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綿竹市集團化辦學思考與建議

遵道而行,抱團發展

關於綿竹市集團化辦學,我是這樣思考的。

一、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實施集團化辦學已經成爲打造優質學校羣,緩解“擇校熱”,促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必然首要選擇。

在鎮江和南京,我們都看到聽到了,中國教育最發達的江蘇省已經通過行政命令全面推廣集團化辦學模式,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集團化辦學使得爲數不多名校的示範、帶動、引領作用得到激發和擴張,破除了人民不斷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和教育資源供應不足的矛盾,有效調動區域內各成員校相關教育資源,盤活師資隊伍,達到資源共享、管理一體化,促使薄弱學校和新建學校辦學效益發展迅速,生源快速增長,學校周圍房價飆升就是辦學效益好的最好例證。

隨着“三高三地”新綿竹建設目標的響亮提出,我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同城化發展的迅速開展,綿竹教育也已經從高位發展步入優質均衡發展的“攻堅段”。通過這次江蘇學習,我們更加明白:集團化辦學已成爲擴大綿竹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優質教育集羣,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資源需求,緩解城區學校學位緊張難題,促進綿竹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

目前綿竹正在試行的教育集團大西街小學共同體、紫巖小學共同體所取得的辦學效益提升,以及“1+4”教育聯盟、名校長工作坊等非正式教育聯盟對成員校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說明,加快綿竹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模式的推廣,是適應新形勢、突破舊思維、取得新發展的必然首要選擇。

二、實施集團化辦學之初,要先做好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頂層設計,母校要做好文化引領,把自己的優秀文化傳承給子校,但子校又要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保持自己的個性文化特色。

就綿竹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來看,我們自己的義務教育其實還是做得很好的,在全省都還是小有名氣。經過多年的辦學積澱,每所學校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鮮明辦學特色,一些學校之所以在逐步弱小,生源越來越難,其實和城鎮化進程有直接關係。所以今後集團化教育不論是城市學校引領農村學校,還是優質學校組團薄弱學校,一方面引領學校要做好教育集團整體頂層設計、文化打造,讓母校的文化影響子校文化,子校要在已有文化的基礎上,引入母校文化,做好提檔升級,激發學校新的文化活力,助推學校發展。但子校要保持原本的文化根基,不能全盤接受母校文化,子校發展成熟到一定程度,可以脫離母校,甚至可以成爲母校,重新組建新的教育集團。

三、集團化辦學過程中要注意母校和子校之間的管理衝突,教師融入之間的相互衝突,要有相應的管理協調機制和應對沖突的協調措施。

名校帶動薄弱校,母校帶領子校,不僅僅是數量上的擴張,根本目的是辦學質量的提升,名校帶動產生更多的名校,最終成爲一個名校集團羣。最困難最關鍵的可能還是內涵管理的銜接、融和和優化。

母校內部、子校內部、母校與子校之間,子校與子校之間,都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形成辦學集團也就是把利益衝突更加擴大,甚至增加了新的利益衝突,那面如何管控好利益衝突,這就需要有一個科學有效的管理協調機制。在辦學目標、文化融和、制度體系、管理分工、課程課堂體系、教師培訓、考覈獎勵、評優晉級等等方面要有一個協調運轉的好做法。

四、辦好教育,辦好學校要有理想和情懷,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就沒有辦不好的學校。

南京市遊府西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萬代紅,是九所學校總校長,加在她頭上的桂冠、榮譽太多了,但她就是那麼一個衣着樸實、平易近人、充滿智慧和高尚品格的校長,她沒有爭待遇、要福利,她一生爲之傾情澆築的就是教育,她立志爲了兒童、支持兒童、成就兒童,她這輩子不忘初心的就是爲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南京拉薩路小學教育集團分校方興小學執行校長陳寧在給我們介紹時說到,她和同伴們來到這裏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片荒地,原來上班十分鐘趕到,現在要一個多小時。而待遇呢,就只是多了每月一百多的補助。但最終,陳校長她們堅持下來了,而且把方興小學辦得越來越好。

我覺得,這裏很多校長和老師的精神境界已經超越了物質追求,她們是真正有教育情懷的人,她們從事教育工作,是真正的把理想融入其中。南京最年輕的特級教師、黨支部書記倪晨瑾在向我們作介紹時說道,對她影響最大的她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擔當。

她說:“我的每一份工作都是服務工作,但每一項我都努力做到極致,做到一定高度,這就促進了我的專業發展,提升了自己的層次。”

倪特這段話給我的感觸最深,每個人的成長就是在幹事創業中幹出來的。不但要找到自己的角色,還要明白角色的責任與價值。即使領導讓我去跑腿,這也是成長的平臺,也有擔當的價值。

五、學校最終不能靠分數生存,立德樹人、五育並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纔是正途。

在南京市江寧高新區中學,我們聆聽了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人民教育家芮火才校長的辦學思想分享,他對教師隊伍創新精神培養讓我感觸很深。

自中國夢、兩個一百年目標提出後,教育被提高到更高國家戰略層面,十九大明確提出“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更是自華爲、5G等高科技領域被美西方卡脖子後,痛定思痛的國人開始更加思考教育的責任與方向。

於是,立德樹人、五育並舉,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被紛紛提及,其中,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是呼聲高漲。培養創新的學生,誰來培養,當然是老師。但是,缺乏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老師,如何培養出創新的學生?

最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大多不在教育崗位,所以國家、政府應該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教育崗位,讓最具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來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像我這樣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大多沒有接受更高層次、更系統的知識與能力培訓,過早進入工作崗位,而使得創新能力仍有欠缺。所以,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我們,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在創新上,整體上是普通的,普通的我們可能也只能培養出普通的學生。

當然,我們要儘量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培養、提升我們自己的創新能力,這就要靠我們的再教育了。一是老師要主動不斷更新觀念,不墨守成規,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更新人才觀念等等;二是我們老師要不斷學習,不學習的老師是停滯不前的,是不負責任的,是培養不出創新學生的,除了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方法,還要更廣泛學習文學、哲學、歷史、經濟等方面的知識。老師要有水平,肚子裏要有貨,才能讓自己的頭腦與時俱進,才贏應對越來越聰明的學生,才能培養出創新的學生。三是老師要注重培養創新的學生。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善於思考、樂於創新的學生。培養什麼樣的人,爲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三個問題要搞懂弄清楚。明白了方向,就有行動的力量。

永葆理想信念,堅守教育會變得容易而且快樂、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