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保避險: “相互寶”沒了

事物的發生發展就是如此的玄幻不可捉摸,也許昨天還是紅紅火火,今天就徹底涼涼,這就是奇妙的人生,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朝着規律發展,無出其右。

一、事件的影響

上一篇文章是解讀“江蘇醫惠保1號”,本來是想着有保底的全民普惠型住院醫療險,再加上國民互助“相互寶”,整個家庭可以用極低的成本覆蓋重疾、醫療風險。

這還沒過兩天,支付寶平臺“相互寶”產品宣佈下架停止運營,這可不是一個小新聞,要知道整個“相互寶”可是有8000萬人參加的全國最大的互助平臺,這可比什麼流量明星的瓜大了去了,直接影響大家的切身保障利益。

各大保險公司可是好好的利用這個契機宣傳了自己的產品,一大堆自媒體也紛紛發言,甚至有一些人叫囂着要維權要退錢啥的,不過依我說,這是可以預料到的,也是必然的事件,只不過來得比較突然而已。

8000萬的參保量何其恐怖,停止運營是否違法違規?參保人是否可以追回參保費用?參保人的接續保障如何實現?這些都需要回答。

二、“相互寶”究竟是什麼

我記得《聊保避險(十):網絡互助保險是是什麼?》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不過文章被簡書鎖定了,還是再簡單說一說吧。

“互助”起源於“海上保險”,就是大航海時代將海難事故風險轉嫁爲商人共同承擔,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商人集體爲海難事故買單,也就是強制性的衆籌,參與的人共同承擔風險而不是某個特定的商人。

“相互寶”就是這樣的互助,參與的人是自願進入到這樣的一個風險共擔的集體中,其中任何一個人罹患條款約定中的疾病,所有參保的人就集體爲其買單,所以說我們每一期分攤的錢除去平臺運營費用,全部都用於賠付罹患疾病的參加人手中。

你可以理解爲幾年時間內,參加人用很少的錢買了30萬(老年人10萬)的重疾險,罹患條款約定疾病的完成了賠付,而健康的你獻出了愛心,轉嫁了可能的風險。

再一次強調——“相互寶”不是保險,從其“相互保”改名“相互寶”你就應該明白。

三、“相互寶”爲什麼沒了

我不是專業人士,真正的原因不太清楚,但分析來看無非以下幾點?

1、監管的收緊。互助是保險的初級形態,並不受銀保監會的監管,其償付能力是不確定的,運營能力是存疑的,8000萬的不受監管的體量是不允許出現的,這可是系統性風險,關停是遲早的事。

2、過多的人爲干預。保險是有非常明確的賠付標準和賠付流程的,雖然現實中保險公司在訴訟中往往處於“弱勢羣體”,但條款的約束性極強。相比較而言,互助就鬆散了很多,共情的情況也更爲普遍,“相互寶”設立了賠審團制度,也就是有些並不滿足條款的罹患病人可以通過賠審團來審議是否獲得賠付,而參保者往往都是同情與共情居多,一些不符合條款的參保人往往會獲得賠付,而賠付的成本最終都是有參與人共擔。

3、分攤費用膨脹。以我個人爲例,2019年參與時每一期大概分攤幾毛錢,到2021年每一期7、8塊,賠付人數幾何倍數增加。很多人覺得性價比低了,自然就會退出。

4、本身管理的鬆散。作爲一個互助參與者,自然是希望獲得足夠的保障,同時必然是希望約束性要小。但從平臺運營管理來看,其管理必然也要有一定的規則性,這樣才能保障足夠多的利益。“相互寶”總參與人從1億降到了8000萬,這說明了很嚴重的問題,大量的人退出分攤費用大量上漲根本原因在於參與人的標準,只要是願意參與的人都可以參保,並不看既往病史的,所以出險的概率極大的提升。“相互寶”平臺本身可不是慈善機構,參與者分攤經費中是包含運營管理費的,這可是平臺本身的不負責任行爲,花的可是參與者的錢,他們去做慈善,這是不可容忍的。

四、參與者後續怎麼辦?

很久以前我就說過,參加了就當是去慈善,同時又能夠作爲商業保險的補充,是鼓勵與提倡大家參與的,但是也明確指出其不可持續性,希望大家去配置正規的商業保險。

“相互寶”也給參與者提供了了後續的保障計劃,但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商業保險了,這可是要你“最大誠信原則”填寫你的身體狀況的,任何隱瞞疾病或者風險的行爲都是需要付出的代價的,要麼不陪要麼減額,這可不是互助,而且價格也會高1倍以上。

我現在的態度和以前是一樣的。

如果你還是希望花很少的錢參與類似“相互寶”的互助,“水滴互助”也是一個選擇。但是我並不建議你這麼做,“相互寶”作爲全國最大的網絡互助平臺,其管理相對還是正規的、透明的,這都停止運營了其他小平臺存續也是問題。

無論是支付寶提供的商業保險,亦或是其他保險公司提供的商業保險,我還是建議大家在身體健康時,去投保定期消費型重疾險。

但最最最重要的是,請你一定要參投社保,然後江蘇的居民去投保“江蘇醫惠保1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