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爲何是蒙學經典? 《三字經》爲何是蒙學經典?


《三字經》爲何是蒙學經典?

        ——《知道幾句三字經》解讀

                       裴鵬程


前言

今天爲你解讀的,是劉勃老師的新書《知道幾句三字經》。

生活在現代,我們或許背不出《三字經》全篇,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似乎已經刻進了所有中國人的基因裏。回到古代,《三字經》的地位則更高,它是最重要的蒙學書。“蒙學”顧名思義是給兒童啓蒙的學問,是古人讀書成才的預備階段。《三字經》不僅朗朗上口,講述深入淺出,而且知識豐富,其中介紹歷史的部分號稱是“袖裏《通鑑綱目》”,《通鑑綱目》是朱熹和弟子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編寫的簡明歷史讀物,在古代社會影響很廣泛,而《三字經》作爲“袖裏《通鑑綱目》”則構成了古代小朋友對社會常識與文化傳統的基本認知。

如今市面上介紹《三字經》的書挺多的,這本《知道幾句三字經》很不一樣。作者劉勃是一位知名文史學者,在他筆下,這並不是一本單純解讀《三字經》的書。本書正文分爲上下兩編。在上編中,作者發揮個人文史長處,別出心裁卻又信手拈來地對照西方文化、貫通中國歷史來一句句解讀《三字經》。

到下編,劉勃老師的筆鋒從《三字經》拓展到整個蒙學領域,較爲清晰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啓蒙讀物的演化歷程,從中我們不僅能找到“三百千”的文化座標,還將帶着歷史眼光重新審視《聲律啓蒙》《弟子規》等八九樣知名蒙學讀物。結尾部分,作者還不忘進一步討論中國古代的基礎教育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知道幾句三字經》算得上一項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分析報告,仔細回味的話,影影綽綽更是一部中國文化通識簡明讀本。

閒言少敘,下面我們一起跟隨劉勃老師走入書中。第一部分對比西方文化重讀《三字經》,篇幅所限,我們會摘選一些頗能展示作者洞見的段落。第二部分將跳出《三字經》,再看看其他蒙學讀物,並聽劉勃老師聊聊古代的基礎教育。

第一部分

首先,我們從《三字經》講起。

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三字經》可能都是所有蒙學書裏影響最大的那個。《三字經》的作者,相傳是南宋末年的大學者王應麟,不過大概率是後人攀附的。一部民間影響巨大,而在文化人眼裏沒什麼地位的書,攀附名人是常有的事 。這位王應麟不僅被《三字經》攀附,蒙學另一經典《百家姓》的封面上你也可能看到他的名字 。

說回《三字經》,爲什麼它的影響力那麼大呢?

劉勃老師提到,《三字經》好就好在它不是某個名學者、大權威宏觀設計的,而是從實際教學經驗裏紮紮實實生長出來的書 。《三字經》篇幅小、文字淺、節奏好、案例多,顯然這些都符合兒童的口味。

說它“篇幅小”,《三字經》版本雖多,但都是1000字出頭的篇幅。

說它“文字淺”,《三字經》雖然1000多字,但多爲常用字,對八歲以下兒童來說恰到好處。

說它“節奏好”,《三字經》顧名思義,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雖不見得有文采,但文從字順。除了聲音的節奏外,《三字經》在內容上也節奏分明,全篇四部分,第一部分講學習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講學習的內容,第三部分講學習應有的態度,第四部分講學習的意義。其中第二部分“學習的內容”是主幹,佔了四分之三以上篇幅。可見,內容排布不僅逐步深入,而且詳略得當節奏緊湊。

小孩兒總是坐不住,講故事是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好辦法。《三字經》第四個特點是“案例多”,以比較常見的《章太炎先生重訂三字經》版本爲例,《三字經》全篇1596個字,從第24個字以後“昔孟母,擇鄰處”,就是故事了 。故事裏既有知識,比如介紹五行六畜、諸子百家、王朝更迭,同時也有價值觀塑造,比如應該如何學習,應該成爲什麼樣的人等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劉勃老師認爲,《三字經》最大的好處是“可上可下”,作爲最粗淺的啓蒙,它是合適的;將來想要進一步學習,《三字經》也在多個方向提供了向上的臺階。

簡要介紹了《三字經》背景信息,接下來我們得看看,針對這部耳熟能詳的文本,劉勃老師能從中解讀出什麼有趣的內容。

《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劉勃老師對這句的解釋就讓人眼前一亮。

“人之初,性本善”是從儒家主流價值觀“性善論”的角度來談人性。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他認爲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作爲仁、義、禮、智的開端,這便是孟子的“四端”主張。

劉勃老師認爲,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也提出類似主張。平克提到,人與生俱來有四種美好的品質:一是移情,我們能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這不就是孟子的惻隱之心嗎?其次是自制,衝動的時候能剋制自己,與孟子說的辭讓之心差不多。第三是道德感,也就是把一些規則內化爲我們自己的本能反應,也就是孟子說的羞惡之心。最後是理性,我們能超出本身的有限視角,在更高維度觀察世界,與孟子提的是非之心大差不差。移情、自制、道德感、理性,平克把這四種品質稱爲“人性中的四位善良天使”。這四位天使與孟子的“四端”遙相呼應。這麼看來,仁義禮智的古老智慧,還真與現代心理學研究高度契合。

有些人喜歡強調“中西比較”“東西差別”,劉勃老師認爲,很多時候差別並沒有那麼大。例如後文《三字經》講到“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是個有關“孝”的故事。

書中提到“孝”並不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孝”反映的是傳統社會中強大的父權,類似“孝道”價值觀,不同古代文明的表現形態可能不同,但大概率都有 。

例如在古希臘很長時間裏,執掌雅典大權的寡頭們就很喜歡自居“優秀的父輩”,聽得出來這個稱呼“爹味兒”很重。

古羅馬有部史詩《埃涅阿斯紀》特別能代表古羅馬精神,其中講道:埃涅阿斯出逃時揹着老父親,牽着兒子,讓妻子跟在後面,最終祖孫三代成功脫險。如果中國古人看到了,一定非常贊同,並高呼父慈子孝。

再比如,《聖經》裏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上帝讓亞伯拉罕殺了兒子以撒獻給自己,亞伯拉罕毫不猶豫地就要照做。這個故事主要體現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仰的堅定,從側面看,也體現了他對兒子擁有絕對權威。而以撒面對父親的屠刀並未抵抗,與中國古代不少孝道故事的情節異曲同工。

所以說“孝”並不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在古代任何地方都很重要,只是表述不同。可見古代東西方有很多共通之處,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古人對待商業的態度就是這樣。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商人活得很慘。《三字經》隨後講到“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注意《三字經》強調士農工商都是“國之良”,商人雖然居於四民之末,但仍屬於良民範疇,並不是社會底層。中國古代真的像很多人說的那麼輕視商業嗎?

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說:“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大意是,在市場上留出空間給商客存放貨物,並且對此不徵稅,另外對長久積壓賣不出去的貨物予以收購,這有利於招商引資,能增強國家競爭力 。中國古人很推崇孟子,孟老夫子顯然並不輕視商業。

有學者提出,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出的“若水之趨下”“道之所符”“自然之驗”,正是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自動調控着市場經濟運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正史之首,也沒有明確地輕商。至於商品經濟繁榮的宋朝、明朝,士大夫強調商業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

《三字經》說商人是“國之良”,反映的正是民間主流觀點。古代確實常有輕商政策,但商業作爲社會運轉的必要補充,輕商政策往往並不會嚴格落實。

試着對比西方,我們會發現,傳統的西方社會未必給商業什麼好臉色。

西方文明有兩大源頭,一是古希臘文明,二是希伯來文明。先看古希臘文明,在柏拉圖、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經濟思想中,幾乎都強調農業應該排在第一位,商業的重要性要靠後。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到,人類有五種自食其力的方式:遊牧、農作、劫掠、漁撈和狩獵。你在裏面看不到“貿易”“經商”,但卻有個詞是“劫掠”。竟然當強盜都可以算自食其力,而經商卻不夠格。

再看希伯來文明,它爲西方貢獻了基督教。希伯來文明講“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供用”,在某種程度上,把沒有私有財產當作美德。《新約·使徒行傳》中還有這麼一句話:“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想一下,私有財產都沒有還談什麼商品經濟呢?到中世紀,大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甚至說:“從本質上看,貿易總含有某種惡劣的性質,因爲它本身並沒有任何誠實的或必要的目的。”

這麼看來,古代東西方對商業的態度大差不差,或許中國還要更友善一些。

對比東西文化重讀《三字經》,感受會不一樣;如果將前後歷史對照,我們同樣會有更豐富的發現。

全書講的第一個故事是“昔孟母,擇鄰處”。這個故事我們太熟悉了,相傳孟子幼年喪父,孟母三遷住址找“學區房”,只爲讓孩子能在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中成長。

但劉勃老師提醒我們,根據史料記載,孟子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孟子早已經成年,孟母三遷的故事大概率是假的。對於這件事情,古人不太可能全被矇在鼓裏。只不過《三字經》是宋代以後流行的,那時科舉掀起了讀書熱潮,教育變得格外重要,而“孟母三遷”講了一位婦女含辛茹苦拉扯孩子成才的故事,實在太感人、太勵志了,古人挺喜歡,也便不再追究什麼了 。

我們再看一句,“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這是在介紹“五嶽”。

其實五嶽並不是隨便湊的幾座名山,“五嶽”系統關係着古代統治者的正統性。古代皇帝貴爲天子,代上天掌管天下,因此他所在的都城必然要居於天下之中,被五嶽所環繞。

其中,華山、嵩山、泰山三者的地位無可撼動,西嶽華山附近有長安城,中嶽嵩山附近有洛陽城,東嶽泰山是經濟文化發達的齊魯大地上最雄偉的山 ,所以這三座大山的地位早在秦漢時期就逐步確立了。相較而言,南嶽和北嶽的問題,直到明清時期才定下來。

咱們中國古代版圖的成長有個特點,由於東有大海、西有高原,東西向擴張到秦漢時期就基本完成了,之後逐漸放緩,因此東西向的華山、嵩山、泰山成名較早。而統治者對南北向的控制力剛開始比較弱,文化滋養也有限,一度很難在南北方找到能與華山、泰山媲美的名山。

最初的南嶽指的可能是霍山,也就是今天安徽西南的天柱山 ,但隨着古代統治者對全國南北方的控制力增強,南嶽就向南移動了。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後,看到了湘江之濱的衡山,於是下詔把地理位置更南的衡山定爲南嶽,原來的霍山由最高級的“嶽”被降格爲次一級的“名山” 。

再看北嶽,北嶽恆山最初並不在山西大同,而是在河北保定的曲陽 。但金元明清時期,北京作爲都城,而北京在保定以北。換句話說,皇帝竟然住在北嶽以北,不在“五嶽”系統內部。天子如果祭祀北嶽需要向南走,這實在有點尷尬。於是,從金代開始人們就討論,有必要調整一下五嶽系統 。最終在清朝順治年間,皇帝下詔以後要祭祀山西渾源縣的恆山,河北保定因此痛失“北嶽” 。

《三字經》介紹完“五嶽”,緊接着便是“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二十二”,這說的是行政區劃,元代之後的地方區劃是行省,但在更早以前是九州。

九州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大禹治水,走過了非常多的地方,他把走過的土地劃分成九塊,這就是九州。

我們提到大禹治水,常認爲就是在純粹地治理洪水,這樣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禹其實是建立了一套覆蓋黃河、長江流域精華地區的內河運輸網。一條條河流,就像一條條血脈,使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彼此相連,因此成爲華夏民族大一統傳統的堅實基礎。放眼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再找不出第二個了。

由於時間關係,《三字經》的具體內容我們就說到這裏。

第二部分

下面,我們跟隨作者跳出《三字經》,看看古代的蒙學世界。

人們常用“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來指代“蒙學”,嚴格說這是明代以後的事情。那最初人們拿什麼來啓蒙小朋友呢?

時間回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咱都聽過“書同文”,習慣的理解就是字面上的“統一文字”,有時引申爲全民普及教育。

其實“書同文”的背後是秦始皇面臨的一個現實難題。秦國按照法家主張治國,一統天下後,大秦要在全國推廣繁複的法律,但前提是大家能掌握大秦的文字,於是“書同文”被提上日程了。主持這項工作的是丞相李斯,他親自擬定了一套標準化的識字課本,名爲《蒼頡篇》,“蒼頡造字”的“蒼頡”那兩個字 ,“蒼”寫作”蒼天“的”蒼“或“倉庫”的“倉”都可以。就這樣《蒼頡篇》成爲秦朝官僚的識字教材。

秦朝只存在了十多年,《蒼頡篇》的生命力卻非常旺盛。後來,漢朝重新整理了《蒼頡篇》,並當作教育學童的教材 。很可惜完整的《蒼頡篇》在宋代就失傳了,除了其他古籍中對它的徵引內容,今天我們只能在一些墓葬中找到殘篇斷簡。

既然提到了《蒼頡篇》,我讀一句,你感受一下。第一章開頭是這樣的:“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四字一句,基本押韻,無論是對秦朝的官員,還是漢代的小朋友,都比較友善 。

兩漢長達四百多年,不少大文豪像司馬相如、班固編了多本識字書,但都沒傳下來。唯一完整保存的是《急就篇》 。“急”是快速;“就”是“就坐”“就任”的“就”,意思是達成。《急就篇》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速成書”,聽起來就很實用。

確實如我們所料,《急就篇》一誕生就大受歡迎,甚至不到半個世紀就傳播到了邊疆地區。全書編成三部分:一是“姓氏名字”,每三個字一句;二是“器服百物”,每七個字一句;三是“文學法理”,介紹儒家經典、官僚制度和行政運作,也是七個字一句 。結尾還有一段抒情文字,每四字一句,表達對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的嚮往 。總之,這是一部漢代社會文化的小百科。

《急就篇》雖然長期流行,但到唐代影響力逐漸下降,因爲科舉興起了。很多學童讀書的目標是參加科舉考試,而《急就篇》主要反映漢代情況,過時了。更關鍵的是,唐代科考很看重文采,《急就篇》是一句句順口溜,跟文風典雅的《千字文》相比,暗淡不少 。

不過,《急就篇》並沒有失傳,因爲它在書法史上地位很高。中國書法分楷、行、草、隸、篆等。《急就篇》在“草書”的形成發展上功勳卓著。《急就篇》的作者是漢元帝時期的一位宦官,名爲史游。據說史游的書法很有特色,他打破漢代隸書的規矩,只保存字的梗概,筆法縱任奔逸,赴俗急就,竟創造了一種新的書體,這就是“草書”。因爲《急就篇》是分章的,又名《急就章》,所以書法界就把這種草書叫作“章草”。

儘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存疑,但不妨礙許多名人競相臨摹《急就章》,其中既有王羲之、趙孟頫這樣的大書法家,當然也少不了熱心腸的乾隆皇帝來湊熱鬧 。

在唐代基礎教育中取代《急就篇》的是剛纔提到的《千字文》,作者是南朝時期的周興嗣。當時流行一種文字遊戲,用1000個不重複的漢字,連綴成完整的詩文,《千字文》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但它的誕生難度要更大,相傳梁武帝先讓人找了1000個王羲之的字,讓周興嗣排列組合成文章,一字不許多,一字不能少。周興嗣實在是才思驚人,一個通宵就排好了。當然,代價也很大,一夜頭髮全熬白了,因此《千字文》又叫《白首文》 。

故事挺精彩,真假先不論,有一點挺奇怪,《千字文》不就是個文字遊戲嘛,歷史資歷不比《蒼頡篇》,實用性不比《急就篇》,爲什麼影響力那麼大呢?

劉勃老師提到三個原因。

第一,《千字文》水平不低,“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讀起來很有文采。

除了水平不差,《千字文》還佔了先發優勢,後來不少人也寫了“千字文”,也有寫得好的,但影響力就是比不上週興嗣版本。書中做了個類比,我們都會背《靜夜思》,但你知道嗎,其實李白最初的寫的是: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但後來明朝人改成了我們熟悉的那個版本,並收入《唐詩三百首》,最後入選了我們的小學教材,影響力一步步放大到極致 ,牢牢佔據了《靜夜思》這個IP。周興嗣版的《千字文》也一樣,佔了“千字文”的IP。

《千字文》影響那麼大還有一個原因,同《急就章》一樣,它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畢竟《千字文》集的可是王羲之的字,“大王”的書法那是從無爭議的第一名。值得說的是,我們今天提書法,是把它算作藝術修養,但在傳統教育中,字寫得好壞,要緊得多。因爲古代科舉考試會直接根據書法決定考試排名。唐代科舉,考中進士後還要參加吏部組織的“身言書判”全方位評測,“書”指的就是書法,測評不合格就不能做官了 。

既然說了《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我們也順便介紹一下。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血緣關係非常重要,《百家姓》便是在通過羅列姓氏來強調家族的重要性。可惜只是把姓氏羅列出來,《百家姓》的內涵確實淺一點。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除了瞭解一點傳統知識外,意義並不大。劉勃老師在書中小小調皮了一下:《百家姓》沒什麼內涵,挺好的。讀點啥都追求內涵,是病 。

不過,如果非要說點什麼,百家姓前八個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倒能說兩句。

《百家姓》誕生於北宋初年的江南地區。在古代,皇帝是最尊貴的,所以趙匡胤他們家的“趙”就排在第一位。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國,江南當地的割據政權是吳越國,建立者叫“錢鏐”,錢鏐祖孫三代統治江南,對當地影響很大,所以百家姓中“錢”排第二個。第五到八位的“周吳鄭王”,是錢鏐妃子們的姓氏。另外,第三位“孫”,這是末代吳越王錢俶的正妃的姓氏,第四位“李”,這是吳越國的鄰居南唐國主李璟、李煜他們家的姓氏。

除了“三百千”,蒙學領域還有不少作品,比如明代出現的《幼學瓊林》算是名氣比較大的一個。宋朝皇宮裏有瓊林苑,殿試後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稱爲“瓊林宴”,因此“瓊林”二字有未來會高中的好彩頭。《幼學瓊林》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聽名字就比那些講道理的書吸引人 ,翻開書,兩三萬字,三十多篇,話題涉及方方面面,有幾千個知識點, 可謂古代小朋友的大百科全書了。

除了廣博的知識,古代的小朋友還得學點形式上的技巧,比如“對對子”,未來科考離不開這個。古代有本專門啓發小朋友對對子的書,叫《聲律啓蒙》。第一句是“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相比於這句,我們更熟悉的或許是“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你大概率能接得出下一句。這句出自《笠翁對韻》,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在古代基礎教育界,《笠翁對韻》的影響力與《聲律啓蒙》可謂旗鼓相當。

關於古代蒙學,還有一部常被人提起,這就是《弟子規》,它也是如今爭議最大的一部。

《三字經》與它相比,內容豐富,是不錯的廣見聞的教材;《百家姓》強調家族源流,雖然單調,但不會給小朋友帶來什麼壓力;《千字文》在增加識字量和練習書法方面,無出其右 。明清時期常將“三百千”當作蒙學讀物的代稱,卻沒有包括《弟子規》。這其實是長期教學實踐後自然形成的合理的組合。

《弟子規》全篇都在講規矩,沒什麼實質性內容,即使從講規矩的角度說,它的缺陷也十分明顯,太僵化了,只講服從,沒有追求。《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只是個秀才,一生別無成就。劉勃老師認爲,李毓秀寫的《弟子規》也許本來是寫給子弟們看的,但後來人們發現,拿《弟子規》給那些小時候缺乏教育,命運已經定型的成年人看更加合適。儒家講“禮爲有知制,刑爲無知設”。對無知的人,只能採用簡單粗暴的辦法。針對古代教育文化水平低下的羣體,《弟子規》確實能達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從這個角度說,咱倒是不得不承認,《弟子規》還挺有用的。

結語

這本《知道幾句三字經》就爲你介紹到這裏。今天我們從《三字經》出發,跟隨劉勃老師瞭解了中國古代的蒙學。

蒙學是古人對兒童的啓蒙教育,從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人重視文化教育的濃厚基因。然而教育問題從來不只是教育問題。教育必然受社會影響。社會發生了變化,教育一定要跟着變。

對於今天的我們,如果從瞭解傳統文化角度,蒙書仍有其價值,但大可不必抱着浪漫復古的情懷,認爲古代蒙書別具奇效,甚至希望以此就能培養現代兒童。劉勃老師這麼說:“三百千”之類的童蒙書,不屬於非看不可的書,但也不妨看看。

           (轉自知識服務平臺“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