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 || 我的讀書生涯                          第二十七個“世界讀書日”有感

曾以爲讀書是我一生的志向,書是佳人,我是才子。生命走到了一半,驀然回首,才發覺腹內空空,腦海裏殘留的、模糊文字碎片竟是用於考學、工作用的。顯得散亂無章,丟棄在歲月的長河裏,任其腐爛。豁然開朗:原來走着走着,竟把自己走失了。我始終侷限於很狹隘的讀書圈,未能主動突破,所學專業知識難以‘學以致用’,丟失本該在青春年華讀好書的大好時機。

曾幾何時,渾渾噩噩,沉醉於數星星看月亮,忘記了生活中還有好多書要讀,好多事要通過讀書來悟。看着那些沉醉於文學書籍的人,總覺得他們怪怪的,投之以鄙夷的眼神:書呆子、假斯文!就這樣,工作後頓覺自己繞回了原點:“大字不識”的懵懂時光。還自詡是明智之舉,一時間“讀書無用論”充斥我的大腦。

中學階段,出於好奇,糊塗亂畫竟也有幾首小詩刊登在雜誌上,那會稱之爲:“豆腐塊”。無奈環境導致,沒有讓我潛在的文學天賦得到深挖,好似夢一場。醒來揉揉眼,又回到了現實。初中的某個暑假,大姐桌前一本紀伯倫的《折斷的翅膀》,竟被我來了個囫圇吞棗,讀後卻不知主旨。只是裏面的好句、好段,我精選部分摘抄在日記本上,突發奇想用於老師佈置的作文上,令語文老師讚歎不已!只可惜,我當時沒有受到絲毫鼓舞。文章的好,在於我會‘偷’,根本不懂什麼是文學家。如今想來,或許大姐壓根就沒有寫作的夢想。若是她也癡迷文學,想來在她影響下,實現我的‘文學夢’絕非難事。

要說讀書,小人書倒是看了幾個木箱子,內容倒背如流。工作後,有先後讀了歷史、哲學及黨史等,不過都是爲了應付考試用的。直到後來接觸了文學書籍,我才發現自己是個妥妥大文盲!

女兒準備參加自主招生考試,需要在省級刊物發表文章數篇。她從小酷愛文學,談起中外名著人物,如數家珍。我深知,她得到她母親的真傳。女兒的稿件都交給我我來整理、投稿。我搜索各家雜誌社,久而久之,我竟又飛到中學時光,不知不覺把斷了線的“文學夢”續了起來。我如夢初醒,開始惡補文學。從淺顯易懂的文學書讀起,到苦澀乏味的世界名著。有一次讀起英國原著都是津津有味,荒廢多年的英語經過這本英文小說的閱讀,竟奇蹟般“復活”起來。

我愛上了文學,且一發不可收。

多讀書,重視內心世界的構建,是件多麼重要的事,它讓我們在面對跌宕起伏的生活中,依然能夠擁有處變不驚,溫柔的內心。

馬克思曾有句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順着這個邏輯粗糙地延伸一下:你就是你過去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以及,讀過的書的總和。從此,每逢週末,我的身影就會出現在新華書店、圖書館。手捧書卷,聞着墨香,瞬間墜入書的海洋。讀書明智,朝聞夕死。能在尷尬之年重拾舊夢,步入書的殿堂偶爾能敲打出一篇鮮活的文章,也不枉來人間一趟!

就這樣,我開始大量閱讀。利用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桌邊放一杯茶,就着燈光,一股腦鑽進黑壓壓的文字中。

讀書久了,產生寫幾篇文章的念頭。恥於文學功底淺,着實難以把散落一地的文字穿插成行。對於這些“雞肋”,索性存在電腦裏,就當是“隨筆”。

一個喜歡讀文學書籍的人,必定會對文學的世界充滿想象力。我做起“癡夢”:寫身邊的所見見聞,或是“隨筆”;或是“散文”;又或是“小說”。於是乎,密密麻麻的寫了好多,只是至今爲止還是沒有理清文章的體裁屬性。歸根到一點,我讀書太少,該讀書的大好時光都被我荒廢了!

讀書之初,我請教過幾位作家,請教怎樣讀文學書、讀哪些文學書。後來,逐漸學會了一本書拿到手,先百度簡介,然後讀,讀後寫一篇“讀後感”。前輩的指點受益匪淺,自己大膽探索所受到的心得體會,使我愈發感到文學書籍就是我的知己、伴侶。

上班時,我也會帶上一本文學書,合適的時機會偷偷瞄幾眼;去遠方,我的揹包總會塞上幾本書,就着車窗透過來的光,迷戀般的讀着。在一間幽靜的賓館,一杯茶,一本書,翻了一頁有一頁,再去端茶,發現茶水早已涼透。

巴羅說:一個愛讀書的人,他畢定不致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只要有書陪伴,就有無窮的歡樂。在讀書的道路上要去不斷地尋找快樂,必然會遇到很多的苦,但是若達到了一個境界,就會真正體會到此苦亦爲甜,此甜藏苦中。因爲讀書,我加入了“文學羣”,認識了很多良師益友。雖說未曾謀面,有些人竟然也發展成我傾訴衷腸的莫逆之交。讀書,可謂收穫多多。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裏曾經說過,“你的氣質裏藏着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你愛過的人。”經過這幾年的讀書生活,我才發現自己已不是兩眼烏黑,亦非“睜眼瞎”,我逐漸發現自己沾了“文人”氣息。散步遇到一棵樹,枝葉茂盛的樹,我腦海裏就會想象連串的形容詞來,以至於能構思出一篇感想。當把隨感變成文字定格在電腦的那一刻,我發現自己不是幾年前的我了。我的氣質是否透露出我讀過多少文學書籍,一點也不重要,因爲我學會了安靜,習慣了獨處,懂得了把遐想變成文字。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爲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我能熟練地把工作上內容寫得很獨特的、很有見地,定是多讀書賦予我的語言流暢。

在韶華如夢的歲月中,將人生過得精彩,千帆過盡,留在骨血中的是那得天獨厚的優雅。讀書將成爲我餘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餘下那些品茶、旅行等悠閒時光,只會慢慢變成我生活的插曲而已。

人生苦短,閱讀使其變得美好而悠長。知識需要反覆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正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讀書將會伴隨我到生命的終結。想起羅曼·羅蘭的話:“從來沒有人爲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是的,生命的尾聲裏,在不斷彌補年輕時讀書太少的缺失外,我將會從書中尋找更多的道理,過好生命的每一天。

起身,伸了個懶腰。不經意的一個轉頭,書櫃裏琳琅滿目的書令我花了眼,亂了神。這是我幾年前接觸文學的那一刻,養成了購書的習慣。就這樣一本一本,直到房子的角落都是書籍,我才放手,繼而轉到圖書館借書。用“汗牛塞屋”形容,實不爲過,這些書都是細細品讀過得。

剎那間,我的腦海裏浮現出路遙、陳忠實等大作家來,羨慕起他們的創作環境。若是條件允許,我也會躲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從自己的經歷中,選個好素材,拼湊出一本自己能看懂的“小說”。之所以這樣說,源於我不是作家,寫不出小說的。當下能寫出很通順的上千字的散文,都要感謝我這幾年短暫的讀書生涯。

                                  2022年4月23於合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