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對自己有益的行爲,並持續行動下去

成功的概念很虛無嗎?最近幾年很少有人再公開討論成功二字了,因爲每個人眼中的成功都不同,大家對於成功的理解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異,所以不論如何討論,都似乎不那麼正確。

哦,對了,很有許多人一聽到成功二字就開始上綱上線地把這些內容統統劃爲“成功學”的範疇,並對其極力反對和打壓。不過仔細想想,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今天在看的這本《成就上癮》正是在爲我們提供走向成功的一本操作手冊。但是請別誤會,作者並不是在倡導大多數人都在反感的那種所謂成功學的論調,而是用真實案例向我們證明成功只是人們日常的行爲習慣所帶來的必然現象而已。

書中反覆論證着複合效應發揮的作用及其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即持續堅持做正確的決策,堅持做對的事,即便短期內看不出什麼效果,但其長期影響卻會令人超乎想象。

簡單地說,建立一個微小且對你未來有利的習慣後,持續做下去,你就會收穫一個和從前完全不同的自己。比方說,當你養成每天讀書10分鐘的習慣後,你每一天收穫的新知都將重塑你原本大腦中的知識結構。

也許許多人都無法意識到每天所獲取的這一點點信息究竟意味着什麼。但是如果你在未來3年、5年、甚至10年當中都能堅持每天讀書10分鐘,那麼你將會把自己收穫的知識運用到各個方面,包括工作、生活、健康、人際關係等等,不誇張地說,你會收穫一個全新的自己。

其實所謂的成就上癮,就是說,當我們內心非常清楚自己想要成爲怎樣的人、想做些什麼、以及正在做着什麼的時候,我們的行爲與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趨於一致的。即每個決策、行爲、結果都在遵循着我們的價值觀、且有秩序地發展着。

成就感也是源於我們能夠持續做着讓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的那些正確的(即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情。

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做着對自己有益或無益的決策,只是許多人都意識不到而已,這也說明人們每天都在下意識地觸發着種種行爲,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挖掘那些對我們未來有益的行爲,記錄下這些細小的行動以及它們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接着就是重複選擇這些會給我們帶來益處的習慣,持續行動,持續收穫成就感。

每個人的人生既是環境的產物,也是自己的選擇。書中有個我不能再認同的觀點,“生活將圍繞着你爲自己設定的標準展開。”

人們的所有選擇決定了他們自己的人際關係、工作狀況、生活方式、人生態度等等,也決定了他們未來毫無懸念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如果不嘗試改變,那麼未來也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爲不論你一直以來的選擇是否正確,複合效應都將持續發揮作用。

想要獲得積極正向的複合效應,就需要在認知及行爲上徹底改變。不過徹底改變不是指一次性得到了什麼點撥便能瞬間開悟,或是瞭解到某些真相後就能一夜改變。

我們要做的是將持續了幾十年卻不自知的習慣,逐漸調整爲能夠爲我們帶來益處的有意而爲之的好習慣。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言“把成事當成一種習慣。”

有些人做什麼成什麼,比如許多書的作者在自己原本所在的領域內也都是精英;也有些人做什麼事都好像是在完成任務,自己無法投入不說,結果也不盡人意。

要想把成事當作習慣,就需要人們把每天自然而然地觸發的下意識地行爲變成有意識的行爲。這就需要刻意記錄自己的選擇、行爲以及所帶來的結果。

哪些行爲帶來了好的結果,哪些行爲帶來了不好的結果。根據自己實際記錄的真實狀況來提醒自己強化哪些習慣,戒斷哪些習慣,以及優化哪些習慣等等。

這一步非常重要。因爲只有這樣做,你纔會瞭解你爲什麼是現在的自己。明確目標的過程中,你還需要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高度、或者想要成爲誰。

引起你關注的人、事、物一旦發生變化,你的大腦就會幫助你收集你需要的信息,以重塑你腦中的認知結構。

當你明確了自己需要保留、優化以及戒斷的習慣後,下一步就是把它們變成例行程序。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每個習慣都要快速建立,也不建議你把自己逼成機器人,因爲改變從來都不容易,循序漸進才能令習慣得以持續,否則它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比如能夠堅持運動幾個月的人非常多,但持續運動20年的人卻極少。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讓這些好習慣和我們融爲一體,而不是像完成任務一樣去強迫自己“堅持”。

所以不妨先從一個習慣着手,比如選擇每週看書3天,每天看15分鐘,我想這樣的習慣想放棄都很難。當你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並且身心都非常愉悅時,你大可打破這個規則,選擇每週看書5天,每天看30分鐘。

其實很多習慣在你完全適應之後,就不必再去爲它制定什麼規則了,因爲那只是一件你想做的事而已,不需要耗費什麼意志力。但在你剛剛開始想要改變時,如果你爲自己制定了非常嚴苛的規則,那麼你很可能會半途而廢,舒適區的拓展節奏要是太快,它給人帶來的不舒適的感受就會讓人產生逃避和退縮的行爲,從而終止與其相關的活動。

當你能夠逐步建立起好習慣、並逐步改掉惡習時,你就會享受這種“成事”的感覺。接着你就會選擇那些對你產生積極影響的人去交往,選擇那些會對你未來有益的事去做。

其實說到底,還是認知優先於行爲。雖說行爲先行,按照種種方法論也能夠實現一些目標、甚至改變人們的想法,但它終究不能算是相對有效的方式。

能夠逐漸提升認知的人,纔會意識到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改變,以達到怎樣的目標;但對於那些效仿他人行爲及方法的人,想要真正意識到自己爲什麼要做或不做什麼,勢必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爲什麼要說這些呢?因爲任何一本工具書中都會有作者的個人思考及觀點,或是方法論,我的建議是閱讀他人的思想,準沒錯。去看作者的觀點是從何而來,爲什麼會有這些思考,這些遠比方法重要得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