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德勒兹

《差异与重复》的整个形式结构就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为模板的,但是这只有通过《判断力批判》的视角才能看得出来。(P4)

通过回归客体的起源处,意识最终抵达了某种不能被称为意识的东西,这就揭穿了意识作为单独创造世界的源泉的虚伪性。(P9)将客体从世界之中单独割裂出来,这就是抽象。(P15)只有在哲学书本里,我们才会遭遇到个别的客体,它是自足的,独立于其周围环境的世界。(P15)客体是如何并以何种方式建构起来的?这种表现性是什么呢?这就是《差异与重复》全书要回答的问题。最终,德勒兹认为客体是由理念建构的,而理念是由被动综合构成的。……他者-结构就是那揭示“个体化因素与局限于主客体限度之内的前个体的奇异性的东西,它使这些客体和主体成为再现之中的感知者或被感知的对象”,即便如此,它依然证实了再现之中有这些更低层结构的存在。(P18)

1. 再现;表象。

2. 他者是前个体的差异。

或许,《差异与重复》最难的一面并非它那思想的复杂性,而是它的表达模式。(P19)鉴于许多理由,他的书应该被当作小说而非哲学著作来阅读。真正重要的是故事的叙述方式。就《差异与重复》而言,故事是相当乏味的:它是一个关于再现的起源的故事。但现在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故事都是以自由间接话语的模式写出来的。(P21)决定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写作是德勒兹思想里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性的一面。(P23)只要你用语言直接地表达思想,你就会错失思想。因此,德勒兹赋予了哲学一种庞大的美学面向。……哲学必须利用“语言的所有可能性”,换言之,它必须变成文学,这样它就可以创造运动。……如果一部导读试图把《差异与重复》的震荡、环流、旋转变成日常语言那可疑的清晰性,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对德勒兹的美学工程的彻底背叛。或许在避免这种产生意义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失了该书的整体观点。(P29)

通过单独客体的扬弃,单独的“我”也同样无迹可寻。“死亡是精神生命的开始。”为了知识能够存在,对客体的意识的直接遭遇必须是经过“调和的”。

伊波利特《起源与结构》

潜在的主体,即我们的感性,重复着一种奇异性,这就是直接的客体。……在遭遇奇异性的时候,德勒兹的意识进行重复,而黑格尔的意识则进行调和。重复替代了调和,因此德勒兹的整个起源的模式是跟黑格尔相反的。(P39)“无论如何,重复都是一种僭越。它质疑法则,它为了更为深远和更为艺术的现实,而否弃法则名义上或普遍的特征。”……重复那“更为深层的”亚再现的世界,则是一个尚未存在法则的“艺术的”或美学的领域。(P39)德勒兹从行为和法则的角度对重复和概括进行区分之后,对尼采和克尔凯郭尔这两位关于重复的哲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这种比较以他们对黑格尔的对立或“反对”作为高潮。(P41)这就是问题所在:“一种与黑格尔完全不同的辩证法。”“重复”就是德勒兹版的“调和”。(P42)“重复”是德勒兹版本的辩证法。(P43)

德勒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发现的差异有三个特征:差异是具有生产性的;差异自身就是综合;但是在种化的行为之中也存在着一种差异的综合。种化让一种差异与另一种相联系。(P51)即便差异被给予了生产和综合的力量,但是它依然是概念之中所理解到的差异。差异只有它在区分种属的时候才是具有生产性的。(P51)德勒兹自己想要说的是,差异的每一个界限都指向一种“诸差异的萦绕,一种自由的多元主义,狂野的或未驯服的诸差异”。界限这个观念预设了某种应该被局限的东西。(P55)

3. 种化;种差。

实际上,辩证法是“意识的经验”。(P57-58)教育的过程通过“决定性的否定”而发生,而意识就是否定的活的经验。意识最初认为某物是真实的,却发现这种真理是不可能的,然后就以新的真理来替代它。(P58)意识和哲学家都知道主体性是自我超越的,但只有哲学家知道超越是通过对立来展开的。(P58)德勒兹说到对立是抽象的,这并非简单地说意识没有对立。他说的是,对立只是一种被生产出来的形式。它是起源的一个产物,因此不能作为起源的动力。(P59)差异,而非对立,才是思想的真正运动。它是辩证法的原则或起源。因此,德勒兹写道:“否定性在存在的大门之前筋疲力尽。对立停止了它的劳作,而差异开始翩翩起舞。”还有一个更非正式的说法,“否定性的劳作是一堆废话”。(P59)黑格尔竭尽所能地将这种漠然的多样性还原为矛盾和对立。(P60)

意识并不通过与其自身的对立而演进,而是通过与其自身的差异而演进。生成并不受规律主宰。德勒兹写道:差异并没有以对立为前提,而对立以差异为前提。对立不是通过回到其基础来分解差异,而是背叛和扭曲了差异。我们的观点是,差异不仅自身不是“已然”对立的,而且它也不能被还原或追溯至对立,因为后者并不比差异包含更多的东西,只会比它少。(P60)

只有通过道说存在这个词语是单义的,或者是单一意义的,我们才能开始在概念之外思考差异。然而,即便我们说存在是单义的,要思考差异自身依然是毫无保障的。(P64)对于德勒兹来说意义自身是被生产出来的。存在不是第一位的,它是被生产出来的。这就是为何,德勒兹在说完本体论是令人生厌和“没完没了的话语”之后,在说完存在不再能够在上帝或者人之中被发现之后,就以尼采的口吻总结说:“所以萦绕当前的消息是令人愉悦的,那就是意义从来不是一种原则或起源,而就是被生产出来的。”存在不是我们被抛入的原初的时刻(正如《存在与时间》所说的那样)。存在也不是历史起源尽头处的最终奖赏(正如《精神现象学》所说的那样)。(P64-65)

存在来自未曾个体化的/区分的物质与已然个体化的物质之间。存在从未曾个体化的存在者之中挣脱出来,返回已然个体化的存在者之中。这就是德勒兹思想的最重要一面。“单义性产生并且抽象存在[……]它从存在者之中挣脱,奔向存在,这是为了将存在自身一次性地带给存在者。”哲学就是本体论。本体论就是意义的本体论。意义是被生产出来的。(P65)存在是前个体的,是未进行个体化的世界和未经个体化的因素。从类比过渡到单义性,比起从对世界的等级制视角过渡到对世界的平等视角是更加巨大的飞跃。这种运动从被建构的个体的世界过渡到先于个体的未被建构的世界。(P71)存在的单义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它直接与差异相联系,它要求我们展示个体化的差异是如何先于类属的、种的,乃至存在之中的个体差异;……(P71)总的来说,单义性这个概念就是“存在”这个词语在万物之中都以同一个意义被道说。(P72)邓斯·司各脱关于存在是单义的这种说法很糟糕,但幸运的是他非常谨慎地对待这个说法。他说是的,但态度很谨慎:存在是单义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它才是存在的。这就是说,它在形而上学上是单义的。他说,诚然它是类比的,那就是说它在物理学上(形而下学上)是多义的。(P73)

当德勒兹说“单义性的存在”的时候,他是在指有如下两个特点的世界:⑴它是前个体的;⑵这里绝对没有等级秩序,只有区分性的差异:存在是直接通过模态来道说的,而模态自身却是碎片化的。(P7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