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學會這招,不用看書也能成爲專家

1

在好講師的社羣裏,我一直鼓勵大家多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加工成自己的內容。
今天羣裏的靜姐發了一個她在武漢協和醫院拍到的一個有趣的畫面:


“幾天去醫院看望病人,發現牆上這套貼牌,這是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針對不同病人,在牀頭貼上不同的風險提示牌。
當時只覺得很特別,原來病人有這麼多風險,但不知道是用來提醒病人還是護士的?也沒有馬上想到怎麼用,這樣的素材是否還有用?”

2

這個怎麼用呢?
我回復她:
我想到了如果做私教,可以給“貼牌”告訴對方從我“專家”的視角;
接下陪跑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什麼風險和坑
從“因材施教”變成可視化的“因材貼牌”。

靜姐:是自己先列出有多少坑,讓對方去選擇嗎?
小六:對,看看對方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潛在風險”。
靜姐:幫他補充後是否針對這些坑再去排列優先級?
小六:你可以根據坑的多少,來判斷他的“護理級別”。

你看,從生活中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畫面到應用到自己的專業上,就是這樣。
那這個過程是怎麼做到的呢?

3

接下來我試着拆解剛纔哪個過程,看看中間發生了什麼。
其實中間發生了3個步驟,我把這三個步驟叫瓦坎達。



哇-是留意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引起你注意的一些畫面
看-是看是什麼引起了我的注意?這裏我會用到一個拆解框架:流程(用來做什麼)-載體(用的什麼材料)-理念(符合哪些理論)
達-是指我可以借鑑第二步的拆解,達成我自己的目標嗎?

4

我們拿靜姐的素材來試試“瓦坎達”。
第一步,哇!靜姐在探望病人的時候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面:病牀頭前的卡片。


她把圖片發到了好講師羣,接下來小六我跳出來,做第二步的“看”的拆解:



流程-這樣的卡片可以幫助團隊服務用戶的時候,讓所有接觸用戶的同事都能知道用戶的關鍵信息
載體-這種卡片是用磁鐵亞克力做的
理念-這是一種用戶思維,讓用戶知道“我們在關注TA”

最後一步:達
我們討論了哪些講師服務場景可以借鑑這個思路。


你看,簡單三步,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從生活中學習,獲得靈感和素材。

5

這裏要提醒你的是,瓦坎達這個模型是我現場整理出來的。
那怎麼可以做到這麼快的輸出呢?


兩位老師驚訝於了我的“快”,是因爲我沒有讓大家看到我的“慢”。
我之所以可以快速把“瓦坎達”3個生活觀察的步驟拼出來,是因爲生活觀察我之前已經嘗試過做一些技能分享,只是之前的版本過於複雜,步驟多,執行起來難度大;

另外我能找到關鍵動作“看”的3個方法:看流程,看載體,看理念。是因爲上週我剛好學過教練技術的課程。
在引導技術中,我的授課老師Dolly老師會引導我們去拆解教學活動,用的拆解框架就是“流程-載體-人本”
我覺得這個觀察的框架特別棒,於是借鑑過來


本來最後一個動作不是達,而是怎麼做
爲什麼從“怎麼做”想到了“達”呢?
其實是因爲我過去幾年一直在追隨一位臺灣的老師,學習他的“學思達”的教育理念


6

這篇文章本來是想告訴你如何做生活觀察,從生活中學習。
但其實是想告訴你,講師的基本功是什麼。
是隨時隨地觀察,是跨界遷移,還有複用。
你此時在看的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次複用的過程,做一件事,產出多樣可以反覆使用的成果。

觀察,遷移,複用··· ···
這是我希望你能從好講師社羣帶走的東西,這也是我每天都在羣裏做給你們看的動作。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