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33秒》和一堵牆面

朋友家裝修,在一堵牆面究竟如何裝飾犯難了。裸面還是掛畫?裸面用什麼材質?掛畫,掛油畫還是國畫?......

我開玩笑地說,與其舉棋不定,不如以逸待勞,在牆面裝飾上做一回約翰.凱奇吧。

“約翰.凱奇是誰,很有名嗎?”當然!

這個約翰·凱奇算是個西方音樂史上很有名的現代音樂家。他是美國洛杉磯人,生於1912年。(好記得很,這一年,中國改國號“中華民國”。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

約翰·凱奇遺傳了這戶英國移民家族卓爾不羣且離經叛道的天分。他父親曾經不容辯駁地提醒他,如果有人說“不能”做什麼,這就意味着你該去做什麼。他母親也是輕描淡寫地告訴他:“我從來不喜歡愉快地生活”。父母的話成了約翰·凱奇一生揮之不去的行事參照,他開始了絢爛多彩而見異思遷的成長。

約翰·凱奇進過大學,讀了兩年退學了,因爲他覺得成爲一名作家或許更適合自己。

約翰·凱奇也對建築表現出十分的興趣。可是聽到“要想當個建築師,就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築學”,於是拜拜了。

約翰·凱奇開始熱愛野生菌類了,結果吃了嚏根草,差點毒死了自己和朋友,只好把這項愛好作爲業餘愛好。

約翰·凱奇以爲自己終於想明白了,決定在繪畫上堅定地走下去,結果經不起大音樂家勳伯格同意免費教他音樂,果斷放棄了繪畫,轉而研習音樂。

兩年後,勳伯格痛心疾首地意識到,不僅沒有和音感,而且還是個刺兒頭的約翰·凱奇永遠也寫不了表現主義音樂,便對他說“你會遇到一堵牆而你永遠也穿不透他。”委婉地勸他放棄音樂。

不可否認,勳伯格對約翰·凱奇有深遠影響,但是約翰·凱奇的獨特理念與勳伯格的完全相悖,所以,一拍兩散。約翰·凱奇撂下一句:“我一輩子都會用我的腦袋撞這堵牆”。言外之意,約翰·凱奇放棄的是勳伯格的作曲思路和方式,準備自己去撞出一條新的大道。

最終,約翰·凱奇成了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實驗音樂作曲家、作家、視覺藝術家,並在世界上確立了他作爲當代主要音樂理論家和美學思考家的地位。

“他有什麼精彩的作品,我們聽過嗎?”這似乎是音樂圈外人(也有許多音樂圈內人)都會提到的一個問題。

約翰·凱奇當然有許多精彩的作品,尤其有一部《4分33秒》讓他不同凡響。但是這部作品很難用習慣的“聽”來簡單評說。先看一下這個三樂章的《4分33秒》:第一樂章,靜默,時長30秒;第二樂章,靜默,時長2分23秒;第三樂章,靜默,時長1分40秒。

譜面上的“靜默”觸動了所有人,讓約翰·凱奇出來解釋一下非常有必要。

約翰·凱奇有個非常重要的音樂哲學思想:音樂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聽。絕對的寂靜你是永遠聽不到的。

《4分33秒》的作曲家毫無事先設計;演奏員不必彩排,唯有聽衆需要真正集中精力。在任意一個空間的所謂的寂靜裏,讓觀衆聆聽現場偶然的聲響。這些聲響毫無目的,沒有事先準備,發生得極偶然卻極熟悉,譬如呼吸、耳鳴、咳嗽、心跳、甚至放屁,(在中國或許還有小孩啼哭、手機來電)。

約翰·凱奇要求音樂創作去接近生活的本身。音樂不能侷限於某一種樂器或者一個歌喉發出的聲音。任意一位聽衆都會通過聆聽,發現身邊的所有聲音就是音樂。因此,每一場的《4分33秒》就具有了個體和整體的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

“那是不是中國老子說的`大音希聲’嗎”?有那麼點關係吧。

確鑿的事實是,約翰·凱奇深受東方禪宗和老子哲學影響的。只不過,老子以爲“希聲”,不是指沒有聲音,而是人們“聽之不聞”,無法聽到。約翰·凱奇卻認爲人是能夠聽到“希聲”的,因爲沒有絕對的“寂靜”。

音樂會上,鋼琴家在鋼琴前坐下。觀衆們豎起耳朵,閉上眼睛,等着琴聲響起。1分鐘,沒有琴聲,劇場剋制着;2分鐘,沒有琴聲,劇場偶爾有些聲響;3分鐘,還是沒有琴聲,劇場開始騷動......到了4分33秒,鋼琴家站起來,在各種聲響交匯中禮貌地謝幕。這是《4分33秒》演出的實況。

可以斷定,如果約翰·凱奇是一位畫家,他一定會建議我朋友留一堵白牆面。他的美術哲學思想或許是:美術的最基本元素不是繪製而是想象。絕對的空白你是永遠看不到的。

他必然會想到老子還有一句“大象無形”。約翰·凱奇非常認可老子所說的“大象”是有“形”的,卻不同意“視之不足見”。

畫,就是“象”,就是濃縮的生活,雖包羅萬象但可見。如果僅僅用你對生活的理解,把一面白牆抹上具體圖案,勢必會強迫人們圈定在你的理解裏。“大象無形”的“形”是通過心境的感受,而意蘊只可意會不可具象,無法言傳。

在沒有任何內容的“空白”面前冥想,去體會“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去覺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豈不是很美妙?若是邀一縷四季入室,或是聽兩聲殘更驚心,生活的疏光密影、陰晴圓缺、酸甜苦甘就會常思常新。

“一堵白牆這樣做,行得通嗎”?不知道。

有個真實的事。一百年前的《4分33秒》在去年被我們一名音樂學院鋼琴專業學生作爲期末考試作品上臺演奏,結果幾位老師不約而同都打了“0”分。哪怕你是牛人約翰·凱奇的代表作。

朋友家的那堵白牆,若是按約翰·凱奇的哲學理論行事,下場估計也差不多。

嗚呼,獨特的理念總是走在普通認知之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