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同頻共振

      《家校共育》課程第二次作業的任務是:閱讀學習《新家庭教育論綱》(重點是第五章《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梳理新教育家校共育的概念界定、意義價值與原則,並闡述自己對新教育家校共育有了哪些新的理解與認識,在今後的工作與實踐中,自己將如何運用以上理論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在羣文件找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這是朱永新老師在2017 年新教育年會的主報告 ,被這篇報告所吸引,對家校共育有了更深的理解,讀着讀着不由自主做起了批註。結合作業要求,整理並思索如下。

一、新教育家校共育的概念界定

提到新教育,還是前幾年讀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當時還在鄉中工作,相對來說較爲閉塞,竟然不知道教育還可以如此豐富多彩,枯燥的教育工作竟然可以充滿幸福。特別是提到的“共讀共寫共同生活”,令我再次開始寫教育日記,雖然教英語課,也引領學生每天寫日記。可惜當時只是聚焦單純的教學工作,而忽略了家校共育,更沒想到家校共育去激活教育磁場,大多和學生一起交流溝通,和同事們一起探討教育教學,被禁錮在狹隘的小圈內。這幾年家庭教育越來越被重視,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作爲家長,也感到了家庭及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其實,我選擇這門課程,一方面是作爲教師職業,爲了更好服務教育教學,其實更多的是作爲家長的身份,想學習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進行家校共育。

朱永新老師在報告中清晰的闡述了新教育家校共育的概念界定:

新教育實驗的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過建立和 發展家庭、學校和社區多方教育主體之間的新型合作伙伴關係,拓展教育教學資源和條件,影響並改善家庭、家教和家風,加強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促進社區和諧共生,實現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協調發展,父母、孩子、教師等相關人員的共同成長。朱永新老師把學校與家庭、社區的共育合作,用“教育磁場”來形容,就如朱永新老師報告中所言它們之間的關係,“ 就像南極和北極看似距離遙遠,其實彼此呼應,形成磁力,影響着磁場中的一 切。”的確如此,學校、家庭和社區,以孩子爲中心,彼此呼應,爲了共同的目的,家校共育,同頻共振,成爲現代的新型合作伙伴,共同成長,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共同的幸福生活。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意義與價值

報告中總結了家校共育的意義:1、家校合作共育有利於增強家庭的教育功能,促進新型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2、家校合作共育有利於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拓展教育教學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3、家校合作共育有利於師生、親子和相關參與者共同成長。4、家校合作共育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生活幸福完整。

朱永新老師在報告中提到了20世紀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提到1970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修正案,第一條款就提出 成立父母諮詢委員會。1983 年,冷戰背景下的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名爲《國家處於危 機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促進家校合作是報告的重要內容等,在家庭教育方方面,我國從古代就重視家庭教育,比如《弟子規》,還有從很多流傳下來的故事中也說明我國自古重視家庭教育。陳鶴琴早在1927年就在《幼稚雜誌》上刊載《我們的主張》以及《<幼稚教育>發刊詞》,論述幼稚園與家庭聯絡、合作的問題。胡適的《論家庭教育》(《競業旬報》第26期1908年9月),就提出家庭教育的重大意義,在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九月二十八日,公佈“推行家庭教育辦法”,對家庭教育做了詳細的規定,特別是第八條特別寫到“中等以下學校及社會教育機關推行家庭教育”。其實就是規定學校、家庭、社會共育的問題。家庭教育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問題,甚至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未來與命運。從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就說明了少年的重要性,少年如何,家校共育起重要的作用。也如報告中所說:在中國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問題歷來是家庭關注的焦點。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果孩子教育不好,直接影響着家庭成員中的關係,特別是現在,競爭更加激烈,社會似乎因爲孩子的教育更加浮躁,很多家庭因爲孩子教育問題吵鬧不休。不說其他,就拿我家老說吧,當孩子懂事,自覺學習,自覺做家務時,家庭氣氛都是甜蜜的,相反,就忍不住大人發火、小孩子任性,甚至夫妻之間也因孩子教育冷言冷語。

家校共育對於學校來說,有有了家庭與社區的合作,教育更加的順暢,比如我學校,學生多,每到週五學生離校時,需要家長來接,校門口就容易堵車,有了家委會和交警的輔助,一切都順利輕鬆很多。通過教委會成員的參與管理,也親身體會到學校管理的不容易,從而更加理解學校,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加強合作交流,對整個教育都起到了很到的協調、促進作用。學校每週五也開展“父母課堂”講座,邀請更多的家長走進校園,聆聽家庭教育講座,從而更加了解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交流,更懂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從而促進親子關係,更好的教育孩子。當然社區的開放提供了更廣闊的場所,擴大孩子視野,比如學生參觀縣博物館,對本縣的發展更多的瞭解,參觀紅色基地,對新中國的成立不易更爲了解,激發孩子的愛國情感,在心靈深處埋下夢想的種子,樹立更有意義、更遠大的理想。家校共育,意義遠大,小到家庭元素,大到國家,甚至於整個人類世界。

三、新教育實驗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則

朱永新老師報告中寫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實驗的宗旨。幸福和完整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同時報告中歸結新教育家校共育的原則爲:1.目標一致原則。2.地位平等原則。3.尊重兒童原則。4.機構開放原則。5.方法多樣原則。6.長期堅持原則。7.多方共贏原則。8.跨界協調原則。

在這幾條原則中,“尊重兒童原則”讓我想的很多,首先想到了體罰問題,其實現在一直在強調學校不要體罰學生,而家庭教育卻普遍存在,特別是兒童或小學階段,父母缺乏耐心,或者是因爲兒童的淘氣、學習成績不理想,難免會收到父母的體罰或語言的懲罰。其實想想,這也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孩子儘管小,但心靈更加的脆弱,對這個世界及很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如果因爲沒做好心靈受傷,從內心就會排斥,產生對抗的心理。比如剛上一年級的小孩子,本來對小學充滿了欣喜與希望,結果因爲字沒寫好,收到老師或父母的批評,孩子的好奇心、希望還會那麼美好嗎?爲什麼很多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就和自尊心受到傷害有關。有時,作爲父母,總覺的孩子小,總是命令孩子做什麼,或者直接爲孩子做主,缺乏溝通與平等交流,讓孩子少了參與的機會,等孩子長大些,總埋怨孩子缺乏主見、缺乏自律性等,其實孩子的萌發的美好萌芽已經無意中被教師或父母給破壞了。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後來人格的形成,和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直接有關,孩子本是一張純白紙張,到底渲染的什麼色彩,那就看“家校共育是如何着色”的了。學校、家庭和社區都要尊重兒童,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從而更加的尊重自己,就如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中寫到:懲戒是沒有用的。懲罰只能加劇孩子認爲學校不是他理想之所的想法。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須確保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錯亂。在這本書中,阿德勒在第七章,專門寫了“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提出尊重兒童的原則。這幾條原則不是斷開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一致的。瞭解了新教育的家校合作的原則,對家校共育更多了了解與思考。

通過閱讀《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對家校共育在原有認知上多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深深體會到家校共育是同頻共振的,猶如朱永新老師說的教育磁場。在今後的生活與工作中,更加重視家校共育,跟着《家校共育》課程認真學習,把所學理論應用與生活工作實踐中,指導自己的工作,同時也學習如何進行家庭教育,提升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

                      2022年9月29日

參考文獻:

1、趙忠心,《古今家教文萃》,湖北教育出版社。

2、[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兒童的人格教育》,彭正梅 彭莉莉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3、朱永新,《新教育》。文化藝術出版社。修訂本2012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