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想下蛋的母鸡

好久没写简书了。上周点开一看,最近一篇文章的更新时间停留在2021年8月8日深夜,距今已过去10个月整。

在这段沉默的时光里,我每天除了忙着为五斗米折腰,碎片时间还在忙着看各路文章。有文字输入才有输出嘛。就像武学大师,动不动就闭关修炼。等着他重出江湖的那一天,必然石破天惊!

要不怎么说我想象力丰富呢?真实的情况是:这一年我的确如饥似渴地拜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舶来品,如《飘》、《老人与海》、《基督山伯爵》、《海底两万里》、《红与黑》。也有本土的文学大师所写,如:梁晓声的《人世间》,叶广芩的《全家福》、《采桑子》、《状元媒》以及她所有的短篇小说。更有微信公号大咖“子鱼ziyu”,有声平台“bobo的悦读时光”……

总之,过去的一年,我就像一只饥饿的饕餮,常常囫囵吞枣地吃着各种类型,各路平台的文章。他们的出现往往呈直线性——我先是通过收听“bobo的悦读时光”听到子鱼的《我不是钟无艳》,觉得有趣然后就跑去微信公号搜出“子鱼ziyu",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这个公号精彩纷呈(这里并非为她打广告,我认为能够来到这里的人,一定是热爱文字的人,本着好文共享的原则,在这里推荐大家去看看,我在我的朋友圈里也经常安利她的文章。)

里面有十大行业故事,加上她本人的,一共是十六个板块。行业故事里都是我们身边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故事真假参半,或教化或感化或让你茅塞顿开。也有文字集大成者,如叶广芩。她是子鱼本人非常喜欢和崇拜的一位作家,所以读了子鱼,我就马不停蹄地读起了《全家福》以及叶老师的其他作品。你不可能活在多种时代,多种人生经历里,但是读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讲述,你被带入进去,就能体验到多样的人生。所以,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旅行。

梁晓声的《人世间》也是如此,带你跨越三代人看历史的沧桑巨变,看人物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又跌宕起伏的经历。这样一来,我们虽然没法增加生命的长度,却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读完了吸收消化了多少,我无法量化。不过的确是饱了眼福,饱了耳福,最终福至心灵,读别人的故事,解答自己的困惑。不要觉得我在吹牛,真的是这样。(后面我会举例说明)。

但是,我却没能像武侠剧里的大师,闭关出来就功力大增,写出锦绣文章。相反,看得多了,眼界打开了,格局打开了。就越发看不上自己写的那些东西。觉得那堆文字就像小儿过家家时,手里用来冒充米饭的沙粒,幼稚得拿不出手。当然,我也不肯再轻易发表文字,怕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

我想我现在是否成了某个80后写手说的那样:“看了书后,我却懒得写。我最恨人家看了书就像母鸡下蛋一样,炫耀不止。”我想我现在大概也有老母鸡想下蛋的心情,但的确不是为了炫耀,不过这件事我没法自证。

我在前面说过,读了别人的故事,有些事情我就不再困惑,现在就来举例说明。子鱼的行业故事里有个“小三系列”,还有个“哭丧人系列”。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系列。我本人三观坚挺,痛恨小三儿,不过婚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偶尔也会让我心生悔意,想跳出围城去看一看。不过自从看了这个系列,我就把那些个想法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当然我最钟意的是“哭丧人系列”,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因此这个系列的故事往往都发生在月亮底下,所以难免有些神神叨叨,有的还有点恐怖,(胆小慎入)。其实我也不是个胆大的人,一个人睡觉还要开灯的那种。不过,因为我生性敏感,所以读初中时就有点多愁善感:我为什么要活着这类的终极命题,偶尔会冒出来困扰着我。而且从小到大,我看到过很多次科学解释不通的东西,(就是人们通常说到的灵魂)。身边有的人相信我所看到的,有的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过。

这个系列的故事,证明了灵魂是存在的,不是迷信的那种。无论故事多么的光怪陆离,核心都跳不出“因果”二字。我们一生的际遇跟性格有直接关系。不过它也像是一场因果循环,只不过有的是良性循环,有的是恶性循环,也有的兼而有之。总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对了。

总之,蛋也下完了。至于,你是拿去煮还是蒸,随便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