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佳树生南国——咏橘古诗词赏析(五) 从来佳树生南国

从来佳树生南国

——咏橘古诗词赏析(五)

        王传学


在元、明、清代,也有许多咏橘佳作。

元代诗人赵善庆的《沉醉东风》,在描写秋景中突出橘柚树装点秋天的美景: 

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沉醉东风:曲牌名。潇湘:潇水、湘水,湖南的两条大江。此处以潇湘指洞庭湖一带。

该曲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在某个秋日,诗人行走在湘阴道上,看到美丽宜人的秋景,便忍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小令。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这两句写的是远景。在“山对面”行走,作者看到对面山上层峦叠翠,路边的小草已长至人的半腰高,染绿了整个沙洲。一个“堆”字将山的颜色由“兰”至“翠”的情形写得有层次感,生动形象。一个“染”字将草的颜色写得鲜艳欲滴,同时也写出了草之多、之广。“齐腰”一词不仅说明草之高,草长得茂盛,同时也与前句的“对面”两相照应。透过优美的景色,可以感知诗人愉悦的心境。 

“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写的是近景,这才真正体现出了秋意。秋天里,果实累累,成熟的橘柚,颜色青黄相间,傲然挺立在秋风中;被秋雨洗涤过的芦苇,花开丛丛。诗人描写的清新爽朗的景象以及橘柚的颜色,展现了一幅南方的初秋之景。这两句隐隐透露出诗人喜悦的心情。“隔沧波隐隐江楼”,诗人站在江边远眺,隔着烟波浩渺的江面,隐隐看到了矗立在江对面的高楼。 

“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毕竟是秋天到了,虽然还有青青的草木,但万物还是开始零落,几片黄叶儿和残败的柳树告诉诗人潇湘的秋天到了。“几叶儿传黄败柳”一句写得秋意盎然。而“点破”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既有突然之意,又有自然而然之感。看到翠绿的山峦和青青的沙洲一片生机勃勃,诗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秋天要到来,直到看到几叶败柳,诗人才恍然大悟,自然之景再生机勃勃,但毕竟秋天到了,该到它掉落的时节了。 

这首小令远景近景结合,意境高远、广阔,基调明快,生机勃勃,只是在末尾处顺其自然地露出点点秋意,富有特色。


明代诗人廖纪的《橘》,展现了橘树的生长情形:

从来佳树生南国,先数闽江次粤东。 

结实珠垂丹徼外,开花雪喷瘴烟中。 

未成生计千头绿,漫说怀归两袖红。 

最忆黄柑三百颗,洞庭一夕起秋风。 

廖纪(公元1455—1532年),字时陈,一作廷陈,号龙湾,祖籍在今海南省万宁市礼纪镇。民间称作廖天官,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他掌管朝廷人事大权,忠勤为国,任人唯贤,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也是海南历史上两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一品重臣之一,同时也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

 “从来佳树生南国,先数闽江次粤东”,开篇赞美橘树是佳树,并点出橘树生长的地点——南国,首先数闽江,其次是粤东。“结实珠垂丹徼外,开花雪喷瘴烟中”,写橘树花白似雪,在瘴烟中显得格外耀眼,橘树结的果实像红珍珠挂在枝头。“未成生计千头绿,漫说怀归两袖红”,橘果还没成熟时满树果子都是绿色的,等到成熟后变为红色,摘下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最忆黄柑三百颗,洞庭一夕起秋风”,最让人难忘的是洞庭山的柑橘,当秋风吹过,一片橘香让人陶醉。

这首诗描绘橘树从开花、结果到采摘果实的情形,为我们展现了南国佳树的亮丽风景。


清代诗人止嵓的《黄岩小橘甚佳喜题一绝》,赞美黄岩蜜桔与洞庭橘同样甘美:

橘花如雪忆长洲,橘子黄时到古瓯。 

多谢吴天怜梦远,飞霜酿出洞庭秋。 

黄岩:地名,即今浙江省黄岩县。以境内有黄岩山而出名。盛产橘,品质甚佳,称“黄岩蜜橘”。

止嵒(yán)(公元1597-1670),又作正嵒,字豁堂。明末清初浙江杭州净慈寺僧。俗姓郭,金陵人。明代士子,明亡后出家。他多才艺,绘画学元四大家手法,有名于时。长于诗,诗风清新明快,淡雅俊逸,甚得同代文士名家之好评。有诗集名《同凡草》。

此诗是诗人为品尝黄岩蜜橘后所作的赞美诗。诗人嗜橘,故常思苏州太湖洞庭山产的橘。再到浙东名橘产地,得尝蜜橘上品,其乐可知。

“橘花如雪忆长洲,橘子黄时到古瓯”,“长洲”,江苏省苏州市之别称,毗邻太湖。“古瓯”,指今浙江省温州地区。汉初温州一带为东瓯王国,故称。因此地名为一千多年前所称,故作古瓯。黄岩原属东瓯境。此句谓忆念橘树开花时的苏州太湖洞庭山。橘子成熟时来到了黄岩。 

“多谢吴天怜梦远,飞霜酿出洞庭秋”,“吴天”,指今江苏省地。诗人系金陵人,乃古吴国中心。“酿”,本指发酵造酒,此处转借为开花结果。此两句谓感谢家乡的天地怜爱我远游在外,黄岩的橘树也开花结了果,其经霜的蜜橘可比太湖洞庭山的秋橘。

诗人将黄岩橘与太湖洞庭山橘相提并论,十分恰当。诗写得清隽温雅,形象生动,诗味甚浓。


清代词人陈维崧的《浣溪沙·咏橘四首》(其一): 

秋染包山树树苍,高低斜缀绛纱囊。西风飘过满湖香。 

未免为奴供饮啖,微闻有叟话沧桑。霜红露白尽徜徉。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早慧,幼年有神童之称。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修《明史》。尤长于词及骈体。有《迦陵文集》《迦陵词》《湖海楼诗集》等。

上片写景,在一片秋色中突出橘子飘香。

“秋染包山树树苍,高低斜缀绛纱囊”,时值深秋,寒霜染得满山的树木一片苍黄,而橘树上上下下缀满了绛色的橘果。“西风飘过满湖香”,西风吹过,整个山地湖中都飘满了橘子的清香。

下片议论,感叹对橘的褒贬评议,领略徜徉橘林的乐趣。

“未免为奴供饮啖,微闻有叟话沧桑”,“叟”,指宋代诗人苏轼,他在《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中有“木奴何处避雌黄”的感叹。自古以来,对橘的是非褒贬从未停息。橘之所以被人称颂,缘于它的凌霜傲雪。橘之所以被人贬责,缘于它是生于山间的“木奴”。“木奴”,是以柑橘树拟人,一棵树就像一个可供驱使聚财的奴仆,且不费衣食。后以木奴指柑橘或果实。“霜红露白尽徜徉”,词人徜徉在霜红露白的秋林中,感受着橘树给自己带来的美感体验,心情更加地愉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