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资源共话西湖美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了名句名篇,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几乎谁都能不假思索地吟上一两句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在这些名句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因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为很多人所喜爱、传诵。在这首诗中,苏轼未提及任何一处西湖之景,而是另辟蹊径,以晴雨天气不同的景象为视角,概写了一种虚虚实实的西湖之美,最后以西子为喻,勾勒出了西湖的神韵。

        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首诗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诗中有些词语比较少见,比如,“潋滟”就是一个比较生辟的词语,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用到,另外还有“空蒙”一词和“晴方好”中“方”的用法也不多见,还有“西子”、“淡妆浓抹”这些词,孩子们的生活中用的也不多,它们都需要老师花点心思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另一方面,诗中没有描绘具体的景色,这对尚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孩子来说,要感受这种空灵的美属实不易,需要老师进行精心地设计、引导。

        不过,信息社会,网络上有大量精美的照片和视频资源,也能搜到很多文字材料,只要老师用心去搜寻、筛选,科学地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就能自己开口说话,在老师的帮助下带领孩子们尽情游览苏轼笔下初晴后雨的西湖,领略西湖的美,而且还能给孩子们讲述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帮助他们感受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如何巧用这些资源帮助孩子们欣赏西湖晴雨天不同的美呢?我们不妨与他们来一场“赏湖对话”:

        一、导入课题

        开课伊始,老师播放西湖美景配乐视频,让学生尽情观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看了刚才的视频,你有什么感受?然后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建立对西湖的初步印象,顺势导入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学生朗读课题之后,老师引导学生交流:从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了“在哪里——湖上,干什么——喝酒,天气怎么样——先晴后雨”这些信息后,再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你见过晴天的湖面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下雨时的湖面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先晴后雨的湖面吗?它又是什么样子的?

        这样在师生的对话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常识,充分想象画面,先在脑海里带入了自己经验中的湖上初晴后雨的初步印象,为与诗中的景象进行对比作铺垫。

        二、初识西湖

        在解题之后,老师顺势带出全诗,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通、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展开师生对话: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怎样的景色?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可能会说到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或金光闪闪的西湖,也可能会说到烟雾缭绕下远处建筑若隐若现的西湖,这时候不妨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积累简单地描绘一番,把他们读到的诗歌内容还原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帮助他们通过朗读自我感知西湖的美。

        接着,老师提醒: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潋滟”、“空蒙”两个词语,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如果不能用语言表达,还可以提醒他们回顾开课伊始看到的视频画面来回答,然后截取画面中的几幅图,由学生从中选择能表现“潋滟”、“空蒙”两个词的意思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将画面与文字进行比对,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样的理解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经验与观察,比老师直接给予的理解来得透彻,也来得轻松。

        至于“晴方好”中的“方”字,老师可以采取选择义项的方式,将字典中“方”字的几种用法列举出来,由学生根据诗句选择最恰当的一种,理解自然水到渠成;“西子”一词,由于教材上有注释,老师只需补充介绍一下西施,孩子们基本上就能理解;而“淡妆浓抹”一词,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孩子们就能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比如,妈妈的化妆或舞台上演员的妆容)得到理解。这样,师生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基本上就能对全诗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充分的理解了。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苏轼笔下西湖的印象,他们的思维就会开阔很多了。

        三、再赏西湖

        有了开课时的视频欣赏,有了读诗解诗后的图文对照,孩子们对西湖晴天和下雨时的美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候就可以抓住后两句诗引导他们再赏西湖,感受她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而体会苏轼的感情。

        老师可以用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西湖像西施一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发学生思考: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指的是什么?你还可以想象到西湖别的淡妆、浓抹的景象吗?为什么诗人在这里说西湖像西施?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这样通过拓展想象,孩子们还可以想到西湖其他时候的美(比如早晨与黄昏、冬季与夏季等等),从而体会到在苏轼的心里,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美,那是因为他喜爱西湖,对西湖怀有深切的感情。这样的西湖,美的不仅是景,还有苏轼的那份喜爱之情了。

        四、寻访西湖

      在体会到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以后,老师适时讲述苏轼与西湖的故事,讲述“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的故事,带领孩子们通过这些故事去感受苏轼对生活、对百姓深沉的爱,使苏轼对西湖的爱得到升华,进而引导孩子们去追寻苏轼与西湖的其他故事,最后再补充古往今来其他描绘西湖的诗词、散文、绘画甚至歌曲,激发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之情,引导他们继续寻访西湖之美,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将西湖的美深深刻在心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