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爲詩歌主題學習單元,也是本學期的綜合性實踐學習單元。在這個單元的學習當中,我們一起在課堂上讀詩、品詩,其樂融融,以往總覺得他們朗讀課文不夠優美,不夠有感情,但在學習這個單元的時候直接讓我跌破了眼鏡。他們聲情並茂,語氣、節奏全都在線。課外,我們還組織了蒐集、整理、摘抄、創作詩歌,併爲詩歌配圖。

一週多的時間下來,大家摘抄和創作的詩歌達到了近兩百首。我從中挑選了部分圖文並茂的作品製作成了兩本詩歌集。又邀他們自己爲詩集取名,製作目錄,設計封面。最後,兩本集合大家智慧的詩歌集——《彩芸集》誕生了。詩集的誕生同時也見證了大家對於詩歌的熱愛與真情。如此看來,似乎一切都很圓滿,課文學完了,成果也出來了!

但對於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孩子到底掌握得如何?看似熱鬧美好的活動表象下面是否隱藏着一些不爲人知的缺陷呢?檢測的機會來了。本單元測試卷課內閱讀練習(《繁星(一五九》)有這麼一道題:開頭的“母親啊!”要讀出_______的語氣。

所謂語氣,我理解就是朗讀者對文本感情的詮釋。你如何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感情,你自然就會讀出怎樣的語氣。反之,他們不知道要讀出怎樣的語氣,說明他們不理解作者的感情。果然,批閱完全班同學的試卷,幾乎沒有一個人是與標準答案“深情呼喚”相吻合的。一些同學寫的的“溫柔、思念、害怕、生氣、遲緩、溫和”等其實也距離標答很遠。還有些人寫“堅強、沉重”就更遙遠了。

我在思索,他們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是對“語氣”一詞的意思不理解,印象中這些表示心情、個性的詞語就是讀者應該朗讀出的語氣?還是他們以爲這確實就是作者本來的感情呢?回到本單元要素之一:初步瞭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關於前者,我在組織全班交流時有聽到他們發言,而且說的都在點上如詩歌語言優美,詩歌有節奏感、有畫面感、有韻律美,飽含深情等。爲何到了做題就風牛馬不相及了呢?又是惰性知識使然?不懂靈活遷移?

反思我自己,我有沒有進行大概念教學呢?雖然有將整個單元內容進行重組,但在語文要素的訓練上似乎弱化了,因爲我明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指導他們完成實踐活動上。其實,關於“體會思想感情”這一要素,我們在本學期的第一單元就有訓練過,其方法是“抓關鍵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當時都有念茲在茲的感覺,可到了這個單元時卻完全把這一方法給忽略了,只是在一味地讀、讀、讀,通過讀理解詩意,通過讀感受感情,卻並沒有利用體會感情的方法在體會……

如果我有在學習中帶着他們有意識地再次使用這一方法,那麼在詩歌《繁星》中,“母親啊”就是一個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詞。歸根到底,還是我自己沒有將大概念根植心中。

重新翻讀《大概念教學》一書,我找到了確切的說法:大概念教學是以單元爲單位來實施的。按照所對應的大概念的大小不同,可以將單元分爲宏觀單元、中管單元和微觀單元。其中,宏觀單元是圍繞整個學科高位的大概念或者跨學科大概念組織的集合。因爲這類大概念幾乎貫穿在所有的教學中,呈現彌散性,所以宏觀單元容量很大,在一定意義上等同於“課程”的概念。

越是高位的大概念,遷移性就越強,但同時他們的建立也需要更多的案例加以支撐,因此時間跨度也很大,往往是全學段的,也正因爲如此,宏觀單元往往最容易被人們忽視,這也是我們難以建立起高位的大概念的原因。

而我的問題恰恰在於自己對宏觀單元、中觀單元的認同建立還不夠,眼下的大概念教學最多僅僅只是處在微觀單元。正如書中所言:因爲,教材一般都有單元,所以教師也一直按單元進行教學,對單元並不陌生。然而,同樣被稱爲單元,其內在的組織邏輯卻未必相同,從而導致單元的內涵也有很大的區別。以往我們說的單元,更關注的是內容上的關聯性。而學習了這些內容,學生究竟獲得了什麼素養?以及不同的內容主題的單元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並沒有得以深入探究。究其原因,是將單元學習的目標定位於學習內容,而不是立足於發展素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