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9丨一只燕子捎不来春天

《第一等人》一书讲的是明清鼎革之际一个家族的选择和变迁的故事。但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让那些冰冷泛黄的古籍连同看似“忠臣孝子“的故事重新活泛起来,让我们看到在大历史叙述中不曾出现过的最微观的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命运选择。

《第一等人》的主线人物有两位:侯峒曾、黄耀淳,在嘉定,人们尊称为“侯黄先生“,两人亦师亦友,关系亲密。

侯峒曾生于1591年,殁于1645年,直隶嘉定县诸翟镇紫堤村(今属上海市闵行区)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式第三名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授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崇祯七年(1634年)兵部尚书张凤翼荐为职方郎中,力辞不就,乃改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由稽勋司郎中迁江西提学参议,再迁广东副使,未就任。起为浙江右参政,分守嘉兴、湖州。李自成陷北京后,隐居紫堤村。南明弘光朝授左通政使,推辞不就。南京失陷后,避居嘉定。

黄耀淳生于1605年,殁于1645年,明直隶嘉定县人。十岁入私塾读书,善八股文,筹组“直言社”,倡经世之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癸未科进士。

侯峒曾和黄耀淳两人死于同一年的同一天------1645年的七月四日。

清军南下攻嘉定,侯峒曾与黄耀淳守嘉定,侯峒曾守东门,黄耀淳守西门。城破,侯峒曾偕二子投水自尽,一时未死,遭清军砍杀死。黄耀淳与其弟黄渊耀自缢死。从有限的史料记载来看,侯峒曾和黄淳耀在面对死亡时没有太多的犹豫,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和赴死的选择,他们很坦然。黄淳耀的临终绝笔有这样写道,“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读到此句时,让我想起另一人的名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1644年的春天李自成入北京,一个月后,吴三桂引清兵逐李自成。1644年夏天时,多尔衮占据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1644年农历三月间,《第一等人》书中提示到他的确切死讯到了五月才传到江南。《明史》往往以崇祯的终局为句点。不过,在《第一等人》中我们看到,到了1645年的秋天,大明朝都还在蠕动。对于侯峒曾和黄耀淳两人来讲,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当属1645年。那年四月,扬州屠城。七月初四,嘉定屠城。七月初六,昆山屠城。七月初十二日,常熟屠城。侯峒曾和黄耀淳就死在这一年的夏天。等到秋天将尽时,江南初定。在兵锋所指的后面,狼藉一片。从1644年的春天到1645年的秋天是《第一等人》一书故事的转折点,但我们不要以为作者宋丽华会将叙述的重心全部放在这个重大变故的前后,因为一个家族的历史要比大历史更加得血肉丰满。

侯峒曾和黄耀淳在1645年的夏天做出的命运选择,不是出于偶然。而且他们两人做出的选择并不仅仅发生在他两人身上,而是同时发生在一群人身上。我在《第一等人》中又见到《帝国的流亡----南明诗人考》一书中出现的一系列名字。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人,在1645年前后大多战死或自戕,他们明知道事不可为,但依然为之。我们在《第一等人》一书看到的就是探究他们缘何为之的溯源。

侯峒曾所代表的侯氏家族是明代中叶至明末的名门望族,侯氏起始于一户普通的耕读人家,以读书科举起家,终达“一门三进士”的辉煌。侯家从侯峒曾的曾祖父侯尧封登科及第开始兴旺起来。侯尧封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官至福建参政,后罢官还乡。侯峒曾和侯岷曾是侯尧封的曾孙辈,他们两人是给事中侯震旸之子。侯家到了侯峒曾这一辈时在地方上的声誉盛极。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侯峒曾与孪生兄弟侯岷曾、弟侯岐曾同取秀才,有“江南三凤”之誉。

《第一等人》虽然将侯峒曾、侯岷曾作为侯氏家族的主要人物,但我们从漫长的家族谱系中可以看到,这个家族差不多用了三代人近一百年的时间才走到这一步的辉煌,而这个家族的隳败只花费了不到一个夏天的时间。

以侯峒曾、侯岷曾为圆心,我们会看到他们的祖父辈、父辈、子辈、孙辈一圈一圈荡漾开来,其中还夹杂着他们的姻亲、妻族,师友、乡邻、同侪、同僚等一系列人物。正是这些交织在一起的人,构成了《第一等人》要讲述的江南和江南士人生活。我们在《第一等人》中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不可避免地走向天崩地陷。

假如没有明清易代之事发生的话,侯峒曾想做一个好官,侯岐曾想做一个文人,他们的朋友黄耀淳想做可以经世的学问。这些应该都不难,即便做不出大的成就,但也有很大的机率成为乡贤士绅中的一员。但甲申之变实在来得太快、太突然,光是北京城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三次易手就能看到。以至于江南士人的反应都是在仓促间做出反应。

在1644年之后的短短数年间,侯氏家族中的男丁中侯峒曾投水而死,侯岐曾、侯玄演、侯玄洁死于兵难,侯玄钫投河后侥幸被救,侯玄瀞客死他乡,侯玄泓病死家乡。一个家族的巨变是以非正常死亡的形式出现的。而侯家人在平静地面对着这些纷至沓来的死亡。侯家后人侯玄钫在多年后回忆起一件往事,那是侯峒曾曾重金请来风水师勘测侯家墓地,风水师登上高处,举目四望,说,是个出忠臣孝子的福地,但恐怕灾祸也不是一般的剧烈。侯峒曾听了,没有反驳,只是感叹道,天下哪有又当忠臣孝子又能享福呢?这个不经意提及的故事,似乎可以用来解释侯峒曾在面对命运时的选择从何而来。

在”忠臣孝子“的背后,是一个家族拼尽全力都不能承受的份量。

再回到《第一等人》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一个背景描述:鼎革,鼎新革旧。与“鼎革“一词近义的还有易祚、移祚、板荡、陆沉、嬗代、迭兴、兴替等,总之,这些词语所代表的状态是:失序。想到《地一等人》中种种的失序表现,最贴切的是“朝无良吏、国无世家、士无实学”的这种现实。而侯峒曾、黄耀淳等人的所作所为,也代表了对这种失序现实的个人抵抗。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除了“临危一死报君王”之外,其实还有更大的用处。这种用处从小处来说,就是读完《第一等人》之后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潮澎湃。这些读书人面对刀口时会害怕,会失措,但他们也会选择迎面而去,不回避。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