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听书笔记:真实的“骑士”什么样?

故事里的骑士

要注意,今天很多人对中世纪骑士的印象,多半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从故事中来的。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人不厌其烦地在讲骑士的故事,有意塑造出了骑士光辉高大的形象。

故事中的理想的骑士是什么样的呢?不只是穿盔甲、骑白马,更重要的是要有“骑士精神”。我们主要可以找到三个关键词。

理想骑士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武力”,骑士必须是勇敢忠诚的战士。

这部分故事,主要来自于中世纪的“武功歌”,就是关于骑士南征北战的传奇故事。中世纪的武功歌非常多,甚至可以说,它是中世纪文学当中最重要、最成功的作品。其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武功歌来自法国,叫作《罗兰之歌》,大约写于公元11世纪,说的是公元七八世纪的事。

主人公是一个叫罗兰的骑士。他侍奉的是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中世纪历史中,查理曼大帝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物,之前已经提到过,后面我还会多次提到他。

罗兰在跟随查理曼征讨西班牙,凯旋的路上,由于战友出卖,被敌人包围了。罗兰怎么做呢?他武功超群,可以一剑把对面的敌人从盔甲劈到马鞍;他无所畏惧,面对潮水般的敌人没有一丝害怕。他忠诚不渝,哪怕力战而死也不吹号求援,不让查理曼被拖累,心里惦念的都是查理曼的事业和法兰克的和平。最后,他为了理想,在竭力奋战之后光荣牺牲。你看,罗兰是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战士?

理想骑士形象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基督教”,骑士必须是基督的战士。

这部分故事主要来自“宗教文”,就是关于骑士基督教使命的劝诫文章,比“武功歌”要晚一些。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写于公元12世纪的《新骑士颂》。

《新骑士颂》的作者是圣伯尔纳,他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基督教领袖。在这篇雄文当中,骑士拥有了一个非常富有中世纪特色的身份,那就是“基督的战士”。

圣伯尔纳说,骑士就是把战士和修士两种身份合二为一,骑士就是用武功修行的修士,他们的目的是为上帝的事业而战,光荣的牺牲会让他们得到上帝的荣耀,直接进入天堂。

《新骑士颂》还对骑士提了一堆道德上的要求,比如,坚守信仰,保护弱者,尊重妇女,不随意冒犯他人,等等。

理想的骑士,还有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完美的情人”。

这部分内容,来自吟游诗人唱的“行吟诗”和骑士小说,就是关于骑士浪漫爱情的传奇故事,这在中世纪后期非常流行,普通大众都喜闻乐见。

不过,骑士的爱情,跟今天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两套逻辑。骑士爱情的重点在于“爱而不得”。

故事里骑士仰慕的女性一般是贵妇,通常是那些公爵、伯爵的妻子。骑士要努力获取她们的芳心,通过什么办法呢?帮她们报仇雪恨,奋勇杀敌;骑士要对自己的贵妇保持绝对的忠诚,要向她献殷勤,要对她百依百顺。骑士要懂诗歌和音乐,最好一面弹一面唱,贵妇翩翩起舞。

他们之间不必有床上的关系,或者说没有是最好。骑士在出门征战的时候,和他的贵妇相思两地,那才是最美的。老百姓甚至觉得,没有死心塌地地爱着一个永远都得不到的女人,那哪能叫骑士!

好,讲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三个关键词,铸造了光辉万丈的中世纪骑士形象:理想的战士,基督的战士,完美的情人。

真实的中世纪骑士

但是,中世纪真实的骑士,跟这些故事里的骑士相去甚远,甚至是完全相反。

简单来说,他们就是受过军事训练的骑兵,大多是跟着自己的部落首领来到西欧的日耳曼人。

罗马也有骑兵,但中世纪的骑士和罗马骑兵存在两点基本差别:

一个是军事上,罗马的军队主力是步兵方阵,而中世纪骑兵成为了军队主力。

另一个区别是,中世纪骑兵理论上忠于自己的部落首领,而不是某一个国家。

这些骑兵一直没有摆脱掉蛮族的野蛮习气。他们不仅没有忠诚、随意背叛,没有仁慈、烧杀抢掠,没有追求、就爱打仗,而且,他们没什么谋略,甚至没什么心眼。说白了,他们打跑了上一帮强盗,自己还是一帮野蛮的强盗。

那么,为什么中世纪人不像记录维京人那样,把骑士写得恐怖至极,反而把他们写得那么好呢?其实,这个塑造理想骑士的过程,正是一个权力不断规训暴力的过程。

你看啊,11世纪的《罗兰之歌》,规定骑士得是理想的战士。《罗兰之歌》之所以这么写,恰恰是因为原来的骑士不太理想。在今天看来,《罗兰之歌》的故事非常老套,但这在中世纪早期是很不容易的。塑造出这样一位勇敢、忠诚、有谋略的理想战士,拿来给强盗做个榜样,试图以此来约束和驯化暴力。

民间歌谣对暴力的引导显然力度不够,于是基督教会出手了。所以第二个事实是,骑士的基督教色彩,是宗教规制暴力的结果。

到了公元11世纪,维京人和其他强盗的烧杀抢掠逐渐停止,但西方并没有因此安定下来。理由很简单,对付维京人和其他强盗的骑士们没仗可打了。他们可不会自动卸甲归田,而是继续鱼肉乡里,怎么办?

中世纪是基督教的时代,战士这种极端重要的社会角色,基督教一定要管,一定要为他们提供宗教使命和宗教责任。

终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应拜占庭皇帝的请求,在克莱芒发表演说,鼓动圣战。不安分的骑士们有了新任务,那就是十字军东征,前往东方,从穆斯林手中收复圣城耶路撒冷。为了鼓舞十字军将士,前面说的圣伯尔纳的《新骑士颂》出炉了。

所以,《新骑士颂》不是基督教领袖圣伯尔纳一拍脑袋,对骑士提出了一堆要求,而是把长期以来基督教对骑士的政策汇集成了一个系统。

需要注意,基督教当时对骑士的约束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它确实把谦卑、虔诚、仁爱这些品质加在了骑士们的头上;

但是另一方面,暴力并没有被当时的基督教会彻底否定,如果用在异教徒身上,暴力就是正确和高贵的。就这样,基督教会把西欧活跃的暴力,引向了与穆斯林世界的冲突。

不过,骑士们在十字军东征中,确实取得了赫赫战功。在14世纪初,骑士作为一个群体,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与此同时,社会也来驯化骑士,在行吟诗和小说里,把骑士塑造成完美的情人。这真是攻心为上啊。有了内心的细腻感情,有了对音乐和诗歌的学习,脾气火爆的骑士们大概会文雅一点点。

骑士为什么退出历史舞台

但真正让骑士退出历史舞台的,绝不是浪漫爱情的软化,而是整个中世纪社会的全方位围攻。

第一,滥用暴力是对社会的重大危害,光辉的骑士故事讲得再多,也很难抵消全社会对暴力的厌恶。

第二,骑士集团发生了变形和萎缩。一方面,骑士只能是基督徒,又要有武力,当这种骑士的门槛很高,战死的可能又很大,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国王、公爵、伯爵甚至城市,后来都把骑士作为一个头衔,把有钱人封为骑士,骑士也就不再是原来的骑士了。

第三点是最要命的,骑士在战场上,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打法。它先是被有组织的长矛兵和弓箭兵团队超越,又被火器超越。热兵器一旦产生,骑士就真的就可以退场了。

总结一下。骑士的兴衰不只是骑士自己的事,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权力结构的变化。

第一,骑士的成长,是从无法无天的日耳曼强盗,逐渐向有理想、有信仰、有情感的战士迈进的过程。

这是一个典型的权力驯服暴力的过程,驯服暴力是形成秩序的基础。

确实,骑士一直没有完全被驯服,现实中的骑士真的没那么多骑士精神。但是,骑士精神的凝聚,以及相关制度,比如骑士受封制度的出现,证明了中世纪在艰难地铸造起基本的秩序。

第二,骑士的兴衰,明显反映了中世纪社会力量的多元化。

在骑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中世纪的各方力量都跳出来,想办法驯服他。教会、皇帝、国王、领主、城市、诗人、妇女……都加入了这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精彩,而不是蜷缩在黑暗的城堡当中。一个多元的文明逐渐饱满起来,其中的权力结构也必然是多元的。

第三,骑士这个群体,证明了中世纪社会内部的流动性,远远比我们印象里的要高。

中世纪确实是比较森严的等级社会,但只要是人组成的社会,就不能彻底消灭人在其中的流动性。不然,僵化必然导致停滞,停滞必然导致崩溃。

骑士不是顶级身份的拥有者,他们的地位不如贵族,但又比农民高,是一个可上可下的阶层。普通人可以想办法当个骑士。骑士和其它阶级之间也可以上下流动,厉害的,当上了贵族,倒霉的,成了流浪汉。

骑士反映出来的这种流动性,必然使权力的结构不断调整,更可能孕育出多种多样的权力结构。

这一讲,我们通过骑士,看到了中世纪从黑暗中一步一步凝聚力量,秩序初步形成,并不断壮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