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阅读:乐高玩具背后的商业世界

最近一年多,小姑娘从二年级升上三年级,课外阅读量也越来越大,厚厚的小说一大本一大本地抱着读。七大本一套的《哈利波特》已经读完了五本,而且读完的几本都是反复读过几次,人物、情节、道具、甚至魔法咒语,全都如数家珍。

这一来,我虽然对她自力更生地阅读感到欣慰,却也产生了两个担忧。一是她的阅读量虽大阅读面却似乎有些局限,除了小说就仅仅集中于她最感兴趣的动物知识,每周自己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的书无一例外都是关于动物的。为了帮助她扩大阅读面,我时不时地带她去社区图书馆,有意识地选择不同主题的读物。

再一点,算不上担忧,大约应该是我的一点遗憾吧。小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跟她一起念书,我十分享受这亲子阅读的时光。而如今她的书大都是自己读,我很少再有受邀与之共读的荣幸。

而最近我们却一起读了一本书。

社区图书馆的少儿读物区有一个书架全是关于商业和职业的书籍,不久前我在这个书架上发现了一套《我们知道的品牌》。这套书每本只有二十多页,图文并茂,介绍的全都是小朋友日常生活中见过用过的知名品牌。今天我们一起读的这本是《乐高》。

“你去把洗好的衣服折起来,”我告诉她:“我来给你念这本《乐高》。”

“说到乐高,我扮赫敏的时候可以用这根旗杆做我的魔法棒。”小姑娘三句话不离《哈利波特》,说着就从她的乐高玩具箱里找出一根金色的道具。

“好了,快去折衣服,我来给你念书。”

跟小时候一样,一读故事小姑娘的问题就源源不断。第一页还没读完,我就被她打断了。

“‘尽管这家公司的总部位于Billund’......”我读道。

“Billund?在哪里?”小姑娘问。

“丹麦,我这句话还没读完呢。”

“丹麦?我有一次上社会知识课的时候写作业就是不认识丹麦,没写出来。”

顺带聊了两句丹麦,我便继续往下读:“‘每一片乐高都能很轻松地跟另一片连接在一起。也很容易分开。’”

“没那么容易分开。”小姑娘对于拼乐高很有经验,对书里的话提出了质疑:“所以他们给你一个工具用来把它撬下来。”

书翻到下一页,讲到创始人的故事。乐高的创始人原本是一名木匠,开一家木工作坊,建房子,造家具。不巧的是正赶上全球经济大萧条,木工生意受到了影响。

“你知道什么是大萧条吗?”我问她。

“不知道。那是什么?”

“大萧条就是经济不好,很多人失业没有工作,没有钱。”

“他们可以另外找一个工作吗?”

“没有工作。大家都没有生意做,没有公司要雇人,所以很多人都没有钱。”

“哦,”小姑娘似乎明白了一点:“然后呢?”

“然后他的木匠生意就受到影响了。你想想,大家没有钱买他做的家具了怎么办?”

“他可以降价。”小姑娘无师自通地祭出了微观经济学上的价格需求理论,可惜萧条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药不对症。

我没想到她会有这个想法,说:“你说得没错。降价是可以吸引更多人买他的东西。可是你想想,他做家具要用原材料,那也是他花钱买来的,要是他把价钱卖得太便宜,他......”

“他就会亏钱了。”

“是的。而且你再想想,他的顾客为什么会买家具?哪些人最会去买家具?”我又问。

“因为他们买房子。”

“对呀。可是很多人没了工作,没有钱,是不是也就没钱去买房子?所以买家具的人就会减少。”我继续把书念下去。这位木匠为了让他的生意能够继续下去,做出了一些转变,开始制作玩具。

“所以是因为经济大萧条才有了乐高玩具。”我说:“你知道还有什么玩具是大萧条的时候发明的吗?你玩过的。”

“什么?”

“大富翁。那时候很多人没有工作,大家都在家里没事情做,就有人发明了这个玩具给大家玩。”

书上的乐高故事来到了1946年。我念道:“‘他买了一台特殊的机器,把塑料铸造成不同的形状。他开始用塑料制作玩具。’”

“就跟我们现在的一样。”小姑娘接茬说。

我读到这里顿了一顿,说:“1946年。哇,他1946年就用塑料做玩具了。你知道吗?1946年这世界上没几样东西是用塑料做的。”

“哦?”小姑娘对没有塑料的世界感到难以理解。

“你知道塑料是什么做的吗?”

“什么?”

“塑料是从石油里面来的。1946年全世界开采出来的石油还不是很多,也没有现在那么多把石油变成塑料的技术。”

“油?我讨厌油,粘在手上很恶心。这不是我们家里的油吧?”

我笑笑:“不是。”


书的最后介绍了乐高基金会。我念道:“‘今天基金会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那些less fortunate(不那么幸运)的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什么是less fortunate?”小姑娘问。

“有一些人没有像我们这么幸运,他们可能没有钱,没有地方上学。乐高就捐钱捐玩具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学习,可以玩玩具。”

“不能上学?我喜欢上学。上学不应该是basic(基本)吗?”

“是啊,可是有些人没有钱,还有些人可能都没有爸爸妈妈。”

“那他们住哪儿?”

“也许有人收养了他们。”

小姑娘大概是从书里看来的,接着说:“还有一些孩子住在孤儿院。”

“是的。”书里继续讲乐高基金会的捐赠项目,提到了难民。我说:“还有些地方在打仗,那些孩子可能家都没有了,成了难民。”

我接着念:“‘2014年乐高基金会为联合国难民项目捐款300万美元。’”

“联合国是什么?UN?”小姑娘问。

“是的。”

“我从来不知道有一个国家叫United Nations。我只知道United States(美国)、United Kingdom(英国)。”

“联合国不是一个国家,它是所有国家一起建立的一个组织,用来处理一些国家跟国家之间的事。”

讲完联合国的事情,小姑娘的衣服也折好了。我看看从图书馆借回来的那一摞书,里面还有同一系列的另外一本《麦当劳》,暗暗寻思什么时候再跟小姑娘一起读。

可惜我还没等到一起读《麦当劳》的一天小姑娘就嚷嚷着要去图书馆借新的书了。我问她:“上次借的那些书都看完了吗?”

“我不喜欢那些书。”小姑娘振振有词:“我从来没想要那些书,是你挑的。”

“那也没关系。我不知道你想要看什么,就选一些不同的书给你试试,你有兴趣就看,不喜欢就拿去还掉,我们再借新的。”

这一次,我们会借些什么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