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讀書,是一場自我救贖

春節假期期間計劃把一個心理學視頻課程學完,應了那句“你是什麼人,就會遇到什麼”,這個介紹抑鬱形成原因和應對方案的視頻課程例證“榜樣的力量”時,講述了河南農民詩人李松山的故事。

小學四年級因病致殘不得不輟學的李松書熱愛讀書,他的日常生活方式是放羊、收種莊稼、讀書、寫詩,以“山羊鬍子”爲筆名在中國詩歌頂流刊物《詩刊》發表詩歌,成爲聞名當地的詩人。“主要是去幹農活,順便拍了紀錄片”中講述的故事,走上了大學心理學老師的講堂。

看到這樣的故事,心中感慨萬千是一個正常人的正常心理反應。看到紀錄片中李松山讀書的鏡頭,聽到他談讀書的感受時,一句話閃現在腦子裏:成年人的讀書,是一場自我救贖。

讀書、寫詩豐富了農民李松山的精神世界,爲他上山放羊、下田耕種的生活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而這樣的精神世界、這樣的絢爛生活,原本每個人都可以輕鬆擁有。

有位朋友在談到讀書時開玩笑說:我和成功人士之間,只差一本書的距離。這個玩笑可以作爲凡人格言記錄下來。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就相差這麼一本書的距離。

感覺生活無聊的人和李松山的快樂之間,差了一本書的距離;心中充滿抱怨的人和心態平和的人之間,差了一本書的距離……

關於讀書的格言佳句,每一句都可以作爲人生模板複製:“人生不讀菜根譚,活到百歲也枉然”“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

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正所謂開卷有益,有了生活閱歷的成年人讀一行有一行的心得,讀一頁有一頁的心得。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與自己的生活閱歷結合在一起,就會達到“匯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的效果。

一直堅持讀書還有一個好處在於可以對照生活。在一段足夠長的歲月裏,《讀者》是我的必讀刊物,每期必讀。在單位變動時,還留了幾年的《讀者》雜誌在原單位,接手的年輕人在搬辦公室還拍了照片發給我。

近一年時間裏,我一直在讀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起因是有位同事寫了一篇《月亮與六便士》的書評。幾十年前我曾經讀過這本書,看了書評後想再讀一遍,讀完後又想了解爲什麼毛姆被稱爲“人性大師”?接着又陸續重讀了以前讀過的《刀鋒》《面紗》等書。看吧!讀書就像一根線牽着的鈴鐺,每讀一本,鈴鐺響幾聲,提醒你後面有更多更好的內容。

有位朋友讓我推薦一本天天看天天看不懂的書,長途旅行的路上讀。我理解,他要的是那種常讀常新的感覺,昨天讀了一遍,今天再讀感覺沒有看過;去年讀過,今年再讀理解不一樣了。我把《哲學的殿堂》百度鏈接發了過去,這本書,五年了,不僅沒有讀完,有越讀越厚的感覺。

這樣的書很多,《易經》《道德經》,讀吧,讀一遍不懂,再讀一遍似懂不懂,再讀一遍,好像又不懂了。

有李松山爲例證。讀書真正讀進去了,會讓人慢慢變得平和樂觀。

晴耕雨讀,心燈不夜。讀書點亮心燈,這樣最簡單最有益無害的行動,何樂而不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