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18 孔子为何不怨天、不尤人,王阳明来告诉你

【24】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后世儒师的毛病在于,把“下学”和“上达”截然分开的,总是要求学生先做好“下学”的功夫,然后才能进入“上达”的境界。

所谓“下学”即直观的知识,可以通过五官获得,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推理获得,比如学习树木的栽培灌溉之类。

所谓“上达”即直观知识背后的东西,无法通过五官获得,无法通过理性思考推理而来,实际上就是指“天道”。

如果把“下学”和“上达”截然分开,那么我们如何一步登天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所以,王阳明说,“上达”就在“下学”里,“下学”就是“上达”的功夫,是我们可以着力的地方。圣人的著述,无论怎么精微,都属于“下学”,只要在“下学”里不断地磨练,“上达”可以水到渠成,但成就“上达”的地方必定是自己的“心”,也就是心即理,心外无物,不可能在圣贤的教条里,不可能在万事万物中。

可见,“上达”就是天理、天命,人们到了“上达”的境界,便是致良知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宪问中的那句话,那么孔子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孔子周游列国,栖栖一代中,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或者教授三千弟子,嬉笑怒骂、谆谆教诲,或者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这些都是“下学”,所以唐明皇会故意发问,夫子何为者?这其实是世人的世俗之问。

但是,面对世人的不理解,孔子不怨天,不尤人,因为“上达”就在他一生的“下学”里,只有老天能够懂他,因为也只有他懂老天。

王阳明帮助我们理解了孔子,孔子的话反过来证明,王阳明的学问来自于孔子,是正宗的儒学。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永远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上达天道,这种信念融化在君子的一言一行之中。而普通人则只会在所从事的事情本身寻找归宿,如何把树种好、如何成为一个好木匠、如何考得高分、如何高中状元……

普通人只能止步于此,只能在“下学”里面兜圈子,而君子在具体的事物中探索良知,在“下学”中实现“上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