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錦囊[16]:認知行爲療法有什麼效果?

Q:素心,醫生說我中度焦慮,還有輕度焦慮,需要服用藥物,並結合心理諮詢,所以我來諮詢了。像我這樣的疾病要什麼時候才能康復?會不會它永遠難以康復?

工程師小雨因爲工作壓力大,感情也不太順利,前3個月情緒持續低落,不想上班,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失眠健忘,整天提心吊膽,到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爲中度抑鬱和輕度焦慮,前來諮詢。

@素心人生設計:針對你的抑鬱和焦慮狀態,接下來我們將採用認知行爲療法進行工作。我先給你介紹一下認知行爲療法。

認知行爲療法是一套結構化的、短程的、着重於現在的針對抑鬱症的心理治療方法,用於解決當前的問題並矯正功能不良的想法和行爲

它的治療基於這樣一個認知解釋:一個特定的心理障礙有其特有的信念和行爲策略。當人們學會用一種更加現實和適應的方法來評價自己的思維時,他們的情緒狀態以及行爲都會有一個提高。

爲了持久地改善患者的情緒和行爲,認知行爲治療師會在更深層面對認知進行工作。矯正他們潛在的功能不良信念,可以產生更加持久的變化。

一般來說,認知行爲療法能夠成功治療的障礙包括:抑鬱障礙、焦慮障礙、強迫症、品行障礙、社交恐懼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物質濫用、進食障礙、人格障礙等,也會涉及到婚姻問題、家庭問題、職場問題等。

它的基本原則包括:

第一,認知行爲療法是以關於患者問題的不斷髮展的解釋和對每一個患者用認知術語進行的個體的概念化爲基礎的。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諮詢師會幫助來訪者進行認知解釋,用認知模式看待自己的經歷,來訪者就逐漸學會了識別跟自己情緒相關的想法,對其自行評價,並對這些想法形成更加適應化的反應,也就改善了相應的情緒和行爲。

第二,認知行爲療法需要一個良好的治療聯盟,它強調合作與積極參與。

在諮詢中,來訪者與諮詢師的關係是合作關係,也會強調讓來訪者積極參與到諮詢中,承擔更主動的角色,決定要討論的問題以及完成相應的家庭作業等。

第三,認知行爲療法是一種目標導向、聚焦於問題的療法。

每一次諮詢師和來訪者會就自己的問題設置具體的目標,並且瞭解致力於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第四,認知行爲療法的首要重點是當下。

無論患者的診斷是什麼,治療都是從對當下問題的檢驗開始。

但在整個過程中,如果患者想要去探索過去也不會危及治療聯盟時,瞭解信念的童年根基會潛在地幫助他們矯正自己固執的觀念,諮詢師也會幫助來訪者把注意力暫時轉向過去。

第五,認知行爲療法是有教育作用的,目標在於教來訪者成爲自己的治療師,強調復發預防。

在諮詢中,治療師不僅會幫助來訪者制定目標、識別和評價信念、計劃行爲改變,還會教來訪者自己做這些事情,並且也儘量會建議來訪者記錄治療筆記,這樣他才能在隨後的數週和治療結束後都能從中獲益。

第六,認知行爲療法是有時間限制的。

如果是單純的抑鬱症和焦慮障礙,患者的治療時間是6~14周,諮詢師的目標是使症狀減輕、促進障礙緩解、幫助患者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和教他們防止復發的技巧。

來訪者的治療最初可以是一週一次,在治療2~3個月後就可以換成兩週一次,之後變成每月一次,在治療結束以後,一年一個季度一次定期強化性訪談。

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能在僅僅幾個月中獲得足夠的進步,有些患者需要1~2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治療,才能夠矯正造成他們長期痛苦的、非常頑固的功能不良信念和行爲模式。

第七,認知行爲療法是一種結構化的療法。

在諮詢中,諮詢師與來訪者會以相對清晰的結構化進行,遵循這一模式可以使患者更好地理解治療過程,也增加了他們在治療結束後進行自助治療的可能性。

第八,認知行爲療法教會患者識別、評估以及應對自己的功能不良的想法和信念。

每個患者每天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自動思維,它們會影響着患者的情緒、行爲或生理機能。

諮詢師需要在諮詢中和來訪者一起討論這些自動思維,調查這些思維的有效性和有用性,從而讓患者逐漸學會識別評估,以及應對這些功能不良的想法和信念。

第九,認知行爲療法採用各種技術來促使思維、情緒和行爲的改變。

認知行爲療法並不是只能使用此種療法,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也可以在其中使用心理動力學技術、短程焦點療法、敘事療法等,只要這些技術能最終幫助到來訪者成長,都是可以使用的。

所以,我常常會把諮詢認爲是一種藝術,它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個體情況、困難性質、所處的人生階段、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性別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進行變化,在工作中,沒有一個來訪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術是完全相同的。

在實際諮詢中,行爲認知療法的治療性會談一般是這樣的:

在會談開始,建立治療聯盟,檢查患者的心境、症狀和過去一週的經歷。

讓他們說出自己在本次諮詢中最想解決的問題後,討論患者加入議程的特定問題。此時,收集問題的信息,對患者的困難進行認知概念化,並一起計劃策略。

最後,在討論完問題之後,再一起商量佈置家庭作業。最後,再轉向會談中的第2個問題。

整個諮詢最後,讓來訪者對本次會談進行反饋。至此,一次治療性會談就到此結束。

希望今天的心理錦囊對你有所幫助。


小貼士:

今天的分享來自《認知療法:基礎與運用》,作者朱迪·S·貝克博士,是認知療法的創始人阿倫·貝克的女兒。

阿倫·貝克是美國精神病學家、臨牀心理學家、認知行爲療法創始人,於今年11月1日去世,享年99歲。

作爲阿倫·貝克的女兒,朱迪·S·貝克博士也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的臨牀心理學副教授,是美國貝克認知行爲治療研究所主任。她寫作此書,也是想要爲認知行爲療法的實踐提供一個堅實基礎。

如果你想了解認知行爲療法,請關注我接下來的心理錦囊。

#心理錦囊# NO.16

心理/生涯諮詢師素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生涯規劃師,美國正面管教父母講師,沙盤遊戲治療師,人際關係諮詢顧問,英國思維導圖導師。

個案時長1000小時,10年+管理,5年+心理,以結果爲導向,陪你玩轉職場,情感家庭幸福,設計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歡!

本錦囊來自朱迪·S·貝克《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第二版),在此鳴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