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五個步驟,你也能拆書成課,副業變現

第一次聽說把書拆成課,似乎是Angie老師,她談到過往經歷時說,某一年她讀了300多本書,然後把讀過的書拆成了課,就開啓了她的副業。

聽完就覺得特別的羨慕,因爲我也喜歡閱讀,我也希望自己有拆書成課的能力。

沒想到在《知行力》這本書裏,居然發現了拆書成課的模板,真是意外的發現。


《知行力》的作者是何伊凡,他是盒飯財經創始人,現任《中國企業家》雜誌副總編輯。

他也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踐行者。他創辦的燈塔知行社帶領很多人踐行知行合一。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個模板,是他和團隊在拆解完上千本書之後,總結出來的、經過驗證的模板。

實踐出真知,更何況是經過數千次拆書成課驗證過的方法,一定值得學習。

第一步,破題

所謂破題,就是引出話題。

假定特定人羣在特定場景中遇到的問題,然後對應到書。這部分最後用一句話總結要解決什麼根本問題。

想寫好這一步,就要想清楚這本書對應的人羣是誰,他們有怎樣的痛點,然後陳述痛點,最後給出解決痛點的答案,也就是本書的主題。

比如,如果我今天要把《知行力》中拆書成課裏的五步法變成一門課,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人羣是哪一部分,以及他 的痛點是什麼,然後我會這樣寫:

如果你想通過閱讀開啓知識變現,但是不知道如何把書中的知識變成一門課;如果你要給他人進行一本書的培訓,不知道如何分享效果更好;如果你要辦一個有質量有厚度的讀書會,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提升書籍的“厚度”.......那你不妨好好聽聽我今天的分享。

今天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一本書變成一門課。

描述痛點,給出解決方案,引出主題,破題輕輕鬆鬆就完成啦。

結合我自己的經驗,破題除了可以針對聽衆痛點,還可以用一些真實數據、有趣有料的故事,或者一個受衆可能遇到的生活場景的描述等等。

總之,破題要麼直擊痛點,要麼撓到癢點,要麼激發好奇......一定要做到能夠激發受衆的閱讀興趣,讓他忍不住看下去。


第二步,簡單介紹書的內容和作者

在這一部分,主要強調此書的權威性,和爲什麼要把它拆成課。

比如我剛纔介紹《知行力》的時候說“今天分享的這個模板是‘作者和團隊在拆解完上千本書之後,總結出來的、經過驗證的模板’”,這就是強調分享內容的實用性和價值感。

想要塑造書籍的權威性,結合我自己拆書的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書籍講了什麼,這本書與其他同類書籍有什麼不一樣;

2.這本書曾經獲得哪些讚譽或者獎項

3.其他牛人對這本書的評價

4.這本書的豆瓣評分

5.作者有多牛。這裏可以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獲獎經歷、代表作等

......

這幾個方面不一定全部介紹,可以選擇其中部分進行介紹,但是一定要記得從作者和書籍本身兩個維度進行介紹。

比如我在拆解《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書時,是這樣介紹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介紹了在個人領域及公衆領域獲得成功最具實效的7個習慣,即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

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這本書自1989年出版以來,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30年,在全球140個國家以40種語言出版,影響數億人打造卓有成效的人生,目前銷量已經超過4000萬冊。

在美國,這本書的影響力僅次於《聖經》。《財富》500強中75%的企業都是他的受教者,受到500強企業的聯袂推薦,被人稱爲是“一本能改變人生命運的奇書”。

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被選爲“影響美國曆史進程的25位人物”之一。

介紹作者和書籍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價值,吸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

要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千萬不能直接複製網絡上的。


第三步,進入核心理論

這一部分是整個拆書成課的關鍵部分,也是精華部分,所以這一部分至關重要。

這一部分一般分兩大塊塊

1.故事導入,引出內容框架

一般都是通過故事引出正文,拆書成課模板中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前500字內(即大約三分鐘的表達)必須出現故事,從故事進入正題。

幾乎所有人都喜歡聽故事,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聽道理。故事更容易激發興趣,引發共鳴,所以開頭一定一定要有故事。

這個故事可以是書中的,可以是自己之前積累的素材,只要與主題相關即可。

記得之前聽樊登老師講《瞬變》的時候,他開頭就用了書中那個聯合國官員去非洲調研的故事。因爲故事本身就很有趣,加上他契合主題的提問,我一下子就被他的分享吸引了。

在這一步,要告訴學習者你的分享框架,讓他對分享內容有一個整體瞭解,比如“今天我將從..............這三方面爲大家拆解這本書。”

2.介紹三個點

這部分內容一般介紹三個點,因爲兩個點太少,四個點有點多,不利於記憶,所以一般核心部分都有三個部分,講三個點,方便聽衆記憶。

這三個點之間要有邏輯關係,一般要麼是並列的,要麼是層層遞進的,總之要有一條線把這三個點串起來。

比如作者說他在拆《思考快與慢》時,分享影響做出判斷的三個因素時,選擇了賭徒謬誤、合取謬誤以及無視均值迴歸,他就採用的是並列結構。

這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書籍本身比較深奧,拆解者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將深奧的內容變得淺顯易懂。

這一部分一般包括三個內容:案例、金句和知識點。這其實也提醒我們,平時在閱讀的時候,多注意對這三方面的積累。比如我自己,參加拆書幫的拆書活動,我就很喜歡聽大家講故事。他們的故事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案例。


第四步,給出具體解決方法

沒有解決方案的講故事講道理都屬於雞湯,所以第四步一定不能少,一定給出一套解決方法。

開頭把聽衆痛點挖出來,中間分析了原因,這個時候就要給出解決方案,讓聽衆聽有所獲,知道應該做什麼,怎麼做,而不是聽得時候心潮澎湃,聽完之後偃旗息鼓。

這一步的解決方案要與第三 步的分析對應,比如作者拆《思考快與慢》,第三步分析做出錯誤判斷的三個要素是賭徒謬誤、合取謬誤以及無視均值迴歸,第四步給出解決方案就對應這三要素。

到這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結構有點像我們學習過的議論文,開篇告訴受衆自己講什麼,明確主題;然後進行分析,最後給出解決方法。當然兩者的本質是不一樣的,我這裏只是告訴大家有點近似,方便大家記住這個結構。

第四步指向實際應用,也就是說,由書到課,由課到“我”,指明課與“我”有什麼關係。

這一部分是讀者最關心的部分,在介紹方法的時候,依然要有觀點、有方法有金句。


第五步,總結

重要內容講完了,就要收尾了。

收尾要言簡意賅,它是總結更是昇華,一定要簡潔有力。

比如朱沐老師講《傳染》這本書時,是這樣結尾的:

講社會影響力到底對我們有什麼樣的作用?我想把最後這段話送給大家。

他說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所受的影響,社會影響對我們的行爲有巨大的作用。通過更好的理解社會影響如何發生作用的,我們能夠控制其作用揚長避短,我們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避免隨波逐流,可以讓社交活動變得更富有成果,取得更大的成功。利用他人,讓我們做出最好的決定,我們無需被動的眼睜睜的看着這種影響發生,而是可以對其加以利用。我們可以利用社會影響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根據近因效應,結尾的優劣,直接影響聽衆的感受和評價。

拆書成課,可以是一小時的課,也可以是幾天的課;一般以一本書爲主,同時還有一些參考書籍,所以整個拆解過程,既要兼顧主書的內容,但是又不能完全囿於該書的內容,要有創新。

拆解的過程要注意到聽衆的特點,他們不同於讀者,讀者一般是專注狀態看書,有不清楚的內容可以直接回翻;聽衆一般直接過耳,他聽書的場景可能是開車時,或者做家務事,所以開頭要注意講分享框架;結尾時要總結核心內容;語言表達要儘量大白話,讓聽衆一聽就懂了。

最後,把作者拆書成課的“34字訣”送給大家:

不晦澀,不雞湯,不書面;有理論,有案例,有方法;抓增量,化概念,寧可小而深,不要大而全

最後祝大家都能 拆書成課,都能夠通過閱讀變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