死自己身邊的人,這種所作所爲真是讓人憤恨。

石崇勸別人喝酒,別人不喝,他就殺死斟酒的婢女,這樣的人和事,我都覺得不可思議。當他遇到更狠的王敦,根本就不理睬石崇,管你殺多少婢女,他眼睛都不眨,你殺你的,關我什麼事?我就是不喝酒。

這也太可笑了吧!我把這個典故寫進我的探案小說《案發洛陽城》裏,即便如此,我都不敢寫石崇殺了三個人,我只寫殺了一個,再準備殺第二個,就被男主角制止了。殺三個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即便是歷史中明文記載的,我仍覺得無法理解。

而要離、專諸的事情,之前說了很多,這裏就不多述了。

黃蓋也是爲了讓敵軍首領信任自己,雖然不是行刺,但他的詐降和縱火,與刺殺有什麼區別?而且還是集體刺殺!但周瑜只是毒打了黃蓋,僅此而已,這苦肉計並沒有傷害到黃蓋家人,如果真的要以犧牲黃蓋家人爲代價,那我就認爲不值得了。

正是因爲黃蓋主動要求周瑜毒打自己,以換取曹操的信任,這纔算是犧牲小我完成國家大事,我們才敬佩黃蓋。如果黃蓋對周瑜說,你殺了我的家人,以求曹操對我的信任,那我絕對不會喜歡黃蓋。這就是我的道德和價值觀,並不是如我朋友肖健所說,我不站在國家的立場考慮事情。

像田光這樣的人,我佩服他,他自刎是爲了換取荊軻的大義。而太子丹則不同,他並不是選擇自殺,而是砍斷一個撫琴女子的手來討好荊軻。這與國家大事毫無關係,只是荊軻說了一句,這手真美,太子丹就把這手砍了下來送給荊軻。我想請問燕太子,這血肉模糊的斷手還美嗎?

可見姬丹不僅卑劣心狠,也無風情雅趣,根本不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要離、吳起、太子丹、石崇,雖然有的是大刺客,有的是軍事家,有的是文學家,但在我眼裏都是草菅人命的惡魔。

作者在寫荊軻刺秦那一段時,有古龍的文風。說到古龍,他創作風格獨特,但架構故事的能力不強,很多情節都在故弄玄虛,讓人看得莫名其妙。

我一直認爲,以古龍的語言特色,如果去寫真實的古代故事,如《世說新語》《唐傳奇》,或《史記》中的《刺客·遊俠列傳》,肯定會更有意思。一直寫架空背景,埋沒他了才華。

荊軻一直在等一個人陪自己入秦,他其實是看不起秦舞陽的,也知此人不堪重任。只是那個人最終並未到來,才聽從太子丹之言選擇了秦舞陽。《東周列國志》說荊軻等的人是蓋聶,雖是小說家語,但從荊軻的一生事蹟來看,說是蓋聶也合常理,他也確實值得託付。

但也可能是荊軻在周遊列國時遇到的其他人。這就成了一個千古之迷,供後人推理和想象,也是我們歷史迷的偌大樂趣。

送行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易水送別,極其壯美,如一幅水墨繪卷,成爲了這段友情最感人的瞬間。

作者說,在人生的緊要時刻,純潔無私的友情迸發出撼人心魄的魅力,兩個同樣深沉的男人,在唱和之間,把整個故事提升到至美至高的境界。

我在看荊軻刺秦時,又把《大刺客》中徐錦江演的荊軻刺秦王那一段重溫了一遍,認爲該劇在情節上基本符合歷史記載。雖然歷史上本是男性的“徐夫人”在TVB的改編中變成了女子,但這樣更富傳奇魅力和浪漫色彩。

也許這並不是TVB的有意改編,而是編劇想當然就以爲“徐夫人”乃一名女子,我小時候受這部劇的影響,也一直認爲徐夫人是女性。不過無論是女是男都好,藝術改編本就會存在一定的虛構,也不要覺得把徐夫人演成女子就是編劇無知,也許真的是一種有意的設定。

日本拍《西遊記》,很多版本都將唐僧改成女性,這肯定是導演的創意。國人大多覺得不可思議,認爲日本人在篡改歷史和名著。

但有時想想,如果唐僧真是女性,由三個徒弟陪伴她一路西行,師徒關係一直融洽,三個徒弟又對這位青春妙齡的女師父友善和尊重,而這一女三男的組合中,又有着微妙的情愫。是不是很有意思?

這就是藝術改編的魅力。它其實就是通過一些情感元素的細節,增加各種可能性的想象,去提升讀者和觀衆的代入感。

因爲春秋戰國的刺客故事,很少會有女性登場。除了聶政的姐姐聶榮之外,可能就只有這位被TVB換了性別的徐夫人。對於一部虛實結合的歷史傳奇劇來說,哪怕加上一些荊軻與徐夫人的情感元素,也未嘗不可。

魚腸劍的故事裏,演郭芙的傅明憲扮演專諸的妻子,這也是很好的原創角色。幸好沒有演要離的故事,否則他妻子的角色豈不肝腸寸斷?丈夫爲了青史留名,居然主動讓大王殺了自己,前世何孽,乃至於此。

荊軻死後,魯勾踐聽到這個消息,發出慨和自責,覺得因自己的疏忽,而錯過了荊軻這位朋友。

雖然荊軻一直在等待蓋聶或魯勾踐,但他們其實都不瞭解荊軻,不知道荊軻的大志,也不懂荊軻的深沉、迷惘、激烈和決絕。世上唯一可以稱得上荊軻知音的,只有下一章的主角,高漸離。

————

8、高漸離(何人擊築,世上已無君焉。)

高漸離的故事,有一半出現在荊軻這一章中。而作者一再認爲,高漸離可彈琴擊築,亦可握刀屠狗。我始終認爲高漸離和狗屠並不是一個人,但不管怎麼樣,多一門手藝,對高漸離來說也無壞處。

荊軻死後,高漸離還在幫他繼續實施刺秦計劃,雖然依舊未能成功,但這種浪漫情懷卻一直延續了下去。

作者說,在高漸離的生命中,築與酒是他最熟悉的兩種事物,喚醒了他心中隱忍數年的激情。他的知音荊卿,易水之畔一去不返,連同無數往事一起重現在他眼前。

就像我在詞中所作,“何人擊築,世上已無君焉。”高漸離仍在擊築,但世上已沒有了荊軻,所以他活在世上的最大目的,就是完成好友最後的心願。

雖只有寥寥一句,但卻以淒涼、深情的結尾結束了這首詞,“世上已無君焉”,這個君可以指荊軻,也可以指其他七位刺客。

刺秦的人物裏,最有名的就是荊軻、高漸離和張良,可惜三人行刺皆不中。即便再多些刺客,也未必能殺得了他。只能說始皇帝的運氣太好,就如古巴國父卡斯特羅。

秦始皇不僅有勇力和運氣,也有着統一天下、創世立制的使命,所以天也佑秦。

在宏大的歷史進程中,高漸離的行刺或死亡無足輕重,但他卻將刺客的精神推向了極致,達到了先秦儀式美的頂峯。

作者說,從此世間再無刺客,有的只是殺手,儘管他們可能依然有着必死的勇氣和對權勢的蔑視,但再也見不到先秦時代那種強悍的個人魅力和儀式美了。

————

附錄:鉏麑

我最早對刺客鉏麑的故事有所瞭解,是在鄭問的漫畫《東周英雄傳》中,看到鉏麑對於是否要刺殺趙盾陷入猶豫和矛盾,就想到平原縣劉平派出的刺客行刺劉備之事。因被劉備的仁德與氣質所折服,那刺客頓時喪失了刺殺之心。

而春秋戰國時的刺客更加視死如歸,鉏麑以自殺的行爲成就了名聲和高義,但我覺得毫無必要。但任何事件都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去討論,春秋戰國時的社會風氣就是重義輕生,士爲知己者死,與現代的價值觀有所不同。

前面的刺客都與行刺對象有着對峙或互動,只有鉏麑並未展開刺殺或挾持,自己就先掛了,所以相對來說,故事比較小衆,傳奇色彩也弱一些。

我在寫《念奴嬌·八刺客》這首詞的時候,寫了本書的八位刺客,也就沒有將鉏麑的故事寫進去。

這八位刺客的喜愛度排名依次爲:

荊軻、豫讓、高漸離、朱亥

聶政、專諸、曹沫、要離


2021/8/8初稿    2021/10/19修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