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图式故事,掌控人生剧本

你有没有一些童年经历,让你形成了某些鲜明的人格特点,成年后才意识到严重影响和制约你的人生发展?

我就有。我出生在80年代的双职工家庭。父母在读书的年龄碰上了“十年动乱”,没正经上过几天初中就赶上招工进了县城的工厂。身为长子长女的他们组建家庭后,同时肩负着赡养父母,扶助弟妹,养活自己,经营家庭等各类重担,加之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节俭,把紧巴的日子过成了“算计”。

在我的记忆中,开口要钱买小冰棍,小零食,文具,书,几乎没有成功过,过年的压岁钱总会以“你收到的都是我们给出去的呀”为由收走;读小学,早餐配额一定是1元,中学午餐配额一定是2元,零花钱?不存在的;父母从不会和我交流家里的经济情况,甚至羞于谈钱,唯一记得的关于钱的话就是:“我们起早贪黑节省一辈子,啥也舍不得买,没钱给你”;进入21世纪,我上大学每个月生活费家里的计算是:早餐2元,午餐4元,晚餐4元,一个月300元,从小没支配过钱的我手上一拿到生活费就会迅速花光。小考时,父母答应我考上重点中学奖一辆自行车并去北京旅游一趟,至今还记得六年级我学得有多拼命,晚上做梦都梦见天安门,可真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父母一句:“没钱,别去了!”,让我把这件事记到现在。

这些童年经历使我形成了两个特别明显的人格缺陷:一、毫无金钱观念。手上有钱花得毫无节制,用现在的话说叫财商极低;二,说话做人不负责任,不守承诺,不守信用。

因为这两个性格缺陷,我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毒打,才有意识去弥补,过程中全是艰辛和血泪。


在心理学入门巨著《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有这么一段话解释了我的这两个人格缺陷的来历:

我们可以把人格看作动机,情绪和感知模式的默认设置,以及我们在理解自己和世界的过程中习得的图式。

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对外在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它影响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指挥人们按照特定方式和程式去采取行动。例如我从小形成的前关于钱的图式是:钱可以买东西,但我很缺,渴望花钱成了我的默认设置,所以一旦我有支配钱的机会,毫无规划意识,想花就花,买东西只问想不想,能不能,从不问值不值;父母不兑现去北京的承诺,让我习得的图式是:承诺不需要遵守,可以随意更改,使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随口答应却不兑现成了一种常态,没有责任的概念,完全是不靠谱的典型。

深植于大脑中的图式,就像操作系统的后台,当外界对系统输入信息,这个后台会自动给大脑讲一个故事,并生成一个剧本,指挥系统按照剧本演出来。

有一个男孩,出生在政治世家,小时候家道中落,父亲欠了这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经常被当地人嘲讽和唾弃,这段经历让他形成了鲜明的性格特征,第一,非常害怕失败,第二,渴望获得认可和爱戴。

后来他不断进取,拼命工作,当上了美国的副总统,并在时任总统遇刺后,临危受命继任总统。而实际上,正是因为害怕失败,本来他们党派当选总统的本应该是他,他在决定竞选时犹豫不决,一拖再拖,后来遇刺的总统约翰·肯尼迪才被他们党派的大佬们指定为总统候选人,这个男孩就是林登·约翰逊——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之一。


为什么呢?因为他固化的图式不断讲着“怕失败”和“渴望爱戴”的故事,生成的剧本,使得他在当总统期间发动越南战争,从1965年派出3500名美军到1968年,美军在越南增加到55万,又因为战争一直无法获胜,不得不欺骗媒体和民众,甚至不惜通过借款来应付不断飙升的军事开支,最后发现连这场战争的导火索都是林登·约翰逊撒的弥天大谎,美国民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强大自信,经越战一役荡然无存,年轻一代对国家、对总统失去信任,反战情绪非常高昂,这一切都源自于林登·约翰逊的图式故事。

如果人们总是被不好的旧图式控制,那都会像林登·约翰逊一样惨淡收场,好在这些后台设置可以更改、替换、升级。如何改写自己的图式故事,进而掌握自己的人生剧本呢?

第一,学会改写与情绪有关的图式故事。

人的情绪几乎都是一触即发的,原因就是大脑后台安装了好多先天直觉和后天形成的图式,他们就像枪的扳机一样,外界对我们的刺激只要触碰到这些扳机,大脑自动就会给我们生成一个故事,紧接着身体马上就会分泌像肾上腺素一类的激素,于是产生的情绪并随之按照该图式指定的剧本行动起来。

比如你正开着车过一个路口,听着音乐和同伴聊着天,突然一辆小电驴从视野外冲进你的行驶路线,你会非常迅速地切换成紧张模式,脚踩上刹车,车子减速,小电驴险险地从车头擦过。你边平复着砰砰跳的心脏,边骂着那个不要命的小电驴,这个过程都是在全自动的情况下瞬间完成的。

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人们后天形成的图式也会因人而异,情绪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觉得没事有些人不喜欢,但也可能有些人会情绪反应非常激烈,为了不被固有的图式控制,尤其是那些会产生不良后果的情绪出发图式,必须学会改写图式故事,

改写图式故事遵循“意识——识别——分析——探寻”的路径,每当情绪来过以后,有意识的把它记录下来,写出情绪诱因,然后试着找出背后的图式故事。

每次记录情绪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这是什么情绪?导致它产生的外部导火索是什么?

2,我的图式故事是什么?

3,可以有哪些更好的图式故事呢?

经常练习不断坚持,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同类事情,旧的图式故事不会那么快的跳出来,甚至已经可以直接启用新的故事来应对。

比如有一次我网购的货物出了问题,于是我和客服沟通,他非常不讲道理,而且爱理不理,我当时就很生气,于是把情绪记录下来,我写道:今天我跟某某客服沟通,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

第一,我生气了,情绪诱因是客服不讲道理,而且爱理不理。

第二,我的图式故事是我花钱消费,但这个客服不尊重我。

正视情绪诱因后,我仔细思考:遇到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可以一笑而过,为什么我会生气呢?如果我和他争吵,我生气的时间会更长,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吗?并不是,只会更糟。第三,尝试改写图式故事,那个售后不讲道理,是不是因为他那天心情特别糟糕,可能发生的很倒霉的事,可能和家人吵架了,甚至家里出了什么事让他无无心工作,或者他还没有受到很好的培训,只是做了他当前能做到的,和他尊不尊重我,没有关系,为什么不改写成为“每次和不讲道理的人打交道都是一次有效沟通的练习”,解决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能帮助到他,这样是否对我们都更好呢?

一直这样刨根问底,积极寻找答案和解决方式,建立新的图式故事,也就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等这种记录越来越多,新的图式故事积累成自动反应,再碰到不尊重自己的情形,我就会反应出“训练有效沟通的机会来了”的图式故事,就不会再生气了,而是练习的欣喜。

第二,用“和而不同”取代“二元对立”

所有图式中,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最为常见,就是以简单化的,绝对化的,极端化的方式给自己讲个故事,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不是爱就是恨,不是赢就是输,不是天堂就是地狱,不是你的就是我的,没有中间地带,没有折中。

《中庸》指出:万物相遇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第三十章),意思是说世界万事万物是互相滋育的关系,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是非此此即彼,我赢你输,更不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零和游戏,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同时存在,共生共荣共行的,不是相互对抗,相互抵制,相互冲突的关系。

因此,在现实中要允许不同的声音、主张、观点的存在,不能因为对方没有按自己的期待的图式和剧本来表现,就启动对抗模式。

怎么做呢?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在面临不同的主张和看法时,能够自觉的学习和吸纳,从而在这种学习和吸纳的中生成更合理的图式,而小人则是主张简单的追随和模仿,喜欢党同伐异,认可一方就排斥另一方,接受一个就不接受另一个,没有成功就是失败。

所谓“和”,就是中和,不偏不倚,从容中道,平衡而和谐,不绝对,不极端。

《道德经》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同时存在,偏向任何一方都是不合适的。

比如我3-6月,用了100天,从170斤减肥到140斤,没有狂运动,也没有节食,而是调整饮食结构,每顿三大营养素都要有,每顿都要吃,不挨饿,减少碳水摄入,适当运动,保证睡眠,综合各种饮食法的底层规律,制定自己的饮食计划和食谱,整合各种健身方法和自己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适应自己的居家健身规划。即使到了七八月份,由于工作原因,我没办法健身和每天自己做饭,我已经调好了饮食习惯,学会了营养平衡,因此这两个月没有出现体重反弹的现象,我用的方法就是和而不同,不采取任何一种极端的方法,而是综合考虑和吸收各种方法的精髓为我所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饮食和锻炼路径。

第三,修炼自己的道心。

《尚书·大禹谟》有一句话:人心惟微,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南宋思想家朱熹视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十六字心传。

我只讲一下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浅见。《尚书》是一本古代政治家语录,“谟”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领导人讲话,大禹谟就是大禹讲的话,他说人性分两种“人心”和“道心”,所谓“人心”就是指追求自己私欲和妄念、贪得无厌的心,那种看见利益就起心动念,就想据为己有的心;所谓道心就是,人性中本来就有那种纯净的心,良知的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是想告诉人们,人性中的欲望之心,大部分是危险的,是让人堕落的,可是呢,人性中的良知之心又是那么的微小。坦率地讲,我看到这句话,无比的认同,我童年经历形成的两个性格缺陷,只是我“人心”中挑出了讲的两个,红尘之人,谁不是在“人心”和“道心”的共同驱使下,滚滚向前。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有关“道心之微弱”不能战胜“人心之危险”的事例,可谓比比皆是。

我曾经听一个学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在风景非常秀美的小山谷度假的几个大学老师们,发现民宿前清澈见底的小河中有一群20几岁的小年轻,在河里戏水,于是也纷纷下水游泳,这个学者游累了坐在河边树下休息,不一会,另一位50多岁的教授也从河中上岸,闲聊之下,问道:我不是学中国思想史的,每次看书看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危就很费解,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名学者在那个当下抓住了教授的一个细节,说到:“老兄,你看哈,你和我在聊天,但是眼睛一直不自觉地瞟向河中的小年轻,就是你的人心,而你想看又不敢看,就是你的道心在起作用。”那位教授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人心,什么叫道心。


一个人在能改写引起情绪的图式故事,也能用“和而不同”的图式去理解这个世界,还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道心,孟子曾经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就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都有一份良知和浩然正气,可问题的关键,面对人生种种考验和诱惑,怎么样才能永远不丢掉自己的赤子之心。

个人的观点是: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读那些经过时间的筛选还存在于世的书,用和而不同的智慧去读,在现实中去实践,修炼自己的道心,把微弱的道心炼强大,形成可以抗衡“人心”的图式。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慢慢认识到,西方建立的心理学体系就是想用科学和量化的方式去度量“人心”;当我看了很多历史类的书籍,慢慢发现,世上的事情,没有新鲜事,除了表现形式不一样,里面的规律是一样的;当我读了很多思维类的工具,慢慢去感受自己思考的方式,才会感知图式的运行方式;当我读了很多中国传统经典之后,慢慢发现,中国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需要在人生阅历中不断觉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才能让道心做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式,每天讲着故事,编着剧本,和自己和世界互动,讲好你的图式故事,生成掌控人生的好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