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愛國主義思想,不可只講大道理

每當我們在上課時遇到不好好聽課的學生,一般情況很大可能會給他們灌輸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雖然說“育人成才”是我們心中期許,但有時候不能操之過急,尤其是每當我們情緒不理性的時候,比如遭遇了極大的憤怒或者委屈,更不能把心中的真實想法像濤濤洪流一般一股腦兒地傾瀉出來。

這在一般人看來是發泄情緒的正常方法,但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羣稚嫩的兒童,他們還沒有建立起相對穩固的紅色思想,偉大而高尚的英雄形象還停留在半信半疑的階段。有時候學生對書本上的內容不太上心,卻對老師無意間說過的話格外在意,這便是身邊親近之人的潛在影響。

如果貿然去跳過緩慢而艱苦的過程培養,直接去渲染理想主義的大無畏精神,這將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與老師的隔閡進一步擴大。一方面源於學生的適齡心理老師並不能感同身受,而另一方面這些優秀的品質在老師、家長身上並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假如,社會陷入一種追名逐利的現實主義,那麼對於他人的奉獻與關愛將成爲衆多媒體追捧的焦點。然而隨着信息技術的告訴發展,如今的英雄形象面臨新的挑戰,任何正能量的背後都可能會面臨負面輿論,這會導致做一個好人的成本越來越高。我們要教育學生心存善念,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因爲個人的好心去滋生更多妄圖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慾望。

當然,再多的書本事例抵不過一個活生生的人。老師和家長在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在傳播愛國主義思想時,是否能以身作則爲他們樹立一些榜樣作用。單一的說教並不能引導學生進入自我精神與品格的修繕,在我們紅色傳承當中似乎也存在刻意去呈現捨身取義的偉大情節,從而在人們心目中成爲一種遙不可及的精神嚮導。

借用英雄人物的勵志故事,去啓發學生的對於黨和國家的熱愛,一定要接地氣,讓偉大的人格在細微之處的做法當中產生深刻觸動,引發強烈共鳴。老師與家長的德行應該有意向他們效仿,不要讓學生時常處於自私與無私的矛盾當中,要試圖發掘內在的關聯屬性,讓每一個與學生童年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都能成爲思政教育的一面旗幟。

不只是書本纔是傳播愛國主義思想唯一途徑,真正對於黨和國家的關心在於生活與學習細節當中,比如說當我們談到一位英雄時,我們能從這樣的事例當中得到哪些啓發,而不是一昧以道德的標準去評判學生的選擇。當學生對於某種現象提出質疑,要與他們進行基於平等環境下的友好辯論,從而產生對於國家政策方針的信賴,激發他們立志報國的決心與動力。

我們也要給學生說明一點,愛國不只是上前線拼命,也不是在網絡發起道德譴責戰,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做人,實實在在地做事。每一個階段愛國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當前階段的學生只要好好學習,便是在奮勇殺敵,而我們老師也要爲人師表、勇擔使命,不要讓被鮮血染紅的旗幟在青少年心中倒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