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03

作者通過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慘事件,來敘及他走上共情研究道路的心理路程。作者認爲: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刻,而這個脆弱是需要被人理解和關愛的,而不是抗拒,不是嘲笑,不是打擊。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是被愛着的,愛是每個人的精神支柱是希望所在,而共情是通往愛和寬恕的道路,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因爲作者想指導他人不要再犯他犯過的錯誤,讓其他家庭免受痛苦,同時也是爲了拯救自己,在此期間學會了寬恕並治癒了自己的愧疚,使得生活更有意義有目的有方向。

當時就是因爲弟弟吸毒且屢戒不改,讓作者產生了對弟弟的厭煩情緒以致於在弟弟最後求助時說到“我愛你”時,作者都沒能說出“我也愛你”這句話,在作者看來,當時無助的弟弟是能夠感受到哥哥對他的抗拒的,所以心裏纔會沒有了希望,如果當時作者沒有因爲嫌棄弟弟的心態,他又怎麼會吝嗇那一句“我也愛你”呢?

在文章中,我最驚訝的是做爲西方人,能夠說出,當今心理學把病人的症狀分門別類,下個診斷,再貼個標籤。而這些標籤(“妄想症”“邊緣型”“躁鬱型”“強迫型”)又自動決定了要用哪種治療方法或者藥物來緩解症狀,直至恢復正常。可是哪種標籤、哪種診斷分類能夠囊括病人病因的全部情況呢?這樣做其實就是沒有足夠重視這個人的情況,這些理論把一個人一塊兒一塊兒地撕扯開來,直到讓他只變成一系列互不相連的部分,等着被分析、被研究。所以作者發誓不再給他人的行爲貼標籤,藉此把一個人都變成一些抽象概念。並且認爲那些理論根本無法穿透表象,去展露人們的內心和靈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