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橘抒情 托物言志——咏橘古诗词赏析(一)

咏橘抒情    托物言志

     ——咏橘古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橘树是江南大地冬天的明星树。当寒风劲吹、万木凋零之时,橘树仍然以自己的本性抗御着寒气的侵袭,保持着苍绿的枝叶,为萧瑟的大地呈现着一份绿意。橘树的这种品格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开始,出现了许多咏橘的佳作。

先看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中期楚国人,据记载他的出生地是湖北的秭归。屈原是贵族出身。他在青年时代就在楚怀王的宫廷任职,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楚怀王最初曾与他有过“成言”,答应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楚怀王身边有宠姬郑袖和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一群腐败官僚,他们捏造罪名,陷害屈原,把屈原排斥在执政集团之外。后来顷襄王继位,又先后两次把屈原放逐于汉北和江南。 

由于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目睹国破家亡的惨状,投入长沙附近的汨罗江自尽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伟大爱国诗人,对后世影响极大。屈原学习民歌,创成了“楚辞体”这种完全新颖的诗歌体式。最有名的长诗是《离骚》。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属于屈原早期的作品。这是一首以物拟人的抒情咏志诗。 

在战国时期,盛行纵横游说的风气,游说者“朝秦暮楚”,随机改变依附的门庭,并不以为是耻辱。屈原完全不同于这种揣摩抵掌、竞求富贵的利禄之徒,《橘颂》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抒发了自己独立不移、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 

咏物抒情诗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体式。写这种诗要求作者把吟咏的自然物加以人格化,特别要使它成为诗人自己的性格化身,达到咏物即是咏人,物我一体化,以我观物,以物状我,这样,全诗虽不着“我”一字,却又无处不是写“我”。这在艺术手法上,就是人化自然的我与自然同化法。屈原从青少年时代就充聚“内美”,又重之以“修能”,平日以身许国,期望济世安民,他的这种品格养成之后,构成了立身处世的本性,任何外在环境的变化,都不会使之改变。这可以称之为矢志不移的坚定性。 

屈原颂橘,由橘树的不可侵夺的习性,写到它的根深本固,从它的绿叶白花,写到它的圆满成果,赞扬它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植根深固,不怕冰雪纷飞。这样“独立不迁”、“深固难徙”,并且是“苏世独立”、 “淑离不淫”的嘉树,它不是迥异于那些夭桃、柔柳,弱草、闲花吗?在古典诗歌中,以树为专有描绘对象,并在对象中如此自觉地使之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橘颂》是最早的开创,这是上古诗歌史上以自然为题材的艺术审美的卓越成功。 

《橘颂》全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姱而不丑兮”,缘情咏物,以咏物为主;第二部分从“磋尔幼志”至结尾,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成一体,极富感染力。

“橘”是楚地特产的嘉树,是楚国人民精神的象征。诗人对橘树的赞颂,实际上是对楚国人民优良品质的赞颂,也是诗人高尚人格的自我写照。

作为一首咏物抒情诗,首先要对所咏之物进行描绘,使其形象鲜明、生动。诗人正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从橘树的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作了细致的描绘,把一个形象美好、品质高洁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一开篇,先写出了橘树的出生地,它是为天所授生在南方楚国的嘉树,它一生长就习惯了南国水土,植根于楚国大地,不能任意将它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是赞美橘树的禀性正直,不随遇而安,突出了它热恋故土,坚定专一的情志。

接着描绘橘树的形态:春天绿叶缀着白花,繁荣绚丽,多么可爱;夏天层层枝叶繁茂,尖刺锐利,护卫着树枝,圆圆的果实,惹人喜爱;秋天果实成熟,青黄杂糅,颜色灿烂,更加美丽动人。诗人抓住橘树的生长特点,按其生长过程,从不同的侧面对橘树的形态作了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它的外表美。同时橘树还具有精美的内质。它的果实内瓤明亮,洁净不染,就像表里如一、道德高尚的君子。不仅如此,它还香气宜人,真是美好绝伦,无可比拟。这样,诗人从不同的侧面对橘树的形象作了动人的描绘和热情的赞颂,为下文抒情述志打好了基础。

“嗟尔幼志”一句,领起了诗人对橘树品质的赞颂,这种赞颂不是就树赞树,而是把橘树作为人格化的年青人的形象来赞颂的,将树的习性与人的品性融为一体,赞词的内容和感情比前一部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强。首先从抱负、志趣赞起。橘树从小就具有与众不同的志趣,这就是“独立不迁”、“深固难徙”,以故土为本,不随遇而安。诗人为什么反复强调这种“不迁、“难徙”的品性?因为这种热恋故土的品性与热爱祖国的情操是一致的,而这正是诗人的思想基础,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准则,这在当时土大夫择君而从、朝秦暮楚的时代风尚下具有特别的意义,反映了诗人年青时就立下了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崇高志向。

接着诗人赞美橘树“苏世独立”,具有清醒的头脑;“闭心自慎”,具有洁身自好的情操、谦虚谨慎的作风;“秉德无私”,具有公正无私的品德;“梗其有理”,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在诗人的笔下,这哪里是树,简直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诗人塑造的橘树这一艺术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长友兮”、“可师长兮”、“置以为像兮”这几句自抒胸臆的赞词,不仅是对橘树品格的由衷赞颂,更是诗人道德品质理想追求的真实表露。

这首诗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在整个《楚辞》中别具一格。这虽然是首咏物诗,但由于诗人抓住了橘树的生理特性和生长特点,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加以描绘,并把它与某类人物的品格作了恰切的类比,因而所咏之物不觉抽象,所颂品质也不觉空泛,达到了“树”“人”合一,融为一体。同时由于诗人在描绘所咏之物时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寄托了自己的情趣志向,因而使所咏之物充满了人的灵性,所抒之情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