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的事中判斷,底線思維是“避免自己發瘋”

情緒管理談到了事前溝通和事中判斷,事前溝通三個流程,即表達感受、說出事實、尊重選擇;事中判斷三個狀態,即判斷不正常、不健康、健康。

其實,在親子關係互動中,可以用一句話再次進行概括,事前溝通目的是“歡迎孩子犯錯”,事中判斷是“避免家長髮瘋”,這也是情緒管理在事前事中的底線!

有了底線,也就有了底氣,纔會真正做好情緒管理。

如何理解事中判斷的底線是避免家長髮瘋呢?因爲我們都是在三個心理狀態反覆,孩子如此,家長父母也是如此。遇到事情發生了,有了情緒反應,看起來我們判斷孩子是否心理異常,是爲了不說或者順着說,其實這也是爲了我們自己不發火,不發怒,不發瘋。

孩子只要心理不是異常狀態,就可以和我們正常交流,一旦心理狀態異常了,表現不正常了,註定無法交流,問題在於我們能否及時剎車,意識到孩子不正常,否則我們不但不能示弱閉嘴或者順着來,反而一樣懟起來,那就只能是兩個瘋子吵鬧。

這個現象屢見不鮮。當我們和一個傻子爭論一天,最後惱怒的說,“你真是個傻子”,其實暗示自己也是一個傻子,因爲稍微聰明點會如此嗎?當我們和不正常心態的人吵架,說明我們也已經瘋子,可怕的是瘋子總來不認爲自己瘋。

因此,我們強化事中判斷三狀態,本質目的是遇到對方發瘋了,避免自己也隨之起舞發起瘋來,只要不發瘋,情緒管理就成功。

爲何要進行判斷呢?這就是利用延遲思考這幾秒,來讓大腦前額葉皮層上線,強制激活理性,同時壓制情緒邊緣系統。

事實上,有些事情發生,先判斷異常,再冷靜應對,不是易事。

舉例子看看。

1、孩子生氣後閉門不出,家長原本情緒平穩,因爲着急進去找東西,會隨着惱怒言行,被孩子不正常行爲激怒,導致發瘋。

也就是,甚至孩子不是真發怒,而是好奇搞個惡作劇,或者想安靜會,家長自己把自己變得瘋掉,這事有沒有,多不多?

2、遇到有人反饋事情,表示認可處理規定,但就是不接受結果,反覆如此,你進行反覆解釋,看起來彼此很理性,其實都陷入了瘋子狀態。

對方固執了,自我封閉了,即使給了提醒,還是自以爲是,反覆重複一個結果,意味着就此事就此時已經心理不正常了,自己還一遍遍將道理,說明都是不正常。

3、某個事情正常處理中,突然被別人斷然拒絕,且違反常規和常識,這時候一般人的自動思維就是,“太可氣了”“豈有此理”“起碼尊重都沒有”“瞧不起人”,同時表現爲身體發抖,聲音僵硬,怒火騰地就冒出了。

自動思維引發情緒反應,這就是認知思維範疇,識別、評估、應對自動思維成爲認知行爲療法的內容之一,需要自己不斷體驗。

以上這些場景,並不陌生,不討論認知療法技術,單就從判斷心理三狀態理念出發,此時就是覺察到對方不正常,咱別不正常,避免自己成爲瘋子,纔是第一要務。

反過來,看看生活中如何智慧處理此類事情。

4、帶着十歲孩子去世博園,孩子亂跑,如何勸說都不聽,人海如潮,一不留神就不見人,咋辦?

這時候發火發怒發瘋都無濟於事,家長只能示弱“順着說”處理,“媽媽不認路,你得領着媽媽,要不丟了咋辦?媽媽看不懂地圖,你決定先看哪個展館吧?”結果,孩子撅着屁股,趴在地上,認真研究展館地圖,指揮着去那裏,甚至還喝水、休息、去廁所這類事兒都主動包攬了。

放權給孩子,孩子就會給你驚喜!

因此,管理情緒的事中判斷,就是堅信“延遲反應”有好處,先判斷心理狀態,是把異常心態識別出來,順着迴應,避免自己發瘋變得不正常,纔可能正常回應對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