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学知识,做迭代的自己(十一月下)

1. 黄金法则:你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别人;青铜法则:你不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不要怎样对别人;吸引力法则:凡事都往好的方向想,摆正心态,积极应对,就会得到好的!站在利益的角度去想问题,对别人和自己的好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听你的,利益驱动,互惠互利,合作才能共赢,而且不止赢这一次!

2.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接受别人与自己观点的差异,既是对别人的包容,也是对自己的成全。求同存异,真是放在任何关系都适用。很多时候,看破不说破,是一种境界。允许有不同,是一种态度,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

3. 不谈对错,只谈利益。谈判的最高境界是符合双方的利益,合作共赢而非非此即彼。努力纠正别人的人,往往都是单向度的人,只希望别人走进自己熟悉的主场,而决不踏出舒适圈半步。他们大多内心不够强大和包容,所以才努力纠正别人。不是通过反驳助长情绪,默默兼并吸收,提升自己,全方位多角度地兼容别人。

4. 分清楚事实、观点、立场、信仰的区别,能节省很多口舌之争。抱怨这个那个没啥用,经历多了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能是互相妥协达成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即使你最最鄙视的人或事的背后,他们背后也有自己的苦衷。做人,要能识别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是什么,和自己的是不是真的不一样。判断对方能接受就多说一些,不越界地指责对方的观点输出;判断对方不会接受时,多说反而浪费口舌。

5. 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大部分人都在用很长的时间去捍卫自己的观点,还强制输出,不接纳其他观点如果思维已经形成闭环了,而且严丝合缝,重点是能不能自知。只表达,不说服,能理解,剩下的就交给接收信息的人的领悟了。认知同频的人,只要稍加点拨,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如果认知不同频的,可以从共同利益或利他的角度出发,真诚建议,或者以了解为目的,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进而再对比想法、表达想法。

6. “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康德

自由从来都是稀缺的,绝对自由从来是不存在的,能够超然于世的永远都是极少数人,有钱而自由的人确实存在,但有钱而不自由的人其实更多。赚钱靠什么?能力?时运? 人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高情商的人,有钱了但心灵不自由;低情商的人,有钱还不够,还想要有权。钱再多,心灵不自由,行为不自由,算哪门子财务自由。

7. 吃不了自律的苦,就要受平庸的罪!80%的平庸者,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明知道可以改变,没有勇气去改变,也坚持不了改变!想想去医院看病请病假只有市内基本工资,还是有些压力啊,只能通过不停锻炼让自己有一个好身体。需要尝试少看手机,养成一些好习惯,自律地完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早起已成习惯,最好从早睡做起,既然有这个机会。

8. 《道德经》中提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要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张;低洼反能盈满,陈旧反得新生;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痴迷。学会低头,清零心态,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不贪得无厌,佛系对事,但永远不失去自己,永远寻找更好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