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管家”鄭發中

    鄭發中是三元村朱菜園村民組人,1921年生,1953年參加工作,1961年起擔任城關供銷社倉庫保管員。那個年代,一個公社就一個供銷社,一個大隊也僅有一個代銷店。

    當時,曹集是一個大隊,屬城關公社。鄭發中分到曹集代銷店的時候,代銷店裏就倆個人,一個主任,一個保管,他既是保管員,又是代銷員。

    代銷店規模很小,就兩間前後相通的平房,前店後倉,總共二三十個平方。代銷店裏的商品也很少,裏面只有幾節櫃檯,櫃檯裏有小人書和學生用的作業本、鉛筆、圓珠筆,以及手電筒、草帽,火柴、打火機,白糖、紅糖、水果糖等,還有縫補衣服的針、線、頂針、鈕釦等。最貴的煙是大前門,五角一盒。靠牆處,放一排L型的木製貨架,貨架上全是布匹等物。牆角放着鐵杴、木杴、掃把、抓鉤子,門旁放着兩個大木桶、一個大鐵皮桶,分別盛着醋、醬油、點燈用的煤油,桶上蓋擺着拔提和漏斗。

    那個時候,買醋買醬油不是“買”,而是“打醋”“打醬油”,也就是用拔提將醋或醬油從木桶裏提出來,倒進漏斗裏,通過漏斗再流進瓶子裏。一拔提半斤,一般都是一次打一斤。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年代,小到針頭線腦、煤油和手套,大到做衣服用的藍布和生產用具,都要到代銷店去買。代銷店就是人民羣衆日常生活的全部。因此,在代銷店工作很受人尊重。

    鄭發中很珍惜自己的這份工作。那時間,曹集代銷店從早上4時營業,到晚上9時關門。一天下來累得頭昏腦漲,常常衣不解帶的倒頭就睡,即使這樣,半夜有人敲門,鄭發中也要開門。

    鄭發中“認真”是出了名的。一天夜裏,鄭發中正在值班,附近村的劉二順來敲門買東西。他家的孩子定親了,要買一塊錢的糖果答謝村人,按當時的價格應給100塊糖果,但鄭發中由於那天過於勞累,起牀後有點迷糊,數到了98塊就給了劉二順,劉二順剛走,鄭發中才想起來少給了兩塊,趕緊一軲轆爬起來,披上衣服,連夜將兩塊糖果送到劉二順家。

    在那個物資匱乏、設備落後的年代,保管東西的難度很大。尤其是老鼠難防。開始,剛到曹集代銷店那幾天,鄭發中經常在倉庫裏熬夜到天亮。主任納悶,進倉庫一看,見鄭發中正拿着大鐵針縫麻袋呢,幾十條麻袋都被他縫得整整齊齊,碼放在牆角里。老鼠洞也都用水泥填上了。倉庫裏乾淨多了。主任在倉庫裏轉了一圈,就出來了:“真是個幹家子!”心裏很是佩服鄭發中執着的責任心。

    鄭發中是個“老摳”也是出了名的。他精打細算,嚴把開支關,想讓他多花公家的一分錢,天王老子也不行。他在工作中堅持勤儉節約,比如他看到包裝布、廢鐵絲、破麻袋被棄在庫房角落、垃圾堆裏,總是一一揀起來,派以不同用場,爲國家節約資金數千元。

    鄭發中愛護公物,善於鑽研。鑑於倉庫條件差,商品易發黴變質和被鼠啃等現象,他制定出利用舊木箱等材料進行一庫多用、密封隔離的改革方案,夜以繼日進行試驗。酷暑盛夏,倉庫像蒸籠一樣,他多次中暑暈倒,醒來後就用溼毛巾裹在頭上繼續幹。領導讓他休息一下,他總是不肯。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改造後的倉庫商品損耗率從2.1%降至0.31%。

    1967年7月15日,河南省供銷社發文介紹了鄭發忠的倉儲保管經驗,全省及山東、山西、安徽、江蘇等地考察學習者絡繹不絕。

    由於成績突出,1974年,鄭發中被選爲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天安門觀禮並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

    積勞成疾,鄭發中患上多種疾病,領導安排他住進醫院,但他總是一再“偷溜”回單位,繼續工作。縣領導對此非常重視,強行把他安排進專人病房,專人看護。他整個人急得不行,直到病重的時候,他還在擔心:“倉庫裏又進小老鼠了……”

    那天,他怕國家爲自己花去更多錢,硬是憑着一股“”犟勁”拖着沉重的身軀乘人不備躲進廁所,在縣人民醫院最後一排廈子裏(廁所)選擇了上吊。等鄭繼蘭等人發現把他卸下來時,已經沒有了生命特徵。時年54歲。

    作爲全國勞模,鄭發中事蹟被鐫刻在夏邑縣長壽塔第七層樓閣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