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班記】把美好的清晨獻給文字


真好!每個週一的上午我都是沒有課的。一個學期如此,一個學年亦如此。

之所以發出“真好”的一聲感嘆,既不是竊喜可以在家多休息半天讓週末於無形中延長,也不是慶幸能在週一早上多睡會兒覺,然後慢悠悠地出門,不慌不忙。相反,我在週一總會比平時更早來到學校,因爲我要趕在其他老師進入教室上課前完成一件事——收週末作業,也就是他們利用週末在家寫的習作或者週記。自從進入三年級,每週一篇習作(週記)成了我班學生的慣例。

因此,每個週一的上午,我來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收作文(週記),然後整個上午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批作文。雖說是批,但我並不用筆圈圈畫畫留下許多紅色印記,而是一心一意地找亮點。用得好的詞語,寫得好的句子我都會畫上波浪線。我還比較注重他們的構思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暢,符合這兩個要求,我都會評定爲好文章。如果書寫也夠端正,我還會把它們張貼在教室的後牆上,供全班同學觀賞。因爲我覺得同學的習作是離他們最近的範文。既能引發他們的共鳴,也能讓他們更快地對比發現自己習作中的問題與不足。

也有時候,我還會把他們的習作一一拍照,製作成美篇發送到班級家長羣裏,與大家一起分享。就像我們只能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我們也只能在寫作中學會寫作。我相信,好作文一定是學生自己琢磨與練寫出來的,老師指導得太多,學生反而無從下手了。因爲思維已經被條條框框的寫作技巧給束縛住,也畏難了。

閱讀、批改、總結優點與不足,及時做好反饋與記錄。我把這一切的水到渠成都歸功於週一上午半天的空檔。因爲有足夠的時間閱讀,我對他們的文章做到了心中有數,下午的課堂上我才能如實地細緻地點評一二,下次的習作課上我就能有所針對地給予指導和點撥。如此周復一週、月復一月,不知不覺中,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悄然接近尾聲。

都說量變必然帶來質變,雖然我還不敢說我班孩子們的習作能力有多強,習作寫得又有多好。但我已經發現,對比他們自己,從最開始的字數不夠,中心不突出,語句不流暢,到現在的層次清晰,思路連貫,字數遠遠超過三百。很多同學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他們的情感也愈發真誠,每個人都能做到如實地表達自己,喜怒哀樂,毫不隱瞞。不再盲目追求成人眼裏的“要寫有意義的事”,而是從生活的實際入手尋找素材,從大量的閱讀與積累中尋求方法。

三年級正是學生學習習作的起步階段。我也一直主張比起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我考慮得更多的是怎樣激發與維持他們對於寫作的熱情。我所想的是讓每個孩子從小就把寫作當做抒發與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即使沒有作文任務的時候,他們也可以用寫作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生活。這種堅持書寫以及隨時記錄的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就會受益終生。而不會像我們平時生活裏聽到很多成年人所說的“自從離開學校,我就沒寫過東西了。”“我的作文還是小學生水平,千萬別叫我寫東西。”

寫作是一種通用能力,越早學會越早受益。可如果每週都要寫?那學生有內容可寫嗎?願意寫嗎?我相信這一定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確實,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我也聽說有老師爲了訓練學生的習作能力,要求學生每天一篇日記,甚至還規定字數。但這種操作到最後就變成了連學生寫了一大堆連自己都不忍直視流水帳。最終不僅沒把習作水平練出來,反而是學生對習作深惡痛絕了。

因此,我在每次佈置週末作業的時候,都會慎重思考然後爲他們選定一個主題,要麼結合本週的班級或校園時事,要麼結合最近的節假日特色活動,如果既不是節假日有沒有什麼新鮮的校園故事讓他們下筆,我就會給他們一個命題或半命題習作。

歸根結底,想要學生寫好習作,我以爲比教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多寫,也就是寫作的頻率要高。寫得多,且還心甘情願。這既依賴於老師的刺激也依靠他們內心的動力。我採用的就是提供選材、用心品讀、及時反饋。

一兩個學期這麼堅持下來,我的工作量顯然增加了不少,既花費了時間又用盡了心力,但我無悔這一年的付出。春來花自開,我相信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會有回饋的那一天。就算不是在當下,也會是在將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