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日陳佳鍾老師前世催眠的隱喻

7.31日陳佳鍾老師前世催眠的隱喻

非常幸運的,7月31日下午15:30左右,被陳佳鍾老師催眠,穿越到來世,原來我是一個進京趕考的落魄書生,在第一次應試失敗後,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鼓勵後發憤圖強,終於金榜題名榮歸故里。帶着那份榮耀回到今生。 帶着那份覺知回到現實,培訓結束後,我開始試圖尋找份穿越後面的隱喻。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找到了三個,它們都是生命中重要的時刻。如陳老師所說,它們是來讓我修通的。

 一,高考爲什麼失敗

首先,進京高考很好理解,那是我一個高考情節的投射。爲什麼第一次會失敗呢? 你是要趨近自己的目標(想要),還是要回避目標(不想要),這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第1種你會有和諧的熱情,另外一種你是強迫性的熱情。 不要爲了迴避自己不想要的東西而設定的目標,那是帶有強迫性的熱情;而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標,這才具有和諧性的熱情。

 30年前高考的時候,我爲了父母的期待——改變家庭的命運的願望強壓自己去學習,那時候絕對是有一種強迫性的熱情,非得要考上自己想要的大學(似乎考上就萬事大吉),可是內心對這些考試及學習卻是深惡痛絕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高考結束的時候,我把那些考試相關的材料全部都燒掉扔掉——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有共同的經歷——甚至到了大學裏面開始放縱,不太願意學習,甚至沉溺於其抑鬱困惑,這是一個相當慘痛的教訓。

 另外一個是最近的一個例子,最近因爲工作變動,選擇了一個自己並不怎麼喜歡——爲了不被人家投訴說自己老是待在家裏,選擇了一個不合適自己的工作,結果做起來相當的不順,處處有約束讓你自己有一點窒息的感覺。只能靠強迫症的熱情是持續一陣子,但是內心很清楚,那並不是自動自發的內驅動力,所以會有很大的侷限性。

所以,以後我會審慎的對待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並且做好規劃,而不是匆匆忙忙就爲了迴避某一件更壞的事情,而選擇一個不怎麼合適自己的目標。三思而後行。 我會對我的兒子說,追求你喜歡的專業和女孩,聽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的聲音,不要害怕別人的評論,勇敢做自己。

二,我一直以來試圖壓抑對自己父母的憤怒

在這個前世的夢裏,我其實刻意迴避了潛意識對自己父母的憤怒,這是我一直以來的防禦策略,就是忽視和迴避。 弗洛伊德提出了潛意識這個概念,他認爲,是那些未曾被自己清醒的意識到的想法,決定了我們的很多行爲,甚至是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你的人生不是由命運來決定的,你的人生是由你自己的潛意識來決定的。

 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一句話,她說要注意你的想法,因爲會決定你的行動;注意你的行動,他會決定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他會決定你的命運。 這個想法,有些是你意識到的,有些是你不曾意識到的想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你不曾意識到的潛意識。

 我經常碰到一些家長在跟我聊天,他們說,其實我也想對孩子好,我也不想對孩子發脾氣,但是不知道爲什麼一看到孩子不聽話寫作業慢,我就一股無名火就冒了出來,我就忍不住就打了他罵了他。 我也不知道爲什麼,然後後來後我又跟他道歉,這個事情好像就在那邊死循環。

 我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怒火,你的怒火很可能來自於你不曾意識到的。比如說,原生家庭給你的造成的創傷。 一般我會問他說,以前你的父母是不是也是這麼嚴厲的,大部分家長都會很詫異的說,當年他的父母也是如此嚴厲的對待他。並且他們也認同了自己父母的嚴厲的做法,也用嚴厲的要求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說,這可能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恨意和怒火。 《原生家庭》裏面曾經說到說,如果一個人在童年的時候,對自己的父母有一些恨意,當一個人被批評指責甚至打罵的時候,他的自尊是會受到極大的削弱。 並且他的內心總是難免會有一些怨氣的,而這股怨氣在孩子小的時候是沒有被覺知的,他可能會把這股怨氣放在自己的潛意識裏面。 而當這個孩子自己成爲父親,並且看到自己的孩子,又犯了以前我自己犯的錯誤的時候,他又會勾起了以前曾經被父母嚴厲批評的回憶,所以所謂的昨日重現。

 於是,他會把自己在原生家庭裏面受到的那個憤怒,發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基本上我跟這些家長說完這些事情,回去之後,他對自己的孩子就心平氣和了許多。畢竟,相對於孩子不聽話和他打罵孩子這件事情,後者應該是更嚴重的多。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潛意識的時候,那些潛意識就不再控制你的命運了。 以後每單我聽到人家說這就是命的時候,我都會認真的去反思觀察他這句話,裏面包含的他潛意識想要表達的東西,並且幫助他,把潛意識給意識化。

 三,與父母的和解(療愈自己和他人)

其實更微妙的是,我用前世金榜題名的方式迎合了父母(這個社會)對我的需求。金榜題名讓我幸福了嗎?讓我功成名就了嗎?讓我和自己的父母和解了嗎?

沒有。 金榜題名只是更高級的防禦,以這種社會的認同掩蓋了我與父母的分歧。

我就說一說我和自己的父母的和解的過程。在《原生家庭》這篇文中,作者寫到,當一個人老有着莫名的怒火的時候,他一定要反思,這個莫名的怒火是從哪裏來的? 比如說我,我以前經常會被別人的一句話所擊倒。就是自我價值感特別低。爲什麼?

因爲我是感覺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和接納,那麼當我向我自己的父母去索取的時候,發現他們也不能給我,所以我產生了恨意,跟他們對峙冷戰,甚至跟他們對着幹。 這是現在的很多叛逆的期孩子所做的事情,就是他們覺得自己的父母不愛他,只有他們學習好,父母才愛他。 而不是因爲他是他們的孩子,父母就愛他,所以那是有條件的愛。 這就是愛的錯位表達,也就是我愛你,是因爲你學得好,而不是因爲你是我的孩子,這種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所以他戰戰兢兢,沒有辦法放鬆下來。

 最後我能夠理解和接納自己的父母,是因爲我突然間意識到,其實在他們的生活的那個年代,他們也是得不到愛的。 我的父母是和共和國同齡的人,他們是屬於非常傳統的勤勞喫苦誠實淳樸的中國人。他們經歷了共和國曾經經歷過的變革。 比如說60年代的困難時期。那是真的,連飯都喫不飽,瓜菜代這個名詞很多年輕人不懂,那是時代的代名詞,全中國可能e死了幾千萬人。 70年代又碰到了文化大g命,上山下鄉,城市革命小將械鬥,在彷徨的歲月裏,他們變得更加的謹小慎微。回來城裏後右沒有戶口,住在巴掌大的小房子裏,賺着微不足道的工資養活衆多家庭成員。 可是90年代了,卻碰到下崗。

可以說,共和國的那些負面的經歷他們都曾經經歷過,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總算可以安全一點晚年,可是身體卻垮了。 所以當我站在這整個系統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一個非常戳心的地方就是,不是他們不願意給我愛,而是因爲他們自己身上也沒有愛。 包括到現在爲止,很多父母爲什麼會焦慮,不敢給孩子愛?

也是因爲他們自己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信息太多,而且永遠在線,隨時干擾。 所以,我們雖然物質比以前極大豐富了,我們不愁喫不愁穿不愁住,可是我們的內在卻更加的空虛,究其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因爲,我們這個時代愛太匱乏了。 比如說我現在處於比較休閒的狀態。我當然是不愁喫穿住的,可是周圍人看我的眼光就會不太一樣,覺得你沒有上班就是不務正業,你就是在啃老。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這個是我們不能夠寬容,我們沒有足夠愛的時候,我們是不會去寬容的。而所謂的愛。就像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說的,愛就是那不斷的擴充自己的大腦的心智區域的一個修煉過程。也就是愛是無條件的接納。 比如說。當你看到自己的孩子考得不好,沉溺遊戲。當你發現在這個社會中,你競爭不過別人,有許多的焦慮和困惑。你能夠感受到,你是有人會愛你的,會無條件接納你的嗎?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這個社會的愛太匱乏了。不是我們不能給別人足夠的愛,而是因爲整個社會不夠寬容,我們愛太少,誤解和仇恨太多。 所以站在整個系統的角度來看,共和國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風雨,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們的物質豐富了,可是我們的精神水平卻遠落後。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愛還不夠大。我們內心都太匱乏,所以我們拼命的去向這個社會社會索取。 比如,我們要求孩子要上985211,我們要讓自己成爲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可是我們卻沒有想到說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的富有,我們應該用愛豐富自己的內在。

 假如說,我們的父母那輩是沒有資格談愛,那麼到目前這個社會,我覺得站在整個系統的角度,我們應該重視愛的課題,因爲愛真的是可以解決許多的無解的問題。 打個比方說,現在孩子沉溺遊戲不愛讀書,其實。站在系統的角度,就是父母自己得到的愛不夠,所以他給予孩子的愛也不夠。

 孩子不上學去對抗自己的父母。這其實是一種愛的匱乏的鬥爭——孩子在索取他欠缺的愛。 站在整個系統的角度,我們應該做的不僅僅是做鬥爭,而應該去探索如何彌補人與人之間愛的匱乏。

 以後每當我碰到焦慮,困惑,抑鬱痛苦失眠的生活中,我應該做的,不僅僅是在這個情緒裏面糾結徘徊.而應該站在整個系統的角度,看一看這個系統裏面是否缺乏了愛和接納。 我會愛周圍的人,給予他們愛和善意。不管是我的親朋好友還是陌生的人,甚至是被社會所遺棄的人,給予他們一些溫暖,也許會讓他們燃起生命的火焰。

療愈別人,就是療愈自己。

四,結語

 這個前世催眠,果然是意味深長,於無聲處聽驚雷。

 Ps:7月31日下午16:10左右,海景賓館外面電閃雷鳴,而此時的我正在進京趕考的路上,我把這個雷電當成上天對我的考驗。陳佳鍾老師說,看來,我是通過了考驗。

林明義20222年8月2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