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讀書札記22】做人的學問只在喜怒哀樂上

 【36】

朱熹:“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

朱熹這句話講的實際就是格物致知。解剖事物,把事物內部的道理搞得十分精確而有條理,然後再把各個事物的道理綜合在一起,就能涵蓋所有的事物。

王陽明認爲這是不可能窮盡的。而且天理是不可能分析的,既然不能分析,當然也不可能進行綜合。先古聖人說“惟精惟一”纔是把天理說到位了。

【37】

王陽明: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存,在也,省也,察也。養,育也,長也。存養,去除人慾,由“人心”而“道心”。

省察和存養是一個意思。遇到事情,如何應對處理使合乎天理,致良知,就是省察的功夫;沒有事情的時候,靜心反省、體察,就是存養的功夫。

【38】

陽明心學是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故心學又稱陸王心學。陸九淵(1139—1193年),字子靜,自號存齋,晚年在江西象山書院講學,世稱“象山先生”。

陸九淵提出,做學問應該在人情事變上下功夫。

王陽明解釋道,世間除了人情事變,沒有其他事情。喜怒哀樂就是人情,從視、聽、言、動到貧富、貴賤、禍福、生死等就是事變。

王陽明所說的人情其實就是六志、六情,事變就是人生的際遇、經歷,同時體現爲好、惡、喜、怒、哀、樂。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就是人慾,內心沒有人慾干擾的本體即天性,天性即天理,《中庸》謂之“中”。人慾符合天理,謂之“和”。所以人情能夠達到中和的境界,就是儘性知天了。

簡言之,做人的學問只要在喜怒哀樂上下功夫就可以了,儒家向來注重修身養性就是這個道理,孟子強調修心,荀子強調修身以禮,心學則強調事上練。

王陽明認爲,人情達到中和的境界(“致中和”),喜怒哀樂必鬚髮乎中,合乎理,就是說必須誠意,身誠,而不是裝腔作勢做給他人看的,人前人後兩個樣子那是虛僞,這就是慎獨的功夫,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君子也必須謹言慎行,一舉一動不違背天理,致良知在一切日常實踐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