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焦慮什麼

      昨天晚上,學校的一個班級家委主任又通過QQ給我發來了一條消息,再次代表全班家長向我表達一個意思:孩子們上二年級才兩個月,又要面臨換老師的情況,家長們都很擔心,好些家長見面聊起這個話題都忍不住哭了。

        說實在的,家長們的心情我完全能夠理解,畢竟孩子還小,對老師有一定的依賴性,但是班級老師因爲個人原因要離職,這是當事老師和學校都沒有想到的事情,也不是大家主觀上造成的,只是事已至此,家長們一再地向學校表達對孩子學習的擔憂,我以爲這樣的態度實不可取。

        家長們之所以有如此表現,無非是以爲經歷了換老師事件,孩子們與新老師又要熟悉、磨合一段時間,這樣一來,勢必會讓孩子在學習上落後於其他班級;另一方面,自己對新老師的教學能力不瞭解,萬一比不上原來的老師,孩子不就被耽誤了嗎?這樣一來,就產生了焦慮的情緒。

        其實,焦慮情緒的產生,往往緣於我們不能掌控的緊張感。孩子跟原來的老師已經磨合了兩個月,已經習慣了原來老師講課的方式、管理的方法以及佈置作業的習慣,換了新的老師,她的做法家長不瞭解,孩子們要重新適應,於是大家感覺無法把握,產生了焦慮情緒。另一方面,原來老師的性格、責任心以及跟家長們的互動模式大家都熟悉了,現在換了新老師,這個老師的性格怎樣,是不是負責任,好不好溝通,有沒有耐心,家長們心裏沒底,於是產生了緊張感。

        但是我覺得,家長們實在有些過於焦慮了。

        張文質老師在《教師的使命》第43頁中談到:“我在聽了無數課之後,是這麼形容小學教師的:小學教師在知識教學方面,也許是很難把學生教壞的。爲什麼會教不壞?因爲小學教育只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也就是,孩子今後會不斷地再學習,不斷地有糾錯的機會,能夠不斷產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確實,孩子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習的知識都是一些非常基礎的知識,這些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不斷地被鞏固、被運用,即使老師現在教得不那麼準確,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還可以不斷地自我糾錯,自我修正,只要孩子能夠具備敢於質疑的精神、樂於學習的態度和堅持學習的品質,這些基礎性的知識的修正對於他們來說,完全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倒是孩子旺盛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孩子對周遭世界的認識,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孩子持續學習的動力,是孩子在小學階段應該着重培養的。張文質老師在《教師的使命》第38頁中談到:“小學教育的核心並不是教知識,而是教做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面臨換老師的這件事情,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家長引導得當,或許還可以變成一件好事。

        首先,原來熟悉的老師離職,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引導孩子們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有時候是會面臨分別的,可能是我們的小夥伴,也可能是我們的老師親人,但是我們只要記住他們跟我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想念他們的時候打打電話或者和他們見見面,他們就會像還在我們身邊一樣。而且這個小夥伴或老師離開了,我們還可以找到新的小夥伴,遇上新的好老師,我們一定要珍惜能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光,跟他們好好相處。這樣,一次分別的事件,就可以變成幫助孩子學會珍惜彼此間緣分、學會理性面對別離的良好契機。

        其次,新的老師接替原來老師的工作,必定會帶來不一樣的東西,其實孩子們天性中都是渴望變化的,新老師不同的授課方式,不同的管理模式,工作中不同的做法,都會給孩子們帶來新鮮感和挑戰性,他們很快就能適應新老師的做法,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也會很快喜歡上新的老師。接觸了不同風格的老師,孩子們的學習體驗也許會更豐富。

        最後,孩子們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他們以新老師、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弱,而且生活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如果一個孩子只能接受他所熟悉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方式,不願意接受變化,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會擔心孩子的思維或學習方式固化?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在面對變化的時候,能夠很快做出調整,積極適應變化,這樣的孩子才能在今後的各種變化與挑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你們在焦慮什麼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