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問題-N0.01-你什麼都學不會,原因就這句話

源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很多朋友在網上報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結果半年一年後你再問他學得咋樣,一般都會得到一個垂頭喪氣的回答:“哎,好像都是半途而廢,啥都沒改變”。

其實搞清楚論語的第一句,就知道自己爲什麼“學廢”了:

  • 學,知道學什麼,指對象
  • 時,隨時隨地,按時,指時間
  • 習,知道如何實踐,指方法

1. 知道學什麼

我從14年開始做互聯網教育,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場:很多朋友是不知道自己學什麼,爲什麼而學的。
你若問他你爲什麼要學這個,他往往會給出一個很模糊的想法。
隨大流,怕錯過,想快速致富——很多課程的文案就會投其所好,告訴你幾十萬人都在學,雙十一有特價,讓你月入X萬··· ···
結果東學一個禮拜,西學一兩週,在良莠不齊的課程中疲於奔命。

那怎麼知道自己要學什麼呢?
學習的目的是爲了解決問題,那問題在哪裏呢?
問題在你身上。
你會有疑問:在我身上?
對,就在你身上。
所謂的問題,也就是你當下的角色,比如你在生活中是伴侶,在工作中是老闆的下屬,團隊的領導··· ···這些角色你有察覺到有問題嗎?

  • 你經常在做的事情,可以做的更快,更好,更便宜嗎?
  • 經常有人問你什麼嗎?
  • 你覺得你當下的角色,有哪些難點嗎?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認知缺口,也就是學習的時候,如果沒有認知缺口,你的大腦會自動忽略掉這個信息,視而不見。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上了那麼多課,但是你會覺得沒什麼用了——因爲你在學的時候,沒有問題,不知道爲何而學。

2. 知道什麼時候學習

知道了學習就是先要覺察自己身上的問題,那接下來就是學的時機了。
不同的時機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

我現在每天早上6點半起牀,七點開車出門上班,這麼早的原因是,路上不會堵,我可以半個小時就到公司,這樣早早到公司,我就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比如閱讀,比如寫作;
但是如果我7點鐘起牀,7點半上班呢?
那我在路上的還是時間就是翻1.5倍,原來30分鐘的車程,我要開一個半小時。
這就是時機的選擇。

對應到學習上也是如此,艾賓洛斯記憶曲線會告訴我們,一次學習結束後,如果不按時複習,其實一週後會忘記80%··· ···
你還能想起上個月你學到的內容嗎?
所以,論語中的時,第一層意思就是,要按時反覆。

第二層的時,我認爲是隨時。
你一定覺得學習是在打開書本,開始聽課的時候纔算是學習。
但是其實社會纔是我們的大學,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比如我自己的很多創作靈感都是來自生活中的觀察。
我星巴克店員的學習手冊上學會了設計知識卡片;
我從桌遊店的遊戲裏學會了如何設計課堂遊戲;
我從商場的告示裏,學會了如何設計自己的課程學員手冊;
··· ···
知道了自己要提升什麼以後,你的大腦就會開啓“特定物雷達”,只要和你的專業相關的信息,都會被你的注意力捕獲。

3. 知道如何實踐

習,古漢字中,是(羽+日),寓意着屢次飛翔,蒸蒸日上。
不下水,是學不會游泳的。
習,就是動手去做。


但很多人在讀書和聽課的時候,卻覺得只要聽了,就會了。
結果眼睛學會了,手並沒有。

所以學閱讀,就去找各種自己喜歡的類型的書來嘗試學到的閱讀方法;
學寫作,就每天練習一篇小短文;
學做分享,就每天挑一個問題來製作課件,嘗試錄製小視頻··· ···

動手,纔會把知識變成肌肉記憶;
所謂習慣,就是不斷動手,最後想都不想就能做到。

我認識一位影視界的導演,他告訴我們,他們這行其實並麼有很多人是科班出身的。他們在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哪懂什麼分鏡頭、前期、後期、攝影、製作、籌資……
一開始可能就在片場裏賣盒飯,恰好有一天攝影師對他說:“來,幫我推一下這臺機器。”
再後來,攝影師說:“來,你試着看一下這臺機器後面是什麼樣子的。”
再後來,導演說:“你來喊開始。”
再後來,導演又說:“你去找兩個演員。”
再後來,他會在大家攢故事的時候參與一嘴。
再後來,製作人員做後期的時候帶着他去看一看,他就明白了:哦,原來這叫剪片子……

邊學邊學,邊學邊實踐。

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在論語的開篇第一句話,我解讀到這裏,明天我繼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