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张白纸还是自带天性?

新生儿的大脑是一张白纸,他们知道的任何事情都是由经历“写”(经由学习)上去的。这句话对吗?

我之前认为是对的,7年养育孩子的过程,让我发现孩子的某些性格特征、喜好、习惯、气质是先天自带的。

我家孩子刚学会走路,带她在小区里遛弯儿,看到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玩玩具,她会在外围站着观察很久,想凑过去,又踟蹰不前。后来,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境,她都是这种状态。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去游乐场、去外地旅行、去朋友家、上幼儿园前三个月等等,只要是接触一个新环境或者一个新事物,她都要观察很久才逐渐放松自己,慢慢适应环境,或者需要提前告知她,让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她才不会因为太突然而抗拒和排斥。

多次验证后,我把这个性格特征命名为慢热和谨慎,通过回忆和内观,我发现也是我比较突出的性格特质。孩子的某些性格特质很有可能是先天自带的,也就是说,出生时,就遗传自父母的一些性格特质。

产生这个想法后,我还将信将疑,因为这也有可能是我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自身的一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她,促使她这种慢热和谨慎个性的形成,后来又发生一件事,让我确信,父母的某些特质,真的可以遗传给孩子。

我开车带孩子玩过城市的各种公园,我发现只要开过一次的路,下一次再走,孩子一定会看着窗外说:“爸爸,这条路我们上次走过哎!”我空间想象能力和方位感一向很强,但这种能力特质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即无法表现也无法潜移默化,怎么会影响她呢?

有一次,爱人单独带她去一个新地方玩,回程手机信号极弱,爱人开车找路,有点懵圈,全程都是不到6岁的孩子在帮她导航。爱人回来后跟我说起,我确信:孩子出生后一定会从父母处遗传诸多先天性格和能力,而并非一张白纸。

在最新版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中,我的观点被再次印证了。


菲利普津巴多是前美国心理学家学会主席从事斯坦福大学普通心理学教学近50年,从编写普通心理学教材第1版至今已经35年,最新版《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内容修订和增加近半,介绍了心理学领域诸多令人兴奋的新发展。这本书是心理学入门的必读之书,而且特别好读,因为作者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每一节都会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让读者带着疑惑感去阅读这本700多页的心理学教科书。

在第十章的第一节,作者提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的人格是由什么力量塑造的?

作者给出的回答是:

人格是由生物学因素、情境和心理过程共同塑造的,这些过程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个体成长的背景中。

什么是人格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写到:“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人格包括个体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内部心理特征和外部行为方式两个方面。古人云:“蕴蓄于中,形诸于外”,可以作为人格的最好概括。换句话说,使我们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几乎所有方方面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人格。比如之前我家孩子空间感强,内部心理特征是能快速记住所过之处的道路特征,外部行为方式就是帮助妈妈导航,指引开车方向,这就是她的一种人格特征。


从上图中,发现生物学因素是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什么是生物学因素,一是人类通过进化留在基因中的本能,二是遗传自父母的先天人格和潜力,所有这些都在家庭、社会网络、文化的背景下被激活,并展现出来。

我家小孩从小的一个玩伴,一岁多的时候,坐在他家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的建筑工地施工,可以看一上午,目不转睛地盯着挖掘机、卡车、打桩机、推土机等等;不需要任何人指导,就能准确地打开家里各种家用电器的开关和按钮;我家小孩还不会自如地控制5根手指时,他已经会拆装各种小颗粒积木搭成的机械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六岁时,每次玩到一块,就教我家小孩看车标认车的品牌,在家闲暇就用iPad看汽车,各种车型包括内饰都说得头头是道,我经常开玩笑说:“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在你家孩子身上。”他对机械和汽车的痴迷就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引导的先天人格。

作为父母了解到”先天人格“这个概念之后,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是所有的先天人格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在刚被激活的阶段,帮助孩子修正这些先天人格。

前两天看一个视频,长沙至北京的高铁上,一个孩子一直在车厢大喊大叫,其他乘客提出异议,孩子的家人回怼:”你受不了可以坐高级车厢去啊!”“我也没办法,我都用手捂住他的嘴了,你告诉我怎么办?”

近些年公共交通上“熊孩子闹剧”时有上演,很多人都归结为“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熊家长。家长有没有责任?有,闹剧中很多家长的回话诸如此类:

你这么大人了,怎么跟孩子一般见识?

人家孩子还小,你应该多包容!

孩子不懂事,你还不懂事吗?......

可以看到,大人心中有一个假设:孩子小,孩子没有错,等长大了就好了,错也都是大人的错。

不是的,绝不会有家长会教给孩子,上了高铁你就使劲嚷嚷,你就使劲踢前排靠背,也没有做出过错误示范。但这些违背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可能是孩子某种先天人格的外在表现,做父母的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观察、理解背后的动机、情感及心理活动;在外显的初期,通过正确的疏导、交流、沟通、教育,使其修正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人格,而不是任由其自然发展,也不要把希望寄托于长大后自我修正。

第二,养育环境对先天人格的激活并固着于孩子身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因为不识字以及接触社会网络机会不多,所以受到社会网络及文化的影响很少,加之对主要养育人的依赖度很高,人格主要的形成因素就是养育环境,如果家长创造出高匹配的环境,有利于发现和激活孩子的先天人格以及潜力。

例如我家孩子的玩伴,如果他家阳台下面没有工地,又或者他们家住在大山里,小时候根本没见过工程车,估计他“热爱机械,喜欢研究汽车”的天性,就没机会被激活。

我家孩子从小喜欢玩水,坐在卫生间的澡盆里洗澡,都要玩半个多小时想象游戏,我们小区里有游泳池,从两岁起,我每年夏天就抱着她泡在游泳池里,5岁和那个机械小天才一起学游泳,她就学得比较投入,很快就学会了,而机械小天才却放弃了。

现在去专业的游泳俱乐部训练游泳,每次参与训练从来不用父母催,训练多久都不嫌累,上午训练完,下午还会去小区的游泳池再游上一两个小时。

如果不是因为从小的观察发现和生活环境,刚好把孩子“亲水”的先天人格激活了,可能她要等到长大后自我发展时才会发现。

第三,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先天人格,也是在认识自己。

孩子出生后这7年,就是我不断内观,不断自省的7年,通过观察孩子那些先天人格支配下未加任何修饰的外显行为,我在自己身上和爱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些人格的影子,找得越多,对自己的认知也就越准确,同时也能更加了解爱人的人格特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个知人和自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夫妻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总之,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带着遗传自父母处的“先天人格”,作为父母,不是去任意涂写,而是帮助孩子把“先天人格”浇灌成“参天大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