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心育 | 师爱:无关性别,只合人心

□ 文| 康磊

案例《男班主任,也可以细腻有爱 【黄坦】 》感悟——



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则是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情感。

对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师生而言,能够平稳相处数年,并由老师指导孩子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确应有父母般的关爱在其中。

在我看来,师爱是一种父爱与母爱的融合。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

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

她不需要习得,也不能恩赐,不能创造,不能控制,持久而稳定地伴随着“无论发生什么事,我相信妈妈都会拥抱我”的安全感;

而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赢得的,会经常伴随爱会消失的恐惧感,但是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通过实际行动顺从赢得的。

如果用《西游记》中的人物来比照,观音就象征着母爱,而如来则是父爱的隐喻。

孙悟空顽劣至极,大闹天宫,搞得天界一团糟。最终玉皇大帝只得请来如来佛祖,如来将孙悟空困压在五行山下,许诺五百年后,将有一个西天取经人从此经过,方可揭下咒语,得以解脱。

但孙悟空必须保护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仙成佛。

当初,在万寿山五庄观内,孙悟空一怒之下打毁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不得不四处求情救活仙树,在无奈之下,求到观音那里,观音菩萨并没有责怪悟空,拿着玉净瓶前去救治,为师徒四人解了危困。

从这两件事来看,如来多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孩子只有达到他的要求,才能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观音则像慈爱的母亲,永远是孩子的庇护者。

有人说:老师是伟大的。师爱更是伟大的。

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性,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爱是母爱与父爱的结合,就是拥有观音与如来合体的神!

作为老师,既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又要对每个学生提出教育的要求。

马克斯·范梅南是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他的现象学教育学理论。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对新型教育关系的构思,即“替代父母关系”思想以及“教育爱”的理念。

师爱就是“类父母”的身份,是父母之爱的融合。

尤其在寄宿制的学校,孩子离开自己的家庭到校求学,终日陪伴他们的成人,就是老师。

老师只有做好既接纳孩子,又要求孩子,才能做好教育工作,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同行者、引路人。

这就无关老师本人的性别。

男老师可做到严厉而细心,女老师也应该做到温柔又坚定。

师爱无关性别,师爱只合人心。

从老师本人成长而言,成熟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自已人格健全成熟的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到中年期,性别角色会日趋整合,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即出现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变化趋向,这种“男女同化”的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

这无关职业,也无关性格,只是阅历使然,年龄使然,人性使然。

肖川教授说:教育是一群不够完美的人,带领另一群不够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 。

教育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让我们做一个既关爱学生、又规范学生的好老师吧!

让我们共同追求一种圆融通达的人格,成就自我的完美人生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