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寬容》寫作·課後反思

這一節課是學習寫論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可能是因爲沒有足夠的材料,可供學生提煉關鍵的信息點,因此,學生寫起來有點摸不着頭腦的樣子。對此,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其實學生是很想知道如何去寫作的,也不怕去克服寫作過程中苦惱。

然而,當把例文看完,把寫作角度剖析之後,交給他們去寫時,得到的結果卻不甚滿意。

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

通過比較兩個班裏比較典型的答案:

寬容是燈,引我們走向和諧相處之路。(107班謀生)

寬容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給我們指明和諧與共的理論支持。(108班某生)

可以看出:

107班,能夠掌握暗喻的修辭手法,並可以準確運用;對於寬容的理解也很到位;唯一不足,格局不夠大。

108班,能夠大致理解寬容的內涵,有大的格局,寬容上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層面上。不足在於,對於比喻修辭的理解不夠,掌握不透,所以運用上就不能掌控好。

那麼,到底該如何解決這些突出的問題呢?

格局不夠,在於讀得不多,沒有開闊的視野,需要增加閱讀量,增長見識(通過網絡,看一些《航拍中國》等紀錄片,以此來彌補知識空缺,增長見聞)。特別需要多讀些,比較豪邁昂揚的詩詞,以此來讓自己有豁達的胸襟。

比喻修辭掌握不透,需要把握兩點:

比喻的定義:即將一事物比喻爲另一事物,爲了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本體的特點。

比喻的特點:

1.有本體和喻體出現;

2.本體和喻體屬於,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小紅像她的媽媽。這句不屬於比喻句);

3.這兩種事物之間有共同點,也即本體的性質,同時也是喻體的性質(比如:理想是火,點燃希望的燈。這裏“理想”和“火”的共同點是“點燃”,所不同的是“火”點燃的是燈,而“理想”點燃的是“希望的燈”。可以說在“燈”的前面加上了具體限定,即“希望的燈”就是“理想”。

這也是在中小學時,學生不會造比喻句的根源所在,不理解比喻是何物,更不知該如何運用。而高中生對於這些修辭的把握。不僅要知其然(知道、會用),更要知其所以然(爲什麼這樣用),這樣纔算是真正地掌握了比喻這一修辭手法。


然而,作文教學,是否可以更加細緻一些呢?比如,給出必要的限定或情境,引發學生更加深入而具體的思考……這是值得思考和摸索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