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大家好,這裏是金獸讀書,愛讀書愛分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是漫畫版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蛤蟆先生得了抑鬱症。他感覺自己沒有價值,自己的生活一團糟。

讓蛤蟆先生抑鬱的原因,並不是什麼具體的事,蛤蟆先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但他很堅強,都能挺過去。讓蛤蟆先生抑鬱的原因,是別人對待他的態度。蛤蟆先生敞開心扉時,遇到的卻是身邊人的冷漠甚至斥責。別人的冷漠和斥責,讓蛤蟆先生潛意識中小時候的經歷復甦了,那和他小時候被父親狠狠責罵後的心理狀態是一樣的。

作者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爲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蹟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

剛出生時,我們只具備幾種與生俱來的基本情感,就好像紅黃藍三原色。然而當我們作爲個體開始發展的時候,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爲模式。就好像幾種原色混合在一起就變出各式各樣微妙的色調和色差來。這些行爲模式最終成爲自我的核心,融爲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爲。

我們剛出生時具備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和恐懼。所有這些情感加在一起,是兒童自我狀態的基本組成部分。

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原生家庭。嬰兒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都會引發母親或父親的某些反應,這些反應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溺孩子也可以虐待孩子。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

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想要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爲強加給後代。

嬰兒和小孩子不會用邏輯思考,他們沒法坐下來計劃怎樣應對父母的行爲。但他們會從經驗中學習。孩子們學到的是一種在家庭中生存的策略,並發展出一套行爲準則來應對父母。這些生存策略,就像原子核一樣,以後我們所有的行爲都圍繞着這個核心形成和發展。當然,人生後面階段的許多其他事件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但這些最早期的經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

如果你被迫順從父母,就意味着你不與他爭辯。你照他們說的去做,而且同意他們的想法。除了順從父母的意願之外,還總是想要取悅他們,想讓他們對我滿意,爲我驕傲。改變自己的行爲來應付嚴苛的父母,可能導致有些人習慣了把依賴和取悅他人當成生活方式。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除了兒童自我狀態,有很多人處在父母自我狀態中。兒童自我狀態是爲了適應家庭中父母的行爲而產生的,父母自我狀態則是把父母的行爲複製到了自己身上。但父母自我狀態也不是真正的長大成人。因爲這種狀態只是對父母行爲的複製,並不是你真正的自我。

還有第三種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不再被腦子裏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於事實來決定要怎麼做。

但這並不意味着成人自我狀態比其他兩個狀態更重要。在人生裏這三種狀態都有價值。不過,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裏,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

處在兒童自我狀態時,你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壞的都有。你會再現過去的情形,再次體驗過去的情緒,可你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

處在父母自我狀態時,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不管是哪種,你都在用言行重複從父母那裏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你會想讓別人也接受這些觀念和價值觀。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就沒法給新知識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只有處在成人自我狀態時,才能更好地瞭解自我。因爲只有在那個時候,你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爲,或者認真傾聽別人對你的批評。這很難,因爲這個過程需要艱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們在另外兩種狀態時,像父母或兒童一樣行事,幾乎不需要去思考,因爲我們潛意識裏已經規定好了自己要做什麼和說什麼,一切就好像在演戲一樣。

如何才能進入到成人自我狀態呢?看心理醫生並不是必要的,但是心理醫生可以對我們起到引導和啓發的作用。如果我們深陷在自己的心理問題中不可自拔,甚至對日常生活產生了影響,那麼心理醫生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但心理醫生並不是神,更不會給我們什麼靈丹妙藥讓我們馬上就能煥發新生。心理諮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於自願。這意味着,只有當你是爲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爲取悅朋友們或者不想讓家人擔心纔來諮詢的時候,心理諮詢才能真正產生作用。

在進行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概念,乍一聽會顯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和生氣。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發激烈的阻抗。因爲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們的心理平衡,它們最有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蛻變的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我們看到的自己,並不一定是我們喜歡的樣子。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爲的自己,必定要經歷行爲和態度的轉變,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勇氣和決心。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們會漸漸覺察到自身的變化。我們的內心深處也許會多了幾分力量。我們也許會發現自己能更理性地思考那些讓人情緒翻騰的想法。我們學會了客觀地檢視自己,情緒波動也沒那麼大了,這使得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我們會明白,不要爲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相比責怪別人,我們可以自己負起責任。這是更積極的做法。我們該爲自己的行爲和情緒負責。當我們開始主動負起責任,就會意識到我們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自己。

所以要直面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要明白父母對你現在的心理問題無能爲力,他們無法彌補你,甚至他們早已經去世。我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原諒他們,然後讓自己勇敢向前走。

我們可以向心理醫生敘述自己的過往,這樣做帶來的影響比我們願意承認的更大。將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而不會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安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機會全面回顧自己的人生。我們會開始意識到,某些人、某些事,在很長的時間裏怎樣影響着我們。以往,當我們回憶過去時,那些發生過的事件都只是孤立的閃回,無法拼湊在一起。但現在,我們通過講述自己的過往讓我們在回憶時能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繫,能客觀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內疚。我們通過敘述自己的過往,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爲,並從中學習領悟。

除了看心理醫生,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本書中提供的心理知識來進行自我恢復。比如書中提到,在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擾時,應避免四種情況。第一,不要自憐,不要將自己放在受害者身份上。第二,不要陷入自暴自棄的惡性循環。第三,不要因爲不幸運的事情而忽略掉生活中美好的事情。第四,不要要求別人理解自己,而是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

單純地講述這些心理知識,對飽受相關心理困擾的人來說可能會感覺獲益匪淺,但是對沒有類似心理困擾的人也許會顯得枯燥乏味。作者的辦法是藉助英國童話《柳林風聲》中的蛤蟆先生的形象,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傳遞這些信息。

這本新出版的漫畫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則更進一步,把書中的故事編繪成生動的漫畫,用更輕鬆的方式傳遞心理知識。

謝謝大家的閱讀,希望諸位都能從此擺脫負面心理的困擾。這裏是金獸讀書,愛讀書愛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