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我的倔強(jiang)

【1】葉落歸根的不解

百年前的某一天,一艘西方的郵輪穿越清晨海上的迷霧,朝着東方駛來。

近了,近了,太陽穿過霧氣,遠方的海岸依稀可見。船上頓時熱鬧起來,有人熱淚盈眶,止不住的眼淚和相思苦。

隨同這些人在一起的,還有好幾口棺材。

一位漢子想着,終於要送到了,終於能了了老鄉的心願。然而,他們這些人,終是沒有踏上故土,船在距離海岸線幾百米時失火了,一船的人連同貨物,葬身茫茫大海。

他們的歸家之路被這意外永遠阻隔了!

以上這些,不是憑空杜撰了,這個故事我在一本雜誌上看的。

這艘船是從遙遠的地球那邊駛來的,船上的許多人是在異國他鄉長期從事苦力的華工,有人一走就是十幾年,甚至更長。

那幾口棺材也是真實的棺材,裏面躺着的也是東方大陸的,我們的老鄉。如果衣錦還不了鄉,就把自己的屍體拖老鄉帶回來,屍骨也不能流落他鄉,埋也要埋在故土上。

曾經,我們的老鄉,流落在外的華人,總是捨不得這片故土。

想想百年前,這片神州大地,軍閥割據,列強虎視眈眈侵佔瓜分,運動、暴動,洋貨擠壓,該往哪裏去,哪裏是出路,似乎一片霧茫茫。

這片土地上的人,生活的並不富裕,仍做最苦的工,換來可憐的維繫生計的憐憫。

許多人爲了生計,爲了尋找自己謀生的路,遠走他鄉。許多的人下南洋,或者走得更遠,爲的是喫飽飯、穿暖衣,爲的是能好好活下去。但無論走多遠,他們中的許多人,總想着什麼時候能踏上回家的路。

他鄉雖說也苦,也受人欺負,但只要肯喫苦,肯用苦力,老闆還是看在眼裏,工錢還是對得起良心。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他鄉雖好,但總歸是異鄉,故土難離呀!

曾經,那些飄零在外的華人,讓他鄉的人歡喜,讓他鄉的人擔憂。一方面受人歧視,融不進人家的圈子,一方面出來就是掙錢,掙好錢了回家過小日子,我也沒有留下來的意思。我們的鄉親,有過懦弱、悲憤,但自立自強、愛家愛國,難捨的鄉情,永遠是我們民族的記憶。

要知道,最早國家層面出臺不公平法案區別對待華人的是美國。讓你參加社團你不幹,讓你明天上街遊行,你說老闆的良心還湊合,人家休息,你加班,人家幹8個小時,你幹10個小時,這誰受得了,這是工友層面。在企業和政府層面來說,你能幹,聽話,要得錢還低,老闆非常開心,但是不在當地娶妻生子,掙了錢就要回去,就往老家送,作爲以移民立國的美國,這怎麼受得了呢。在各種因素堆積下,這個法案就出臺了。

這個事情,也有人從歧視鏈的角度來分析。歧視鏈這個東西,無處不在,你想想你現在站在大街上,往四面八方看看,想一想,那個地方的人你覺得日眼的很,你就不喜歡。咱們國家,你內心默默算一下,這種情況是不是有?在當時,華工應該不是最不受人待見的,你想想。

當然現在隨着社會進步,各種思潮的碰撞,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四處移民的不少,全家移居定居的也有,但有些東西,有些印跡,是融在血液裏的,是改變不了的。

再說說另外一個真實的事情。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處於焦灼狀態,歐洲遍地用工荒(由此看來,人口基數多麼重要),天津、山東忽然冒出一些公司,廣告很誘人,走吧!來吧!在遙遠的美麗的某某萬里的異國,工作輕鬆,天天能掙金幣,你將成爲富翁,你將享受榮華富貴,機不可失,人數有限!

就這樣先後有14萬華工來到了英國、法國等國家。當時挑選華工是非常嚴格的,看牙齒,翻眼皮,基本上都是身強力壯的。即使這樣,有一些人沒有留下姓名,還沒達到目的地,還沒有看到傳說中的滿地是金子的地方,就死在路途中,永遠的逝去了。那些到達的工友,從事最苦最累,別人不願意乾的活,甚至在距離德國機槍50米的地方挖戰壕、排地雷。中國人無畏無懼,執行力強,聽話,效率高,這是當時西方人的共識。

老闆給錢,就得給人家好好幹活,不能偷懶。華工也樂觀向上,一些人買了西方的新奇東西,還拍照寄給遠方的家人。與國內比,華工覺得總算出力能填飽肚子,工錢也不克扣,更要好好幹,說不上人家還要漲工資呢。

華工的付出和表現,給當地居民、給歐洲的士兵、軍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法軍元帥福熙也忍不住感慨:“中國勞工是世界一流的工人!”。一戰結束後,法國的美女覺得華工勤勞可靠,據說有3000名華工留在法國當地娶妻生子,這也成了後來巴黎華人社區的起源。

有一些華人死也要回家,一些人因種種原因留在了當地,成了華裔、成了移民。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你看英國、法國、美國許多城市存在的唐人街、中國城,逢年過節還要耍個龍、舞個獅,鬧個元宵啥的,在這些地方的小超市,你還能買到小板凳、火鍋底料,掃把、簸箕啥的。

這種現象,也許這個世界獨獨一份,找不出第二家來。

記得當年錢學森懷着一腔熱血想方設法要回到祖國的懷抱,要報效祖國,建設祖國,捨棄美國的繁華富足。當年美國設置重重阻隔,充滿了兇險艱難,依然阻擋不住回家的路。

這也許就是華夏兒女的真實寫照,這裏面隱藏着什麼,隱藏着民族的祕史嗎?

【2】東方之珠從未遠離

有個作家叫龍什麼應什麼的臺,不說全名,主要是怕文章被莫名不見了,就是這個女的,以前大家印象挺好,不過這幾年似乎因爲言論,被大家聲討,你懂得。

2016年她在香港大學做了一個演講,主題的名字是《一首歌,一個時代》。她講到,“一首歌能夠經歷數十年依然不被忘記,是因爲它是時代、是歷史,更是每一個人的回憶與安慰。

後來她問觀衆,你們有沒有人生中的啓蒙歌?是哪一首呢?

一位中年男子拿起話筒,沒有鋪墊、沒有醞釀,用着不很標準的普通話說:有一首歌是我進大學的時候,師兄們教給我們的《我的祖國》。

她有點不太相信,有嗎?能唱幾句嗎?

這位中年男子開始唱起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她想也許這首歌只有這位男子會場,其他人可能聽都沒聽過,於是問道,大家會唱嗎?

會場的歌聲開始嘹亮,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沒想到不少年輕的大學生也會唱這首歌: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龍作家有點尷尬地說,啊,大家都會唱?!我不知道這首歌,沒聽過。說她不知道這首歌曲,我不知道真假,也許她不願意承認罷了!

這麼多年輕的人心裏裝着這首歌,這也許就是現實的一角,香港青年真實的一角,內心一直有種國和家的情懷。

其實香港從未遠離,一直在祖國懷抱。前兩年發生的事件,就是被一小撮人背後鼓搗的。就像若干年前發生的那場學生活動。一些年輕人,少不明事,被人利用了。我們還是要看主流,看真實的民衆。

要知道香港多少年被殖民,殖民者奮力地刪去我們的文化,去除我們的歷史,我們多少人後來在努力地找回我們失去的,我們原生的文化。

要知道,香港人是厚情的,98年洪水、2003年非典、汶川地震來,只要祖國需要援助,每次次,來自香港的捐款是最多的,這是不爭的事實。每次捐款,香港普通人民是最積極的,這是割不斷的血脈相連。

香港必將更加繁榮,成爲更亮眼的東方之珠。

【3】回家的路終不會遠

詩人余光中有一首詩《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想跟一句唐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不知道現在大陸對面的那邊的鄉愁還有多少?但我想只要文化沒割裂,我們還是一家人吧。

放大手機地圖,灣灣有南京路,有刀削麪,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臺灣省的街道名稱對我們沒有疏離感,猶如你走在任何一個省、市、甚至縣城——廣州街、長沙街、南京路、重慶路,等等。

2022年8月7日晚上,華春瑩發了一條推特:“百度地圖顯示,臺北市共有山東餃子館38家,山西面館67家。味覺不會欺騙。臺灣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終將回家。”

這是味覺上的,其實文化上的幾乎一直在延續。

有多少人熟悉瓊瑤的名字,有多少少女曾經讀過她的書,又有多少人看過她的影視劇,曾經那部一到放暑假就播放的《還珠格格》陪伴了多少人,陪伴了多少人的童年。一部部瓊瑤的小說把多少少女的青春打扮的花田如夢,成了最開心的年代。聽說還有席慕蓉。

一代女神林青霞,多少人的往事回憶。當年的小虎隊令多少人難忘,12年前春晚小虎隊的再聚首,總是難忘和不捨,總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這裏面分什麼這邊和那邊,我們都是一樣的,一樣一樣的。

那個寫下在撒哈拉沙漠寫下故事的三毛,那個流浪的三毛,那個孤獨的三毛,印刻在多少人記憶裏,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爲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還有白先勇、蔣勳、南懷瑾這些文化大師。

如今,周杰倫依然那麼的火,兩岸同此涼熱。還有前一段時間歌手劉畊宏因爲跳健身操而走紅。只要給一個合適的點,我們定能引燃內心深處的相互認同和傾力相捧。

因爲輿論管控的不一樣,大陸這邊去灣灣那邊的明星並不多,但這邊的影視作品、文學經典一樣的火熱,早些年《瘋狂的石頭》也是火成一片,近兩年《人民的名義》也是長期佔據收視率高位。

四大名著一個也沒有少,灣灣故宮裏的寶貝還是承載這我們民族的記憶。

以上種種,說明我們的文化根源還在,那麼的容易共情,容易相互共鳴。

只要文化部割裂,我們大概率不會分離。

雖然灣灣的個別極端分子在奮力表演,但灣灣民間的生活傳統、民俗大致是一樣的,多少年都未變,過年迎財神,舞獅耍龍,鬧社會,炸鞭炮,給壓歲錢林林總總,總是和大陸這邊一樣一樣的。

有媒體評價到:春節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承載着海峽兩岸亙古不變的文化與情感聯結,不管每個人心中的年味是濃還是淡,過年總是兩岸中國人最歡愉、最具儀式感的時刻!

越來越多的灣灣青年也漸漸走出來了,走出來的他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然後,然後那種文化自豪和認同不自覺就回歸了。

我想只要把握大勢,加強文化的紐帶和聯繫,只要文化根系連結,只要我們的民間煙火相同、相通,唱着共同歌,聽着共同的曲子,也許在某個轉角,某個時候,改回來的時候到了,灣灣總就是要回來的。

我相信,那個這些年鬧騰的彎彎,其實終是沒有走遠,所謂的遠其實是附在上面的虛弱。

【4】民族的密碼沒有遺失,不過何處何地

曾經我們是農耕文明,傳說中的后稷,黃帝的玄孫,就是他開啓了農耕文明的時代,被譽爲農神。在後稷時代,我們的先祖從逐水草的遊牧慢慢向定居農耕過渡,華夏兒女漸漸懂得播種五穀,獲得相對穩定的糧食來源。

孟子老人家也說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曾經,我們知曉,許多的文字材料都有這樣的描述,說我們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根本。的確,到今天爲之,我國農民的人口還佔着絕大多數,我們的耕種還依靠廣大的農民伯伯。

如果你有空,走入隨便任何一個村落,你能從許多人家的大門門頭上面的匾額讀到“耕讀傳家”四個字。中國人對耕田種地、讀書做人很重視的,不是有句罵人的話“五體不勤,五穀不分”。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的基因裏也許藏着種種種的密碼,天下萬物,一切皆可種。國內種不下,都種到國外去了。

看到一條新聞,一位姓趙的男子,23歲就到西班牙,起先是開超市,後來開超市種菜就一起弄了,越弄越大,反正成了當地種菜亞洲第一人。

中國人到處創造自然景觀,都把菜種到迪拜去了。有一個人叫孫建省,就在迪拜50公里外的沙漠上開幹,動物糞便改善土壤,國內的大棚找着往過挪,結果在沙漠了種出了黃金。要知道,在迪拜一個洋芋,就是土豆都敢要你國內幾斤豬肉的錢。

別人沒想到的事情,中國人想到了,別人沒幹成的,中國人幹成了。

當然,以上幾例是從經商致富發財的角度出發的,有更多的華人到了國外,種菜種瓜是屬於不自覺,發自內心的一種必然。

在西方如果你看到花園裏種着,大蔥、芥菜的,肯定是中國人。推開門望着綠油油的油菜、翠綠的蘿蔔纓子,那開心的勁頭,誰能體會呢?

中國人喜歡種東西,這怕是天生的,你自己瞧瞧你們家,怕你家陽臺上可能也種過茄子、西紅柿吧。反正花花草草的,肯定沒有少種。儘管成活的不多,大多都被辛勤的婦人澆水過多,早早枯萎了,但是拔掉舊草,再來一盆新的,生生不息。

據新聞上說,在美國耶魯有個中國爺爺奶奶村,住的都是高學歷人員的父輩,來這裏帶孫子。他們發現耶魯大學的北面有些荒地。這個真不像話,地怎麼能荒呢。於是,爺爺奶奶紛紛行動,結果這塊土地上就長出了韭菜、香菜等等啦!

我想不讓養雞,主要是攜帶鴨鴨、雞仔、豬娃子難度較大,要通過防疫檢驗,要不然華人聚集的海外院子,也可能雞鴨成羣呢!

也許種菜就是中國人的國民技能,更準確來說是天賦本能。也有許多的國外當地人,也開始變得勤奮起來,開始學着種種種。西方人跟着種,他們算的是經濟賬,中國人種菜誰算經濟賬,天生就喜歡,不讓種渾身不舒坦。

2022年,看到這麼一則消息:我國第38次南極考察隊抵達南極中山站和長城站,剛到不久便培育出了新鮮的蔬菜,隔壁喫肉快喫吐的俄羅斯人得知消息後,都快饞哭了。他們激動地來到我國科考站,排隊蹭飯。

這,這,這都沒法形容了,借用別人的一句話,每個中國人的身上都有一段寫進DNA,刻在骨子裏的“種菜種瓜種花種草的基因”。

我們的民族就是這麼獨特,風景別緻,撒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會散發着不一樣的光芒,自理自立,成爲別人的榜樣,成爲別人的口碑裏的讚美。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大融合,這個民族包容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印跡、文化承載,血與血的交融,基因與基因的相互鏈接共生,就這樣一步步,經歷苦難,經歷波折,一路走來。

沒有完美的民族,也沒有完美的人,所謂人無完人,我們也許有劣根性,但我們有包容,就像當年甲午風雲後,那麼多的人東渡去日本,我們虛心學習,我們有決心,我們一定能行,一定能趕超。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是優秀的,百花爭豔纔是春,只是我們的這個民族有更多的色彩,更多的斑斕,藏着更多的密碼。

五千年文化傳承,一定有着我們參不透、猜不出來的原生密碼。

祝願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未來行穩致遠、更加璀璨!

全文5439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