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學知識,做迭代的自己(十一月下)

1. 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別人;青銅法則:你不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就不要怎樣對別人;吸引力法則:凡事都往好的方向想,擺正心態,積極應對,就會得到好的!站在利益的角度去想問題,對別人和自己的好處分別是什麼,爲什麼要聽你的,利益驅動,互惠互利,合作才能共贏,而且不止贏這一次!

2.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接受別人與自己觀點的差異,既是對別人的包容,也是對自己的成全。求同存異,真是放在任何關係都適用。很多時候,看破不說破,是一種境界。允許有不同,是一種態度,沒有必要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

3. 不談對錯,只談利益。談判的最高境界是符合雙方的利益,合作共贏而非非此即彼。努力糾正別人的人,往往都是單向度的人,只希望別人走進自己熟悉的主場,而決不踏出舒適圈半步。他們大多內心不夠強大和包容,所以才努力糾正別人。不是通過反駁助長情緒,默默兼併吸收,提升自己,全方位多角度地兼容別人。

4. 分清楚事實、觀點、立場、信仰的區別,能節省很多口舌之爭。抱怨這個那個沒啥用,經歷多了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只能是互相妥協達成總體利益的最大化。即使你最最鄙視的人或事的背後,他們背後也有自己的苦衷。做人,要能識別對方的立場和角度是什麼,和自己的是不是真的不一樣。判斷對方能接受就多說一些,不越界地指責對方的觀點輸出;判斷對方不會接受時,多說反而浪費口舌。

5. 每個人各自有各自的立場和角度,大部分人都在用很長的時間去捍衛自己的觀點,還強制輸出,不接納其他觀點如果思維已經形成閉環了,而且嚴絲合縫,重點是能不能自知。只表達,不說服,能理解,剩下的就交給接收信息的人的領悟了。認知同頻的人,只要稍加點撥,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如果認知不同頻的,可以從共同利益或利他的角度出發,真誠建議,或者以瞭解爲目的,深入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進而再對比想法、表達想法。

6. “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康德

自由從來都是稀缺的,絕對自由從來是不存在的,能夠超然於世的永遠都是極少數人,有錢而自由的人確實存在,但有錢而不自由的人其實更多。賺錢靠什麼?能力?時運? 人的慾望是填不滿的,高情商的人,有錢了但心靈不自由;低情商的人,有錢還不夠,還想要有權。錢再多,心靈不自由,行爲不自由,算哪門子財務自由。

7. 吃不了自律的苦,就要受平庸的罪!80%的平庸者,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明知道可以改變,沒有勇氣去改變,也堅持不了改變!想想去醫院看病請病假只有市內基本工資,還是有些壓力啊,只能通過不停鍛鍊讓自己有一個好身體。需要嘗試少看手機,養成一些好習慣,自律地完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早起已成習慣,最好從早睡做起,既然有這個機會。

8. 《道德經》中提到: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要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張;低窪反能盈滿,陳舊反得新生;少取反而能有得,貪多反而癡迷。學會低頭,清零心態,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不貪得無厭,佛系對事,但永遠不失去自己,永遠尋找更好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