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力》第三章

清除負面情緒

孔子《論語·爲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原來這種理解意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即到十五歲才知道下決心學習。小孩子一般七歲左右發矇,但學習目的不明確,是懵懂的,不知專心致志地學習。從小就知道發奮苦讀的小孩是極少數,孔子雖然後來成爲聖人,但在十五歲之前也是不知道發奮學習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這一生做什麼,就像今天的年輕人確定做什麼專業一樣。一般人二十歲就確立了,孔子遲了,愛玩,他去當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歲才醒悟要幹正事。三十而立,不是指三十歲就要成家立家或自立於世。

“四十而不惑”,意即到了四十歲纔不猶豫,纔不疑惑。三十歲確立了要幹正事,幹什麼正事呢?今天想幹這,明天想幹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到了四十歲才堅定要幹“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克己復禮”的大事。這個“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對任何事物、任何道理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五十歲也沒達到目標,才知道這是天意啊!四十歲堅定了目標,兢兢業業幹到五十歲,在魯國當大司寇,極力提倡“克己復禮”,但是也沒幹成,這不是自己不努力、不專心致志,而是天命啊!所以,知天命並不是五十歲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順”,意即到了六十歲,什麼話聽起來都心情順暢,不生氣,都無所謂。因爲大志向沒實現,埋怨的、挖苦的、侮辱的、恥笑的,等等,都來了,甚至有的人罵孔子是“喪家之犬”,聽得人心煩意亂,五臟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氣。直到六十歲才聽着那些話感到無所謂,聽着就像沒聽着似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即到了這個歲數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大志向未實現,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訂《春秋》,一直到了七十歲。這時候孔子的心理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說話、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會違反道德、違反周禮。

孔夫子他一直在強調兩件事: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實現它並不容易;二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時,他必然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包容萬物、逍遙自在

在複雜的世界裏做一個簡單的人

能力圈法則告訴我們:一個人成長進步最快的區域在自己能力舒適區的邊緣,太困難或太舒適的區域都容易讓我們止步不前

思考

我從現在開始清除負面情緒,不光有理性+感性還要有學會獨處的浪漫情懷,每天寫成功日記五條學習吉婭,樹立自信心,相信這個世界很美好,從心裏建設開始,剛好閱讀《生命的重建》這本書,就像孔夫子一樣找到自己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一路向前幹就行。不會再隨便被其他任何外務或者各種學習牽絆,就算是學習也是輔助我成長,制定的夢想方向計劃不會變,就不會脫軌,不會焦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