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16-讓人信心倍增的三句話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是好學之人的三個標準。

1、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有志於提升自我的人,不在喫什麼東西、住什麼房子上花心思、花時間。無暇顧及,也不重視這些生活享受的事。
這些人想的很簡單:有喫的,有住的就可以了。
比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他們在物質世界之外已經找到更值得花時間專注的事。

2、“敏於事而慎於言”。
做事很快,馬上就去做。說話則慢半拍、輕易不說,怕自己說話太放肆或說了自己做不到。

做事常常怕自己沒做到位,說話總是怕自己說過頭,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3、“就有道而正焉”。
經常向那有道德學問的人請教,以修正自己的行爲。

總結一下:
a/不在物質生活上花太多心思;
花心思更多的還是比較。不要比物質,一山更比一山高;人心是個無底洞,得到2萬月薪,仍然不滿足。即使比,也是跟自己比進步和提高。個人認知和能力提升後,眼界改變了,之前的觀念自然改變。

b/少說快做;
很多人的時間浪費在要不要做,該不該做;猶豫中,浪費了時間,失去了機會,消磨了意志,主動關閉了成功之門,讓一切可能變爲一切不可能。

吳軍《智能時代》中說,信息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任何事不主動推動,那就是現狀,只有努力推動了,纔有可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轉變。具體事做起來尚有如此大的不確定性,試想:等待、猶豫,不主動推動促使這件事走起來,極有可能就此擱置。

翻譯成人話:我們做事不是看到希望纔去做,而是做了纔有可能看到希望。
姚明十幾年前就說過: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註定失敗。

試想:一件事做了,不一定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但不做,或者因爲猶猶豫豫的錯失了最佳時機呢?那成功的機率更小。

種一棵樹的最佳時間有兩個一個是十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
還有什麼下不了的決心?我們已經體無完膚,最差無非就是做不成。

c/經常反思並修正自己的行爲
時刻反思並修正自己的行爲,更符合禮數和道義,讓自己的言行更少犯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