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灬秋《0與10000次》讀書筆記及感悟 關於本書 《0與10000次》 總結與感悟

關於本書

《0與10000次》

我們爲什麼會一次又一次地走進同樣的死衚衕?.

圖式療法

我們的思維、感覺和行爲都受各種模式的牽引,我們的弱點和強項也都深藏其中,這也是我們一直跑進同一個死衚衕的原因。

內在部分

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的產生與作用

兒童的基本需求包括:

與他人有穩定的聯繫;

自信心和能力;

表達需求和感受的自由;

自發性、樂趣和玩耍;

現實的界限。

三個內在小孩

受傷的內在小孩

當受傷的內在小孩在體內活動時,就會引發羞愧、孤獨、恐懼、無助、被拋棄、悲傷或受威脅等傷心和壓抑的感覺

被寵壞的內在小孩

如果憤怒、怨恨、衝動和固執在某些情況下以不合理的程度支配着我們,那麼被寵壞的內在小孩很可能會引導我們的感受和行動。衝動是指不考慮後果,不考慮損失,不考慮自己,尤其是不考慮他人,當下就行動。

幸福的內在小孩

幸福的內在小孩,這是我們靈魂中健康的一部分,他讓我們無憂無慮地、充滿好奇地進入情境去體驗和享受。在這種狀態下,輕鬆、愉快、新奇、有趣、輕快、安全感引導着我們。人們可以進行愚蠢的遊戲,跟隨荒謬的想法。當幸福的內在小孩占主導地位時,我們會感到被愛、與他人相連、安全、有價值、樂觀和有自發性。

內在審判者

內在審判者的兩種類型

苛刻的內在審判者

如果你是一個讓自己承受極度壓力的人,那這可能是因爲你心中有着苛刻的審判者,這使一個人的價值直接取決於其成績。他的滿足感始終是短暫的,因爲他永遠要實現更大的目標。更糟糕的是,如果哪一次沒有實現目標,這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價值,是不值得被愛的。

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

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並沒有給人真正施加壓力,沒有強迫行爲,也沒有給人某個明確的目標,不會刺激人去表現得更多或犧牲自我。他傳達的信息通常都是貶義的。更多的是自我貶低和自我懷疑。

內在審判者的表現形式

對成就要求較高的內在審判者

對成就要求較高的內在審判者,通過提出過高的要求給我們帶來壓力

對成就要求較高的內在審判者常會有下列表述

“你必須一直是最好的。”

“如果不完美,那就毫無價值。”

“如果你不瘦,你就永遠找不到男朋友。”

“錯誤發生在別人身上,但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是什麼讓人受刺激並形成對成就要求較高的內在審判者?

關注好成績

因表現不佳而被剝奪愛

以成就爲導向的系統

父母爲孩子樹立價值觀

對情感要求較高的內在審判者

這個內在審判者並沒有刺激我們表現得越來越好,而是要求我們不斷地照顧別人,甚至爲別人犧牲自己,忽略自己的願望和需求

對情感要求較高的內在審判者常會有下列表述

“你必須幫助別人。”

“不要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那是自私的。”

“做孩子的完美母親。”

“你必須做的和你想做的/往往是對立的/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是做你想做的,不是,而是做你必須要做的!”

是什麼讓人受刺激並形成對情感要求較高的內在審判者?

逆向關照

抑鬱症、殘疾、酗酒或因其他理由導致依賴性強而需要照顧的父母,往往會使子女心中產生在情感上苛刻的內在審判者

那種額外的負擔往往會落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過早地將自己的需求置於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之後。

有樣學樣

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常會有下列表述

“你只是很尷尬。”

“如果有人真的瞭解你,他們就會遠離你。”

“如果你沒出生,事情會更好。

是什麼讓人受刺激並形成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

性侵害

身體虐待

情感虐待

忽視

其他嚴厲的懲罰

欺凌

應對方式

順從

順從是指完全以他人的想象爲自我導向,以此讓自己不感到內疚的傾向。別人情緒穩定時,這類人也會感到穩定。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必處理自己的需求,也就不會產生矛盾。但是,他們的重要需求仍然沒有得到滿足,實際上也並非是在“真誠地”與他人接觸。

迴避

迴避是指對來自內在審判者的有害聲音的逃避——這往往也代表一種對生活的逃避。這類人確實能成功地迴避不愉快的感受,因爲迴避者會尋找一些不會讓他們接觸童年感受和父母命令的地方

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就是指一個人似乎完全不顧受傷的內在小孩,否認羞愧或悲傷等感受,他的自卑感往往被過度的自信有時甚至是傲慢的外表所掩蓋。

成人自我

我們每個人都有健康、完全得體、既不幼稚也無不足的內心部分,能成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出正確的決定,解決問題,保持人際關係。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很好地評估並滿足自己與同伴的需求

自我救贖

幫助受傷的內在小孩

第一步:建立聯繫

建立聯繫的輔助物品

第二步:認清需求

讓負面的感覺過去吧,仔細感受自己內在的情況;

問問自己現在需要或想要什麼,當前沒有滿足哪些需求,你想起了哪種童年時的場景;

問問自己,比起童年時代,你今天能更好地滿足哪些需求。

第三步:進行關懷

爲什麼我現在會感到悲傷和受傷?我現在需要什麼來緩解這些感覺?

我需要怎樣做才能感受到快樂而不是悲傷,感受到聯繫而不是孤獨?

撫慰被寵壞的內在小孩

第一步:查明原因

對被寵壞的內在小孩的憤怒進行分類和理解

第二步:限定目標

多少纔算多

目標和需求

第三步:獲得控制權

未滿足的需求

好目標,壞目標

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憤怒

我知道這點!——學會讀懂信號

一點一點——掌控憤怒的“劑量”

現在,我需要……我的幸運石

強化幸福的內在小孩

第一步:建立聯繫

第二步:給予空間

第三步:融入日常生活

擺脫內在審判者

第一步:進行清點

內在審判者的信息從何而來

第二步:進行改變

第三步:學會反對

覈實真相

對來自內在審判者的信息追根究底

這條信息的正反面分別是什麼?

到底有什麼證據能證明這條信息的真實性?

這條信息對實現你的職責和需求有多大幫助?

你視爲榜樣的那些人,在多大程度上遵循這一信息?

你有哪些與這條信息相矛盾的經歷?

在這種情況下,你最好的朋友會建議你怎麼做?

第四步:減少有害信息

檢驗自己的行爲

第一步:認識有害行爲

第二步:區分優點和缺點

第三步:改變計劃

第四步:減少有害行爲

減少順從行爲

減少迴避行爲

減少過度補償的行爲

加強成人自我

第一步:計劃改變

第二步:實施改變

總結與感悟

我們都太拘泥於某些思維和行爲模式。雖然知道它們是不恰當的,是有害的,然而回想某些關鍵時刻,甚至沒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按照這些行爲定式行事,我們不由自主地以一貫的方式行動,即使這樣的行動對我們自己是一種傷害,這源於我們沒能找出那些讓我們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失控的情況和原因。

認真對待那些一再出現的心理模式,並瞭解它們在自己人生中的意義,我們處理生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的環境和自身的情況

能夠感知並滿足自己和對方的需求,快樂而不放縱,覺得一切都在合理的掌控之中,感受並反思自己的內在體驗和外在行爲,是獲得更多真實性和情感平衡的關鍵

重新得到對自己的思維和行爲模式的控制,讓自己可以更滿足地生活——對自己的行爲舉止感到舒服,就像穿上了適合自己的衣服一樣。

我們是習慣的“奴隸”,因爲我們經常遵循路徑依賴,條件反射似的處理面臨的事情,但同時我們也是自己的主人,因爲我們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讀書學習完善自我,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率。通過書中的介紹以及練習方法,我們可以通過記錄,找到讓我們特定條件觸發的特定動作,深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即,爲和我們總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以及每次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通過梳理,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有權得到什麼?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在照顧到自己情緒的同時,又能照顧到別人的情緒,用完善的成人自我處理好面臨的所有事務,放下過去的、令人不愉快的行爲和感覺,改變自己的生活,擺脫束縛,重獲人生的掌控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