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論關閉朋友圈的意味

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關閉朋友圈?

朋友圈,已是現代人際社交的一種時尚,就像手機,已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寶貝,人們甚至很迷戀手機和朋友圈。有所不同的是,手機是我們賴以連接世界的工具,朋友圈則是我們鏈接感情的渠道,若放棄朋友圈,我們還有其他途徑滿足感情鏈接,若放棄工具卻令人感覺到行事的艱難。兩者的心理感受不一樣。

如果,確實存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關閉朋友圈,那麼可能性的原因會是:(1)交往疲勞 ,精力侷限。儘管人際交往是我們的主要需求,但在這個“拼”的時代,就大多數人來說,對工作掙錢、養家餬口、買車買房的需求更主要,所化的時間精力太多,無暇顧及業餘生活,網絡交往對他們是奢侈的。只有極少數有閒暇又渴望曬幸福的人,才肯化大把時間關注或經營朋友圈,朋友圈幾乎是這類人的旅遊聖地。當然,由這一原因選擇關閉朋友圈的,自然是處於“生存需求”線上的人們。

(2)無趣無聊。我們說關係的建立和維持,一定是關係雙方都有滿足感,反之,關係的切斷則意味着雙方或某一方感覺有礙,纔想逃離。因此,選擇關閉朋友圈的人,一定有他內心的不爽或不願繼續保持在圈內的理由,猜想之一,就是在朋友圈中感受到不舒服,比如泄憤的無聊、低級之談的無趣,也或許是其他的不舒服的感覺。但,這一原因的背後,透視了個體跟朋友圈的價值取向的極大差異。

(3)隱性壓力感。交往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網絡時代卻給人們提供了便捷、豐富的交往平臺,充分滿足了人類的人際鏈接需要,或許正是這份交往需求被過度滿足,纔有了停歇的需要。人本是慾望的物種,當繼續維持一個(一段)已不感興趣的事物或團體,人就不可能是愉悅或滿足,反而是負擔或壓力感,這份感覺會不自覺地驅使人做出逃避、或遠離事物或團體。

又如果,選擇關閉朋友圈這一現象是普遍的,那麼還有兩個深度說明:第一,個體在朋友圈中已體驗不到情感的味道。若把朋友圈視爲N個友人,意味着友情不再,該分手的時候到了,選擇關閉是意味着與功利性圈子(也或許是膚淺)斷交。第二,個體活得更自我的體現。試想,一個體與團體的關係,若到了個體“拋棄”團體的地步,無論是誰出現了問題,這都意味着個體的獨立性、接受分離的能力體現,說明個體對自己人際交往的需求,越來越自主,越來越有選擇性了。

若把放棄視爲一種成長性能力,那麼選擇關閉朋友圈,何嘗不是人的一種自我實現呢?因爲面對朋友(圈)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是需要有了解自己,並接受自己、敢做自己的勇氣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